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婦幼保健院(450000)徐巍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臨床中常見良性婦科疾病,其多發(fā)于25~45歲女性群體,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盆腔痛、進行性痛經加重及性交疼痛等,且存在部分患者合并有不孕癥狀[1]。其臨床治療方式以腹腔鏡手術治療為主,其雖然具備一定療效,但術后患者復發(fā)率較高。對此,本文選取2016年2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6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實施米非司酮口服治療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取得顯著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132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根據(jù)患者入院先后分為對照組66例與觀察組66例,對照組中,年齡20~42歲,平均年齡(33.2±5.3)歲,根據(jù)美國1985年生育學會提出臨床分期標準,II期22例,III~Ⅳ期31例,不孕13例。觀察組中,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30.5±4.9)歲,其中II期20例,III~Ⅳ期35例,不孕11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比較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手術治療前3d進行腸道、陰道準備;經氣管插管行全麻,取截石位,穿刺孔取臍窩上5cm,操作孔取麥氏點與左側相同位置,并使用CO2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力約13mmHg,置入腹腔鏡,對盆腹腔結構進行觀察,置入操作器械,對病灶進行治療。針對不孕癥患者實施輸卵管造影技術,患者經治療后,給予其適量抗生素治療3d,預防感染發(fā)生。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經手術治療后3d給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療,用藥劑量為12.5mg/次,1d/次,患者持續(xù)治療3個月。兩組患者治療后對其進行跟蹤隨訪,詳細記錄患者陰道流血、痛經、月經量等情況,并叮囑患者治療3個月回院檢查一次,并觀察記錄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情況。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患者復發(fā)情況;療效評價:顯效,經治療后患者慢性腹痛、痛經等病癥得到顯著改善或病癥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出現(xiàn)好轉或部分癥狀痊愈;無效,患者經治療后病情無任何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進行表示,用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數(shù)據(jù)進行t檢驗以及卡方檢驗,設定P<0.05時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法結果顯示,觀察組66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97%顯然高于對照組78.79%,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5.515,P<0.05);觀察組復發(fā)率顯然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排卵恢復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并比較分析 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法顯示,觀察組患者恢復排卵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060,P<0.05)詳見附表2。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嘔吐2例、惡心1例,不良反應率4.55%;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轉氨酶升高1例,不良反應率1.52%。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1.559,P>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臨床中高發(fā)婦科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等造成嚴重影響,其治療往往較迫切。目前臨床中治療該疾病的方法有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兩種,并以手術治療為主[2]。臨床中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顯著療效,同時具有診斷該疾病的作用,但該方法患者術后復發(fā)率較高,影響治療效果[3]。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97%顯然高于對照組的78.79%,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5.515,P<0.05)。說明米非司酮口服治療聯(lián)合腹腔鏡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臨床療效[4]。
附表1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n,(%)]
附表2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恢復排卵、月經恢復的時間[n,(±s)]
附表2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恢復排卵、月經恢復的時間[n,(±s)]
組別 例數(shù) 恢復排卵時間(d) 月經恢復時間(月)觀察組 66 13.0±2.6 2.1±0.8對照組 66 25.8±4.9 4.2±0.6 t-18.746 17.06 P-0 0
米非司酮是臨床中常用抗孕激素藥物,相比于黃體酮與子宮內膜孕酮受體親和力高出5倍左右,可有效阻滯孕激素與受體結合,進而阻礙正常月經周期,抑制孕激素發(fā)揮作用,進而阻止內膜脫落增生,并抑制異位子宮內膜增生,進而達到治療效果[5]。本次研究表明,參與研究患者均為II~Ⅳ期患者,其病情較重,具有高復發(fā)率,一般單一手術治療或單一藥物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實施聯(lián)合治療效果更佳[6]。在手術治療基礎上實施米非司酮口服治療,可有效抑制異位內膜增生、降低其復發(fā)率,同時在一定階段內可有效阻止病灶轉移。
綜上所述,臨床中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并聯(lián)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療,相比于單純手術治療其具備更顯著的臨床療效,且術后不良反應低,患者痛苦、復發(fā)率及卵巢切除幾率顯然降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