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曉琪 黃傳奇 張耕
中圖分類號 R28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18)23-3289-0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23.26
摘 要 目的:為半夏鑒定、功效、毒性以及炮制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方法:通過查閱《雷公炮炙論》《本草蒙筌》《本草綱目》《本草求真》等古籍,對半夏原植物性狀、功效、禁忌、毒性以及炮制工藝進行考證。結(jié)果與結(jié)論:《唐本草》《圖經(jīng)本草》《植物名實圖考》等古籍對半夏的原植物性狀均有較為詳細的描述,且與現(xiàn)今所用半夏的性狀相同;《黃帝內(nèi)經(jīng)》《藥性論》《本草蒙筌》等古籍記載了半夏祛痰、除嘔、利水、通便、燥濕止帶、開郁、散結(jié)等多種功效,應用較為廣泛,然而健脾、利水、通便等不少功效現(xiàn)在都不再使用;《雷公炮炙論》《本草蒙筌》《本草經(jīng)集注》《本草新編》等古籍中記載了半夏刺激性毒性、妊娠毒性、肝腎毒性。目前對半夏刺激性毒性以及妊娠毒性的研究較多,也較為完善,但對肝腎毒性的物質(zhì)基礎(chǔ)及毒理機制研究較少?!侗静菔斑z》《本草蒙筌》《本草從新》等古籍中記載了半夏礬制、姜制、蜜制、醋制、制曲等多種炮制方法,然而目前常用的只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3種炮制品,且炮制流程也被簡化。通過對半夏的用藥歷史與現(xiàn)代應用進行對比考察發(fā)現(xiàn),半夏在功效、毒性以及炮制方面有較大古今差異,對其現(xiàn)代較少應用的功效及炮制方法,有待后期研究驗證。
關(guān)鍵詞 半夏;原植物;性狀;功效;毒性;炮制;考證
半夏來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的干燥塊莖,產(chǎn)地主要分布在我國華中、華北以及東北地區(qū),一般為夏、秋二季采挖。半夏味辛可發(fā)散,性溫可燥濕,又入脾、胃、肺經(jīng),故既可燥脾濕化痰,治療濕阻中焦之痰癥,又可降逆止嘔,治療濕阻胃脘之痰癥,還可消痞散結(jié),治療濕阻上焦之胸痹、結(jié)胸,外用可治療乳癰[1]。自東漢醫(y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收錄該藥材以來,眾多醫(yī)藥學著作中均收載了半夏。在《傷寒論》113個方劑中,有18個方劑含有半夏,占總方劑數(shù)的15.9%?,F(xiàn)今,有研究表明半夏可用于治療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2-3]、慢性萎縮性胃炎[4]、抑郁癥[5]、咳嗽痰多[6-7]等多種疾病,應用較為廣泛。
作為中藥中的常用藥和毒性藥,現(xiàn)今半夏的性狀、功效及炮制已得到較廣泛的研究。但其部分炮制方法因多方面的原因而缺乏傳承,導致其中一些功效由于炮制方法的失傳而不再使用。例如清代醫(yī)藥學著作《本草從新》中記載用芒硝炮制半夏制得的硝黃曲可治療中風昏厥,但如今芒硝制曲的炮制方法和半夏治療中風的功效均已不再使用。因此,除了梳理現(xiàn)今已知的半夏炮制、功效研究外,考證半夏失傳的炮制工藝及功效,既可以擴大半夏在臨床的應用范圍,還可對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筆者通過查閱《雷公炮炙論》《本草蒙筌》《本草綱目》《本草求真》等古籍,對半夏原植物性狀、功效、禁忌、毒性以及炮制工藝進行考證,以期為半夏鑒定、功效、毒性以及炮制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1 半夏原植物性狀考證
《禮記》曰:“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8],此為半夏名字的由來。魏晉吳普所著《吳普本草》曰:“半夏一名和姑,生微邱,或生野中,葉三三相偶,二月始生”[9]。唐代蘇敬編撰《新修本草》曰:“半夏所在皆有,生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然江南者大乃徑寸,南人特重之,頃來互用,功狀殊異。其苗似由跋,誤以為半夏也”[10]。宋代蘇頌的《圖經(jīng)本草》中描述較為詳細,曰:“一莖,莖端出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江南者似芍藥葉;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黃肉白…其平澤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11]。清代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曰:“高一二尺,生澤中熟地。