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慧
摘要:新媒體時代,在各種媒介平臺從形式到內容快速發(fā)展的當下,傳統電視媒體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其中電視新聞也正經歷著一輪又一輪的自我革新。文章結合筆者供職的廈門本土社會新聞欄目《特區(qū)新聞廣場》的日常新聞為例,結合當下電視新聞媒體的生存現狀,主要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的影響下傳統電視的社會新聞采編制作上的幾方面創(chuàng)新,總結創(chuàng)作經驗,為今后的電視新聞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環(huán)境;電視新聞;創(chuàng)新方式
一、傳統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生存現狀
1.《特區(qū)新聞廣場》節(jié)目概況
《特區(qū)新聞廣場》欄目是廈門廣播電視集團的一檔金牌新聞欄目,創(chuàng)辦于1991年,一直以關注城市故事、社會百態(tài)、百姓民生為宗旨,每期二十五分鐘,囊括社會調查、民生熱點,連線直播等電視新聞類型,在28年的時間里,收視率也一直在廈門當地電視節(jié)目中名列前茅,其制作內容可以說是傳統電視新聞的典型代表。
2.當下傳統電視新聞欄目的困境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fā)展,以網絡為依托的新媒體產業(yè)快速崛起。根據美國的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的定義,將在互聯網以前既存在的媒體稱為舊媒體,在互聯網以后誕生的媒體稱為新媒體,既新媒體是互聯網技術上生成的各種媒介形態(tài)。它有著其“多對多”的傳播范式以及包括用戶生成內容(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在內的實時互動的傳播特點,相比于傳統電視媒體有了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如今微博、微信、優(yōu)酷等社交媒體產品儼然已經成為了大眾了解信息、知曉新聞的主要渠道。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電視媒體于是面臨著新聞時效性減弱,觀眾群體流失嚴重,并漸漸失去輿論引導力等困境。特別在欄目日常的實際新聞制作中,以下兩方面“難點”日益凸顯:
(1)傳統的線索渠道變得越來越不“順暢”
對于立足于本地的電視新聞來說,獲取的新聞線索主要涉及有:本地重大節(jié)日、活動的策劃報道、相關“對口”企事業(yè)單位的信息互通、新聞熱線爆料以及記者日常尋找的社會民生熱點等等。但是如今這些傳統電視媒體獲取線索的途徑正在變得越來越不“順暢”。主要表現在一些對口單位在發(fā)布政策或者消息時變得越來越“謹慎”,更樂意于在自己的官方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渠道中直接用文字進行宣傳告知,而電視新聞記者在一線采編時也常常會出現不少“相關負責人”不愿意面對鏡頭面對話筒來接受采訪等等。另外,隨著當下普通的活動類報道已日漸被“淘汰”,也讓電視新聞的線索獲得變得被動。
(2)采編方式“墨守成規(guī)”
從采編角度來說,傳統電視新聞欄目的采訪方式、寫作手法、編輯技巧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規(guī)范的模式,在傳統的電視臺,人員配備專業(yè),管理階層細化,電視新聞制作雖然相對更加精良,也更具有權威性,但與此同時也難免會遇到創(chuàng)新動力不足,形式固化,內容題材單調等局限。而新媒體環(huán)境下,觀眾的收聽收看視音頻產品的習慣甚至是審美標準也都在悄然改變,總體趨勢逐步走向信息碎片化,簡明化,音視頻表達直觀化,多元化,精良化,因此傳統的電視新聞想要留住觀眾,就必須要依托自身的專業(yè)人員,依托內容優(yōu)勢,把握當下表達趨勢,推陳出新,提升節(jié)目品質,才能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打好立身的基礎,在紛呈的媒體環(huán)境中,守住主流媒體的輿論陣地。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電視新聞的創(chuàng)新契機
一方面,用戶生成內容給傳統的新聞媒體注入新的活力。在新媒體時代,網友們發(fā)布海量的具有新聞價值的音視頻、圖片或者文字,這些線索時效快,大多都生動鮮活,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如今傳統新聞媒體的一手新聞線索越來越多地來源于網絡。另一方面,傳統電視新聞有了新的借鑒范本。當下“短視頻”“秒拍”“直播”等新媒體有著最新的傳播方式、豐富的傳播內容,這些新媒體視頻制作集眾人所長,拍攝手法、剪輯方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給傳統電視新聞提供了制作的新思路。
三、電視創(chuàng)新探討
1.在“線索來源”上有所創(chuàng)新
電視新聞的內容創(chuàng)新,首先要選題創(chuàng)新。
近年來,《特區(qū)新聞廣場》欄目新聞的線索獲取渠道中,越來越多都來自于自媒體首發(fā)后的“二次傳播”。例如:《歷時兩個月集大學子拍出最美學村》《我有一個夢想:為廈門打造一座老照片展覽館》《路邊溫馨一角:“幸福候車室”方便等車人》等等,這些線索都來自于本地網絡論壇或者朋友圈轉發(fā)的熱門視頻、熱門帖子,本身具有話題性,關注度也比較高,而且多數線索已經有了視音頻等素材,因此都是非常好的電視新聞選題。而這些素材,因為本身來源于互聯網絡,具有很多網絡視頻的特性,因此傳統電視新聞在也對其進行采寫編輯,也會自然在思路上,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都隨之有著新的變化。
2.在“新聞題材”上有所創(chuàng)新
