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453000)王瑩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ve in thrombosis,DVT)是心肌梗死術后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表現(xiàn)為下肢憋脹或疼痛,足背動脈的搏動異常,皮膚顏色呈青紫色,甚至皮膚溫度降低[1]。下肢DVT后遺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嚴重時甚至會致殘。近年來心肌梗死術后患者下肢DVT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2][3],故科學、合理和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對預防下肢DVT非常重要。本研究將選擇2015年10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DVT綜合性護理干預的效果,以及對血栓標志物指標的水平變化情況,旨在為臨床心肌梗死患者預防下肢DVT的護理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附表1 兩組患者DVT發(fā)生率比較
附表2 兩組患者D-D、vWF指標比較(±s)
附表2 兩組患者D-D、vWF指標比較(±s)
組別 D-D (mg/L) vWF (%)試驗組(n=50) 3.32±0.23 141.42±3.01對照組(n=50) 0.42±0.03 90.62±3.67 t值 4.823 4.819 P值 0.039 0.038
附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情況(±s,分)
附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情況(±s,分)
組別 護理滿意度(分) 護理質量(分)試驗組(n=50) 93.32±3.23 92.62±3.01對照組(n=50) 86.42±2.03 85.62±2.67 t值 6.833 4.829 P值 0.038 0.037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24.8±3.5)歲,病程1個月~6年,平均(3.6±0.5)年。試驗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2.8 ±3.5)歲,病程1個月~7年,平均(3.8 ±0.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行手術治療后,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給予預防DVT的綜合護理干預。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術前護理 手術前先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心肌梗死患者術后可能發(fā)生下肢DVT現(xiàn)象,囑咐患者積極配合預防DVT的綜合性護理。
1.2.2 術后護理 囑咐患者治療期間應多飲水,避免血液過于黏稠造成DVT形成,同時保證充足的血容量。囑咐患者術后不宜過長時間臥床,應多進行變換體位,保證下肢血液循環(huán)順暢,避免下肢DVT的形成。鼓勵患者積極活動,使得患者下肢得到鍛煉,同時幫助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運動,按摩患者雙下肢的肌肉,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防止下肢DVT的形成。同時在護理過程中,積極做好相關指標評估,了解患者血栓指標、血小板指標和凝血功能情況,以便預防DVT發(fā)生。
1.2.3 心理護理對心肌梗死患者提供針對性心理指導,提供舒適、安靜、無刺激物的良好環(huán)境。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積極溝通,增加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消除患者緊張、恐懼、悲觀的消極心理。及時向患者介紹心肌梗死及其各自并發(fā)癥預防的相關知識,尤其應向患者重點介紹預防下肢DVT的知識和措施,提高患者戰(zhàn)勝疾病和預防下肢DVT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DVT發(fā)生情況,根據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診斷DVT。②比較兩組患者血栓標志物包括D一二聚體(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具體檢測方法參考文獻[4]。③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護理質量進行評估,并進行評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護理滿意度和護理質量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t檢驗分析兩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分析兩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DVT發(fā)生率比較 試驗組第15天后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6.00%<2 4.0 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第4天和7天后DVT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血栓標志物D-D、vWF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D-D、vWF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情況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質量評分比對照組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3。
心肌梗死患者體內普遍存在血液高凝和高黏的現(xiàn)象?;颊呤中g可增加患者血液的高凝和高黏的狀態(tài),故術后患者下肢DVT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有研究報道[5],發(fā)生下肢DVT的患者體內血栓相關指標常出現(xiàn)異常,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期間測定血栓狀態(tài)指標,對預防下肢DVT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但目前臨床尚無有效的防治下肢DVT形成的綜合和全面的針對性護理措施,本研究選擇2015年10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DVT綜合性護理干預的效果,旨在為臨床心肌梗死患者預防下肢DVT的護理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研究表明,試驗組D V T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8.00%<20.00%);試驗組第15天后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6.00%<24.00%);與對照比較,試驗組D-D、vWF水平均明顯升高;試驗組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質量評分比對照組明顯升高。
綜上所述,對心肌梗死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DVT的發(fā)生率,同時還可改善患者血清血栓標志物指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