根如小指正圓,所謂羊眼半夏也”[12]。清代吳其溶編撰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曰:“半夏,所在皆有,有長葉,圓葉兩種,同生一出,夏亦開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翹似蝎尾”[13]。歷代本草中所載半夏的性狀與現(xiàn)今所用的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的干燥塊莖性狀特征基本相同[14]。在《圖經(jīng)本草》中有云:“由跋絕類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根如雞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亂半夏”[11]。據(jù)胡世林[15]研究可知,此處的“由跋”應該為天南星科的虎掌南星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當今市場上也有人將虎掌南星作為半夏偽品出售,而在古代本草中就已經(jīng)將二者分開,二者相差甚遠。
2 半夏的功效考證
唐代甄權(quán)所著《藥性論:藥性趨向分類論》曰:“(半夏)能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jié),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16],將半夏的功效描述較為詳細。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曰:“(半夏)總主諸痰,驗證佐助?;鹛岛?,老痰膠,加芩、連、栝蔞、海粉;寒痰清,濕痰白,入姜、附、蒼術(shù)、陳皮。風痰卒中昏迷,皂角、天南星和;痰核延生腫突,竹瀝、白芥子攙”[17],即說半夏可治各種痰癥。元代朱震亨又云:“有痰曰嗽,無痰曰咳,因嗽而動脾之濕也。半夏惟入脾以瀉痰之標,不能入腎以瀉痰之本。然咳無形,嗽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之劑也”[17]。
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1]將半夏的功效總結(jié)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筆者認為,半夏的化痰功效來源于其燥濕之功,半夏燥濕化痰為其主要功效,其余功效皆由此演變而來。本文以燥濕化痰為線索考證半夏各種功效的來源。
2.1 半夏祛上焦痰濕
金代張元素所著《潔古家珍》曰:“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梁代陶弘景所著《名醫(yī)別錄》曰:“其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咳逆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18]。清代葉天士所著《本草經(jīng)解》亦曰:“痰在肺則氣不下降,氣逆而頭暈眩也”[19],指出痰阻上焦導致咳逆頭眩,心腹胸中痰熱滿結(jié),則心下急痛堅痞。由此引出半夏治療咳嗽、頭痛、胸痹、結(jié)胸的功效。
2.2 半夏祛中焦痰濕
《皇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20];《皇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曰:“陽氣滿,不得入于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立至”[20],指出半夏可和胃氣以治郁煩失眠。清代黃宮繡所著《本草求真》亦曰:“胃為痰氣壅塞,則胃不和之極,半夏既能溫脾以除痰,又合生姜暖胃以除嘔,若合柴、芩以治少陽寒熱往來,則胃更見和諧,故云能以和胃也”[21]。清代嚴潔所著《得配本草》曰:“(半夏)為除濕化痰開郁止嘔之圣藥”[22]。可見,痰阻中焦導致脾胃不和,以致郁煩失眠、痰逆嘔吐。半夏可通過祛中焦痰濕以開郁除煩,降逆止嘔。
2.3 半夏祛下焦痰濕
明代張景岳所著《景岳全書精選》曰:“(半夏)治脾濕泄瀉,遺精帶濁”[23]。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亦曰:“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24]?!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讀》中亦曰:“腸鳴者,大腸受濕,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其(半夏)主之者,以其辛平能燥濕也”[25],指明痰阻下焦,濕熱蘊結(jié)膀胱,氣化失職,濕阻大腸,則小便不利,大便不通,遺精帶濁。半夏可化下焦之痰,以利水通便、固精止帶。
