王晶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普通民眾不斷的參與到國家事件中,尤其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我國普通民眾在公共危機事件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往往作為事件發(fā)生策源地,在事件傳播與發(fā)酵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媒體時代下,使得危機傳播出現了新的特點,同時也為危機傳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本文將結合案例來分析自媒體時代危機傳播的新特點。
關鍵詞:自媒體;公共危機;危機傳播
烏爾里希·貝克在其著作《風險社會》中提出:現代社會以追逐利潤為第一目的,物質文明的創(chuàng)造以破壞生存環(huán)境為代價。當破壞達到臨界時,人類就坐在自己一手堆起的“文明火山”上,迎來危機環(huán)伺的風險社會。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人類社會也在面臨各種各樣的災害。同時在現在,人們感知外界的方式越來越離不開媒介,我們已經進入了“媒介化”社會。微博、微信等新興的自媒體,也加入了媒介行列。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下為現代危機傳播帶來了新的特點。
一、自媒體概述
關于“自媒體”的概念,克里斯·威利斯和謝因·波曼在其研究報告中將自媒體界定為:“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的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盵1]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在形成了一種新的輿論場,即自媒體輿論場。其特點是會因載體的隨時移動而具有移動性,因話題的實時互動而具有交互性,因場景的不時變動而具有沉浸性,因群體的時常聯動而具有集聚性。換言之即自媒體輿論場是指在現代隨著網絡的普及,在自媒體上網民就某一事件自由發(fā)表觀點而形成的話語空間。[2]基于自媒體上“人人都是傳播者”、裂變式傳播、交互性強等特點,現代危機傳播也表現出了一些新特點。
二、自媒體時代危機傳播的新特點
(一)“失焦”現象凸顯,危機易被掩蓋
“失焦”本是攝影術語,是指在攝影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清晰的成像對應著一個固定的焦距,若超出這個焦距,物體的成像就會模糊,從而產生“失焦”現象。運用到自媒體時代危機傳播現象中,是指在自媒體時代,受眾注意力往往會被自己感興趣新聞吸引,而導致一些需要被傳播的危機事件被掩蓋,難以抵達公眾視野。如2018年8月的山東壽光水災事件,8月多個輿論熱點頻發(fā),包括崔永元爆料娛樂圈陰陽合同后續(xù)、牽扯到一系列知名人士的“ME TOO”運動、滴滴預約車事件等新聞不斷吸引受眾注意力,輿論熱點一方唱罷一方登場,導致山東壽光水災事件被掩蓋。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一是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超越時空限制、信息容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受眾注意力有限,容易被分散,當多個輿論事件并行時受眾往往會有選擇性的進行議論,導致部分危機事件被掩蓋。二是自媒體時代把關人缺失,“人人都是傳播者”造成網絡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真假信息混雜,受眾難以從龐雜的信息中分辨謠言與真相,這種情況下“沉默的螺旋”開始作用,輿論出現“隨大流”狀況,導致某些事件的輿論熱度不斷上漲,某些輿論聲音開始下降甚至消失。
(二)信息高速更迭,危機傳播周期縮短
自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高速發(fā)展的“快銷”時代,信息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上升,同樣的自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也存在這樣的特點,以8月發(fā)生的山東壽光水災為例,當地居民在微信、微博平臺發(fā)起的尋求捐助的消息,引起網民注意,自媒體上掀起一波捐助就在物資的熱潮,但很快幾乎在幾個星期之后,這一熱點被其他輿論熱點迅速覆蓋,從出現在大眾視野到退出輿論場,前后不超過一個月。這是由于自媒體時代信息高速更迭帶來的,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速度也在提升,同時受眾注意力有限,對于事件的關注度往往出于興趣,在此種情況下,危機事件的傳播周期就在縮短。
(三)“仇富”心理明顯,官方聲音被消解
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網絡上出現一種現象:受眾往往對于官方聲明持質疑態(tài)度。危機傳播中其實是急需官方說明來抵制恐慌的。但是在自媒體時代中,官方往往處于一種劣勢的狀態(tài)。例如近日發(fā)生的四川達州公路塌陷事故雖然諸如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微博客戶端積極對事故進行跟進,但是幾乎這些主流聲音度被屏蔽,網絡對于事故原因的言論依然在發(fā)酵。自媒體時代官方聲音被消解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當前的輿論環(huán)境處于全民娛樂的環(huán)境,官方往往被冠以嚴肅、不接地氣的標簽,受眾往往對于官方的聲音出于不感興趣的狀態(tài)。二是傳統(tǒng)輿論環(huán)境中,官方主流媒體是新聞消息的唯一來源,而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新聞消息的來源廣泛,“官方”消息來源的優(yōu)勢消除。三是受當下網絡輿論環(huán)境的影響,受眾“仇富”心理明顯,對于傳統(tǒng)輿論環(huán)境中高高在上的“官方”也存在此種心理,認為官方所維護的是少部分“富者”的利益,普遍受眾對于官方聲音持懷疑態(tài)度。
三、小結
當前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各種危機隨時可能發(fā)生,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為現代危機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但是現階段,最為關鍵的如何利用這種發(fā)展帶來的機遇同時又能有效規(guī)避挑戰(zhàn),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技術層面來講:需要建立健全網絡信息收集與披露系統(tǒng)。法律制度層面:需要加強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的法律規(guī)范。媒體責任方面,需要與傳統(tǒng)主流媒體合作,優(yōu)勢互補,也要加強受眾的媒體責任意識。在危機傳播中,除了危機本身帶來的災害外,更加需要警惕的是背后的言論環(huán)境對于社會穩(wěn)定帶來的深層次危機,在自媒體時代,如何進行輿論的引導,以及言論環(huán)境的凈化才是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fā)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 (2).
[2]王艷玲.移動互聯網時代自媒體輿論場的特點、效能與引導[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03):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