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楠
“散文的語言,似乎比小說多幾分濃密和雕飾,而又比詩歌多幾分清淡和自然?!蔽膶W是語言的藝術,而散文的語言最能凸顯出一個人的寫作風格,也最易表現(xiàn)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氣質秉性。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通過品讀語言,作者隱藏在文字里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就會透過語言文字一點點的向讀者披露開來。
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能讓學生靜下心來,用心體會并適當運用一些技巧去品味語言的妙處,那么文字的美韻、文字的寓意、文字的藝術魅力也就慢慢地在品讀中呈現(xiàn)出來了。
散文的語言不同于實用類文本的簡練明白,它具有委婉含蓄、內蘊豐富的特點。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我們不能只是粗略地閱讀一遍文章,就匆匆對其表達的內涵下結論,而應將文本的解讀細化到詞語,再在詞語的基礎上,完成對文句的解讀,進而完成對篇章的正確解讀。這就要求閱讀者應具備識別和提煉出解讀文句中關鍵詞的能力。這些關鍵詞通常是一些表意不是十分清楚的詞語,如代詞、比喻詞、象征詞、活用詞等,或者是一些內涵較為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通常是解讀文本的一把鑰匙,只要理解了這些關鍵詞語的意思,那么整個文句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學《我與地壇》“這園里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睍r,著名的語文教師王開東就讓學生從文句中的“車轍”和“腳印”入手,分析文句深刻的含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確了“車轍”是作者在地壇里走過的“路”,更是作者的心靈求索之旅;“腳印”是母親留下的足跡,代表了母親一次次默默地守候。而“車轍”和“腳印”的交織,說明作者每一次的精神跋涉,都不是獨立完成的,都混合著母親的精神鼓勵,都含有母親的憂慮和哀傷。而且,“車轍”和“腳印”的交織,還象征著母親和地壇的重合——地壇是“我”再生的母親,而母親的博大是虛化的地壇。在理解這個文句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回顧全文,總結全文,就能明確作者之所以能戰(zhàn)勝自我,從悲傷絕望中走向人生的輝煌,離不開地壇蓬勃生命力的影響,也離不開母親堅韌和毫不張揚的愛對他的濡養(yǎng)。王開東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關鍵詞語的咀嚼、探究,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細致而深入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學生提煉關鍵詞的意識。
找矛盾是孫紹振教授還原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存在的矛盾,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散文的內蘊豐富,有時候文本所呈現(xiàn)出來的意思只是冰上一角,要想探究文本的深刻內涵就一定要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在閱讀時,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文學文本中有許多前后矛盾之處,而我們的思維常常在此處停頓一下就將其越過了。孫紹振教授說:“一位稱職的語文教師,僅在課堂上滔滔不絕,不一定是有效的。關鍵在于,要在學生忽略掉的、以為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平淡無奇的地方,發(fā)現(xiàn)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問題提出來,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來?!比绻苌钊胩骄窟@個矛盾,我們就能夠把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一些深刻內涵挖掘出來。而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些矛盾,明確矛盾的類型,掌握解決矛盾的方法。
在教學《我心歸去》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作者之前在文章中寫到“你到了懸崖的邊緣……深谷還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頭破血流,使你感觸到實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沒有,你跳下去不會有任何聲音和光影,只有虛空”,可以說,用極其夸張的筆法表達了自己內心幾近瘋狂的寂寞孤獨,但是緊隨其后,他又說“倒不是特別害怕孤寂,而是惦念親人”。這又該如何理解?他好像前言和后語發(fā)生了矛盾,怎樣理解這里的矛盾呢?學生通過仔細推敲,發(fā)現(xiàn)作者的寂寞孤獨客觀存在,而且程度很深,作者并非不害怕寂寞,而是對親人的惦念程度超過了對孤獨寂寞的感受,或者也可以說,對親人惦記,加深了他的孤獨寂寞感。而在此時,教師又可以進一步追問,如果作者的家人來到了身邊,他就不再寂寞了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結合后文說“人們無論走到哪里,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后遠遠的一片熱土,因為那里有他的親友,至少有他的過去?!本湍芾斫庾髡呒拍恼嬲蚴堑胗浻H人生活的、自己生活過的那片熱土,這才是“我心歸去”的主要原因。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光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