3 半夏使用禁忌考證
半夏按古有三禁,血家、汗家、渴家忌之[26]。明代繆希雍所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指出:除此三禁外,還多有禁忌并詳細列出,如“咳嗽由于陰虛火空上炎,爍肺喉癢因而發(fā)嗽,內(nèi)熱煎熬津液凝結(jié)為痰所致者”“嘔吐由于火沖胃熱者”“飲食不化由于脾陰不足者”“嘔、噦、眩、悸,谷不得下,由于胃氣虛弱者”“霍亂腹脹由于脾虛邪熱客中焦者”“咽痛由于陰虛,腎水不足則水涸而陽無所附,故火空上炎而發(fā)咽痛者”“氣喘由于氣虛者”“頭痛由于血虛者”“小兒吐痰由于傷熱者”“不寐由于心絡(luò)血少者”“自汗由于表虛腠理不固者”皆為忌者,并指出“類皆陰虛肺熱津液不足之候,誤服此藥,愈損津液,則肺家愈燥,陰氣愈虛,膿痰愈結(jié),必致聲啞而死”[26]。
4 半夏毒性考證
秦漢名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對半夏的描述為:“味辛,性溫,有毒”[27]?!端幮哉摗分袑懙桨胂臑椤坝写蠖尽盵16],而陶弘景在《本草經(jīng)集注》中對其毒性的描述更為詳盡,曰:“凡用,以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有毒戟人咽喉”“生令人吐,熟令人下”[28]。清代徐大椿所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曰:“半夏之辛…入喉則閉不能言”[29]。不少古籍都記載了半夏妊娠毒性,如《本草蒙筌》曰:“孕婦忌用,恐墮胎元”[17]。清代吳儀洛所著《本草從新》曰:“孕婦服之,能損胎”[30]。而南北朝雷斅所著《雷公炮炙論》記載了半夏對肝的損害,曰:“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凈,令人氣逆,肝氣怒滿”[31]。陳士鐸在《本草新編》曰:“半夏燥氣之藥,再耗腎中之氣,氣一耗,則火動水燥,不生精而生普,勢所必至,不特無益,反害之矣”[32],提到半夏性辛溫,可損耗腎中津氣?!侗静萁?jīng)解》曰:“大瀉元氣,且有毒,不可輕用”[19]。綜上所述,半夏生用有強烈刺激性毒性,會刺激咽喉甚至導致呼吸麻痹而亡;有妊娠毒性,會損害母體及胎兒;有肝、腎毒性,會對肝、腎有一定損害,故而半夏生用應謹慎入藥。
5 半夏炮制工藝考證
5.1 半夏湯洗
清代楊時泰所著《本草述鉤元》曰:“臘月熱水泡洗。置露天。露過又泡。共七次”[33],即將半夏置于熱水浸泡,以達到炮制解毒效果。
5.2 半夏加輔料制
《本草蒙筌》曰:“久藏入藥,同沸湯制七次。仍加姜制,才可投瓶”[17],寫出了半夏姜制法?!侗静菥V目拾遺》曰:“用大半夏一斤…用白礬八兩,皮硝一斤,滾水七八碗,將礬硝共入盆內(nèi)攪晾溫,將半夏入內(nèi)浸七日,日曬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換水三次,取出控干”[12],提到了礬制半夏的制法。清代蔣介繁所著《珍本醫(yī)學集成(一)》曰:“凡采得以白芥子為末二兩。釅醋三兩。攪濁投半夏于內(nèi)。浸洗去涎”[34],即以白芥子及醋為輔料進行炮制。近代張錫純所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曰:“每于仲春季秋之時,用生半夏數(shù)斤,浸以熱湯,日換一次,至旬日,將半夏剖為兩瓣,再入鍋中,多添涼水煮一沸,速連湯取出,盛盆中,候水涼,凈曬干備用。每用一兩,煎湯兩茶盅,調(diào)入凈蜂蜜二兩,徐徐咽之”[35],是以蜂蜜為輔料對半夏進行炮制。
5.3 半夏制曲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集要》曰:“半夏不拘多少,用滾湯泡過宿搗爛,每一斗入生姜一斤,同搗之,作餅子,用干稻稈或粟麥稈之,如曲法,干久收取用”[36],提到了半夏曲的制法。半夏用藥史上更有“韓飛霞造曲十法”。據(jù)《本草從新》記載:生姜曲:“姜汁浸造”“治淺近諸痰”;礬曲:“礬水煮透,兼姜和造”“治清水痰”;皂角曲:“煮皂角汁煉膏,和半夏末為曲,或加南星,或稍加麝香”“治風痰。開經(jīng)絡(luò)”;竹瀝曲:“用白芥子等分,或三分之一竹瀝和成,略加曲和”“治皮里膜外,結(jié)核隱顯之痰”;麻油曲:“一麻油浸半夏三五日。炒干為末。曲糊造成”“治虛熱勞咳之痰”;牛膽曲:“用臘月黃牛膽汁。略加熟蜜和造”“治癲癇風痰”;開郁曲:“用香附蒼術(shù)撫芎等分。熬膏。和半夏末作曲”“治郁痰”;硝黃曲:“用芒硝居半夏十分之三。煮透為末。煎大黃膏和成”“治中風卒厥。傷寒宜下。由于痰者”;海粉曲:“用海粉雄黃居半夏之半。為末。煉蜜和造”“治積痰沉痼”;霞天曲:“用黃牛肉煎汁煉膏。即霞天膏。和半夏末為曲”“治沉痼痰”[30]。
6 討論