《特區(qū)新聞廣場》欄目此前在新聞題材選擇上多以輿論監(jiān)督、社會調查、民生資訊等傳統方式為主,新聞結構比較單調,嚴肅客觀,圍繞“事”來進行報道。但近年來,涉及文化類、美食類、人物類、主題類等越來越豐富的新聞題材也慢慢都出現在新聞節(jié)目當中,此類新聞故事性,貼近性,趣味性更強,也更具人情味。特別對于地市級媒體來說,這樣的新聞在展現文化風貌,百姓故事,市井風情上別有優(yōu)勢。而在此類新聞的采編中,學會“講故事”尤為關鍵,在故事中見人見事也見情,“小人物”,“小事件”,“一首歌”“一處景”甚至“一張照片”“一封信”等等,由于背后往往有著細膩的感情故事,很容易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新聞。而這樣的新聞題材,在內容處理手法上也更加自由化,很容易產生令觀眾眼前一亮的效果。
3.在“新聞格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
電視新聞聲畫所帶來的現場感是其重要特性。而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可以用現場環(huán)境聲,記者現場出鏡以及采訪對象同期聲,三者相互組合,綜合呈現。一般在記者的日常新聞采編制作中,解說加同期聲的方式是最常見的格式,但這樣的方式往往少了細節(jié),少了現場感,使得新聞整體較為死板,也不利用受眾信息接收。
參考如今網絡視頻的樣式,走的是另外的方向。短平快的新聞可以參考“梨視頻”,它是資訊類短視頻的網絡平臺,其中的新聞視頻沒有錄播解說,只有新聞現場、采訪,以及必要的字幕說明,視頻新聞時長短,信息精煉,重點突出,利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受眾點擊觀看和傳播。雖然傳播平臺不同,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很難做到這樣的“精簡”,但是相似的理念和手法可以運用到部分的新聞當中。
對于新聞長消息或者專題,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也走在“短紀錄片”拍攝的另外一條道路上。以當下“二更”新媒體短視頻為例,它們以微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創(chuàng)作了很多網友們喜聞樂見的視頻內容,其中直接摒棄了錄播,以采訪對象的同期聲以及現場貫穿全篇,但是結構反而變得更自有靈活,剪輯精細,更具有貼近感。這類新聞創(chuàng)作方式也漸漸被搬上了傳統電視新聞欄目中,在某些特定的新聞題材的表現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4.在“拍攝手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
隨著當下攝影設備的進步和普及,一方面越來越新穎的拍攝手法所創(chuàng)新的視頻在網絡平臺上分享,可以供電視人參考學習,另一方面,受眾對畫面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因此,當下攝像所拍攝的畫面在一條新聞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會影響記者在新聞中的謀篇布局。對于一些特定題材的新聞,往往鏡頭語言設計會放在新聞制作的最開始。航拍、延時拍攝、跟蹤拍攝,長鏡頭拍攝等等,這些特別設計的鏡頭,將會給電視新聞增色不少。在2017年的國慶期間,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系列《還看今朝》,不少的省份記者采用“數說”的形式,以記者出鏡的方式,用巧妙的轉場設計,將城市發(fā)展各個領域的“數據”連貫著“說”下來?!短貐^(qū)新聞廣場》欄目已經多次嘗試相似的拍攝手法,而這樣的新聞拍攝,丟棄了傳統的電視攝錄機,基本用GPRO設備拍攝,整個新聞一鏡到底,形式流暢、新穎,令人眼前一亮,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在其中的新聞制作,鏡頭語言的設計就變得非常重要,記者的文稿,技術手段能不能支持,現場環(huán)境能不能實現,轉場可以怎么設計,這些都更加依賴于記者對鏡頭語言的設計能力。
5.在與網友的互動中創(chuàng)新
如今,很多的電視新聞媒體都開通有“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觀眾互動平臺。一方面這樣的互動平臺能擴大傳統電視新聞的傳播手段,反過來,網友的互動也同樣可以成為傳統電視新聞的內容來源之一,成為創(chuàng)新的來源。這就需要記者的前期策劃,設計如何將網友的互動融入新聞報道。以欄目曾經制作播出的一條關于兒童節(jié)題材的新聞《致最相似的“我們”:我和寶貝曬童年》為例,在新聞制作之前,記者在微信公眾號里提前征集父親或母親與孩子小時候的對比照片,得到了很多觀眾的參與。最終記者聯系上了兩位參與的網友,講述了他們與孩子的故事,并在新聞最后滾動播出了網友們投來的對比照片。這種“互動”直接為新聞線索、新聞內容提供了非常好的來源,也讓欄目新聞真正走進了觀眾當中,在兒童節(jié)當天傳遞出了濃濃的親情。而在一次關于睡眠日的新聞采訪中,除了傳統的街采之外,記者將關于睡眠的小問卷提前放在微信公眾號中,讓網友投票參與。最終在睡眠日當天新聞《微調查:您睡得好嗎?》中也將網友的投票數據進行了呈現,不僅豐富了該條新聞的“微數據”,還給予了觀眾意見的表達,分析和整理讓傳統新聞與新媒體的互動緊緊相連,所以說,觀眾的互動可以為新聞的采編提供強大的創(chuàng)作素材,讓新聞更有活力。
四、結論
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大量的網絡內容搶占著傳統電視新聞的受眾,也不斷改變著受眾的了解信息的習慣與藝術審美,給傳統電視新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新媒體環(huán)境也給傳統電視新聞的采編帶來大量豐富的線索,提供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思路,創(chuàng)造了更多互動的可能,因此傳統電視新聞的記者從線索渠道、新聞題材、新聞格式、拍攝手法、網友互動等等方面,都可以做出創(chuàng)新的嘗試,尋找“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從而帶來新聞面貌的一系列改變。
在新媒體的強勢競爭之下,傳統電視新聞記者只有汲取精華,順應趨勢,用當下更好的理念,更新的采編方式來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作活力,創(chuàng)新出更多好的電視新聞作品,才能保持傳統的電視熒屏上的新聞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