古籍所載半夏的原植物性狀、藥材性狀與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1]所載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的性狀相同,如“一莖,莖端出三葉”與半夏三出葉的描述相同,“上大下小,皮黃肉白”與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1]所載“呈類球形,表面白色或淺黃色”的描述相同,乃至《新修本草》所載的“圓白為勝”亦與現(xiàn)代半夏優(yōu)劣鑒別相同。根據(jù)“圓白為勝”可將半夏與其偽品水半夏相區(qū)分,水半夏色白,但其形狀為圓錐形、橢圓形或倒卵形,說明古籍中已將兩者相區(qū)分。古籍對于半夏生長時間的描述略有不同,《禮記·月令》曰:“五月半夏生”,而《吳普本草》則云:“二月始生”,有此差別或與半夏生長地不同有關(guān)。
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首次記載半夏以來,半夏在中藥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半夏功效廣泛,可用于治療火痰、寒痰、風痰等各種痰癥,也可燥濕健脾、降逆止嘔、利小便而通大便。然而在現(xiàn)代中藥應用中,半夏的部分功效已不再使用,如健脾、利水、通便等功效如今用者甚少。今后應對半夏的部分功效進行再研究,系統(tǒng)探索和驗證其功效的物質(zhì)基礎(chǔ)與作用機制之間的聯(lián)系,以增加半夏的藥用價值。
目前半夏的功效研究并不透徹,學者可以通過研究古籍以找到研究方向,例如半夏治療痰阻上焦之頭眩,可引申為治療抑郁癥[5,37];半夏治療濕阻中焦之胸痹,可引申為治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38];半夏治療濕阻下焦之大便不通,可引申為治療便秘。另外,由目前研究可知,燥濕健脾多與糖尿病的治療相關(guān)[39-40],由此可以推測,半夏是否也有治療糖尿病之功效。此外,在本草考證方面,可通過學習古籍來推敲半夏在臨床應用方面的古今異同,以更好地發(fā)揮半夏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草經(jīng)集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本草蒙筌》《雷公炮炙論》等古籍均對半夏毒性有所描述,其中一部分毒性已被證實,例如《本草經(jīng)集注》中提出生半夏“有毒戟人咽喉”。在近20年的研究中,生半夏對咽喉的刺激性毒性逐漸被人證實。經(jīng)吳皓教授及其團隊的一系列研究[41-43]發(fā)現(xiàn),生半夏含有草酸鈣針晶,具有極細長的具針尖末端、倒刺及凹槽,可以通過機械壓力和黏液細胞的作用力刺入組織,引起刺激性,從而導致“戟人咽喉”。另外,對于《本草從新》中提到的“孕婦服之,能損胎”的說法,近年來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妊娠期長時間大量服用半夏對小鼠胎兒及母體有毒性,可導致陰道出血,胎兒體質(zhì)量減輕,甚至增加胎兒早期死亡的幾率[44-45]。夏林納等[46]提出導致半夏妊娠毒性的物質(zhì)為半夏蛋白,30 mg/kg的半夏蛋白即會導致小鼠血漿孕酮水平降低,蛻膜變形,胚胎停止發(fā)育并死亡。然而目前對于《雷公炮炙論》中提出的“令人氣逆,肝氣怒滿”以及《本草新編》中提到的“耗腎中之氣”均未證實,可根據(jù)古籍中所載結(jié)合現(xiàn)代技術(shù)進行分析,以加強半夏的安全用藥標準。
半夏“有大毒”,《本草述鉤元》《本草綱目拾遺》《本草蒙筌》《本草從新》等醫(yī)藥古籍提出多種半夏炮制方法。然而古籍中提到部分炮制方法現(xiàn)代都已不再使用,如醋制、蜜制以及制曲。炮制可以減毒增效,不同的炮制品功效也有差別,故而筆者提出假設(shè):半夏現(xiàn)今已較少提及使用的功效是否與其較少使用甚至已經(jīng)失傳的炮制方法相關(guān)。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過查閱古籍,將炮制工藝與功效相聯(lián)系,加以證實,以擴大半夏的用藥范圍。其中“韓飛霞造曲十法”尤其值得深究,其中“生姜曲”及“礬曲”與現(xiàn)今炮制方法相近,然其余七曲如牛膽曲“治癲癇風痰”、麻油曲“治虛熱勞咳之痰”、硝黃曲“治中風卒厥”、皂角曲“治風痰”、竹瀝曲“治結(jié)核隱顯之痰”、開郁曲“治郁痰”、海粉曲“治積痰沉痼”、霞天曲“治沉痼痰”均值得研究。
現(xiàn)在對于炮制流程都大大簡化,如礬制半夏,古籍中提到要浸泡七日,用清水洗三到四遍,然而現(xiàn)代炮制中大大簡化了這一水洗過程,這些被簡化的步驟是否會影響半夏的藥效以及其減毒效果尚不得而知,故而需要大量的研究來證明,以找到最佳的炮制方法。
綜上,通過對半夏的用藥歷史與現(xiàn)代應用進行了對比考察發(fā)現(xiàn),半夏在功效、毒性以及炮制方面有較大古今差異,對其現(xiàn)代較少應用的功效及炮制方法,有待后期研究驗證。
參考文獻
[ 1 ]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 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119.
[ 2 ] CHEN G,YANG Y,LIU M,et al.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protects against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in mice[J]. J Ethnopharmacol,2015.DOI:10.1016/j.jep.2015.03.027.
[ 3 ] 趙增強.半夏瀉心湯對潰瘍性結(jié)腸炎大鼠結(jié)腸組織中TLRs/NF-κB通路相關(guān)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國藥房,2017,28(22):3095-3098.
[ 4 ] 張森發(fā).加味半夏瀉心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8,12(4):73-74.
[ 5 ] XU C,LUO L,TAN RX.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thre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the learned helplessness model[J]. J Ethnopharmacol,2004,91(2/3):345-349.
[ 6 ] 柯昌毅.半夏5種不同溶劑提取物對小鼠祛痰鎮(zhèn)咳作用的研究[J].中國藥房,2012,23(39):3652-3654.
[ 7 ] 滕茜華,卿亮榮.魚腥草止咳糖漿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藥房,1990,1(5):15.
[ 8 ] 戴圣.禮記[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5:7.
[ 9 ] 吳普.吳普本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114- 115.
[10] 蘇敬.新修本草[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3:232-233.
[11] 蘇頌.圖經(jīng)本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6:315-316.
[12]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172-174.
[13] 吳其溶.植物名實圖考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8:103-104.
[14] 石青,趙寶林.半夏的本草考證[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6(2):90-92.
[15] 胡世林.半夏的本草考證[J].中國中藥雜志,1989,14(11):6-8.
[16] 甄權(quán).藥性論:藥性趨向分類論:合刊本[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6:107.
[17] 陳嘉謨.本草蒙筌[M].北京:中醫(yī)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80-81.
[18] 陶弘景.名醫(yī)別錄[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98.
[19] 葉天士.本草經(jīng)解[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47- 48.
[20] 褚人獲.皇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校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39、468.
[21] 黃宮繡.本草求真[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190-193.
[22] 嚴潔,施雯,洪煒,等.得配本草[M].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21-122.
[23] 張景岳.景岳全書精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7:54.
[24] 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515-518.
[25] 陳修園.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讀[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97-98.
[26] 繆希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17:369-374.
[27] 尚志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輯校[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162.
[28] 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235.
[29] 徐大椿.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61-62.
[30] 吳儀洛.本草從新[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84-86.
[31] 雷斅.雷公炮炙論[M].上海: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86:82.
[32] 陳士鐸.本草新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147-148.
[33] 楊時泰.本草述鉤元[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59:413.
[34] 蔣介繁.珍本醫(yī)書集成:一[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6:396.
[35] 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257.
[36] 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集要[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7:164-165.
[37] LUO L,NONG WANG J,KONG LD,et al.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Banxia Houpu decoctio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empirical formula[J]. J Ethnopharmacol,2000,73(1/2):277-281.
[38] 趙宏陽.祖國醫(yī)學對“冠心病”的認識考析[J].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11,25(3):47.
[39] 陳璐.高脂飲食誘導的2型糖尿病模型“標”“本”治療的探討[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
[40] 鄭杰.清熱燥濕健脾中藥治療濕熱困脾證初發(fā)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3,28(9):1350-1351.
[41] 鐘凌云.半夏刺激性毒性成分、炮制減毒機理及工藝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
[42] 趙歡,彭正松.半夏屬植物凝集素的研究進展[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14,26(9):1531-1537.
[43] 朱法根,郁紅禮,吳皓,等.半夏凝集素蛋白與半夏毒針晶毒性的相關(guān)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7):1007-1011.
[44] 楊守業(yè),何民,王來蘇,等.半夏對妊娠家兔和胚胎的毒性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1989,4(6):27-29.
[45] 張衎,單進軍,徐建亞,等.半夏妊娠毒性研究進展及新思路[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3):938-941.
[46] 夏林納,李超荊.半夏蛋白對小鼠的抗生育作用及抗早孕的機理探討[J].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學報,1985,12(3):193-198.
(收稿日期:2018-05-15 修回日期:2018-09-05)
(編輯:余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