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科技文化的變革帶來攝影外在形態(tài)和文化內涵的整體嬗變,攝影的當代價值也需重新梳理與構建。從機械復制到數字復制,從“攝影作為藝術”到“藝術作為攝影”,從美學到哲學、社會學,從藝術史到文化史,從線性演繹到多元融匯,攝影已從藝術的從屬地位逐漸轉變?yōu)槲幕闹鲗俚匚?,并在當代社會中體現越來越重要的紀實性、社會性、文化性、審美性、媒介性、大眾性等功用與價值。
【關 鍵 詞】攝影;文化嬗變;價值重構
【作者單位】陳沖,四川師范大學服裝與設計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當代中國攝影文化面臨的挑戰(zhàn)與應對研究”(16EF188)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6.023
一、當前境遇
攝影是人類有史以來特別有意義的發(fā)明之一,但是,攝影始終處于藝術的從屬地位而飽受非議。經過長達百年的不懈努力與抗爭,攝影終于獲得了藝術的身份而進入藝術的殿堂,但這場“虛假的勝利”并未對攝影的發(fā)展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攝影雖然獲得了從繪畫的仆人到與繪畫分庭抗禮的地位,但依然從屬于美術之下,在大多數人看來,攝影不過是庸俗而低級的藝術而已;更為悲哀的是,廣大攝影人也忽略了攝影在當代具有巨大的媒介功能與文化外延;在攝影藝術化的導向下,人們混淆了攝影的藝術與媒介,習慣在媒介中求美,而又在藝術中求真,導致媒介之真遭蹂躪造假,而藝術之美又變得通俗淺薄。
在當前全民攝影的語境下,大眾沉浸在攝影的嘉年華中,將其娛樂精神發(fā)揮到極致,攝影也因此被披上“低俗文化”的外衣,為學界和精英文化所不屑。在中國,攝影的基礎設施不健全,至今沒有一個合格的國家攝影博物館和專業(yè)展館;攝影的學科地位一直委身于美術之下,且毫無建樹,學術領域至今沒有一本被學界認可的攝影類期刊;攝影教育長期被當作實用工具教育,缺乏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創(chuàng)新??梢姡瑪z影在文化體制中的地位仍然非常低,攝影的價值并未被各界真正認識與重視,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當代語境下對攝影價值展開分析與梳理。
二、文化嬗變
如果說傳統(tǒng)銀鹽攝影對人類和社會的影響還不夠劇烈的話,那么21世紀以來,攝影在數字網絡技術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下,無論是外在形態(tài)還是文化內涵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攝影對人類和社會的影響也由此產生歷史性震蕩。
1.從機械復制到數字復制
當前,新的科技運用正在不斷改變傳統(tǒng)攝影的原有特性,數碼相機的發(fā)明與推廣,帶來了攝影拍攝技術的飛躍,數字軟件的發(fā)展為攝影的后期制作揭開了新的篇章。攝影介質由銀鹽膠片向虛擬數字轉變,攝影創(chuàng)作由客觀 “照相”向主觀“造像”轉變,當代攝影已完全進入數字化發(fā)展階段。在數字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攝影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單一的傳播局限,由機械復制變?yōu)楦鼮榭旖莸臄底謴椭疲删€性的紙媒傳播向非線性多向度的網絡新媒體傳播發(fā)展。當代攝影與網絡已密不可分,攝影活動由線下更多地轉為線上,影像觀看載體也由平面紙媒轉向電腦手機的屏幕,攝影形式由單一的靜態(tài)圖片不斷向具有全方位視聽效果的影像擴展,并在多媒體、流媒體、浸媒體、融媒體、AR、VR等新媒體技術運用中不斷凸顯價值,呈現互動、共享、移動、社交的發(fā)展趨勢。
2.從“攝影作為藝術”到“藝術作為攝影”
攝影在“作為藝術”的不斷抗爭中雖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這場勝利是以屈從于舊的藝術觀念為代價的,雖勝猶敗。正如本雅明在《攝影小史》中指出:“盡管攝影理論家奮斗了近百年,來與這種拜物教的,完全反技術的藝術概念抗爭,卻絲毫沒有結果,原因是他們只在守舊藝術的法庭前為攝影家們辯護。”同時,本雅明又以一種全新的理論視覺指出:“如果我們把看待攝影的方式從‘攝影作為藝術轉換為 ‘藝術作為攝影,那么強調的重點將完全改變?!盵1]這并非簡單的文字游戲,而是攝影藝術主體地位由從屬到主屬發(fā)生根本轉變的思考。桑塔格在《論攝影》中曾評價道:“繪畫的寫實任務被攝影接管,攝影解放了繪畫?!盵2]攝影的誕生導致以再現為能事的繪畫藝術不得不讓位和轉向,由此開啟了繪畫走向表現和抽象的探索之路。不僅如此,攝影還向我們展示了不同于繪畫的多種觀看方式,從而打開了藝術的廣闊空間。許多現當代藝術家通過攝影的觀看方式尋求藝術的創(chuàng)作靈感,如杜尚坦言,《下樓梯的裸女》正是從連續(xù)攝影中得到了啟發(fā)。在后現代藝術中,攝影與美術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二者不斷越界、混合與綜合,人們發(fā)現,攝影的視覺表現絲毫不遜色于其他藝術樣式,而且還賦予其他樣式以新的活力。德國藝術家里希特說:“照片是最完美的繪畫,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直接用照片進行創(chuàng)作?!盵3]因此,現在不是攝影屈從于傳統(tǒng)藝術的問題,而是傳統(tǒng)藝術如何適應新的文化轉型的問題,從“攝影作為藝術”到“藝術作為攝影”的轉向,已是當代藝術無法回避的現實。
3.從美學層面到哲學、社會學層面
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看,攝影的產生使人與世界的認知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攝影的擬像、仿真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觀看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法國后現代理論家鮑德里亞認為,后工業(yè)或后現代的突出特征表現為我們所在的世界已經是一個擬像(Simulation)與仿真(Simulacra)的世界,擬像與仿真正成為社會經驗的主要決定因素[4]。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也說,“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2],也就是說,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攝影的方式觀察和認識事物,借以拓展對外界的認知。 影像就是世界,攝影將向我們展示一種新的觀看哲學和一種新的觀看社會學,這從根本上突破了長期占據人們頭腦的“柏拉圖洞穴”認識局限。由此可見,攝影的誕生和發(fā)展絕不僅僅是藝術領域的問題,它已經從純粹的美學層面向哲學、社會學層面轉變,傳統(tǒng)哲學認識論已經過時,攝影為人類提供了新的哲學思維方式,這是攝影帶給我們的歷史性震蕩。
4.從藝術史層面到文化史層面
如果把攝影的誕生單純看作是藝術史事件,那么攝影的發(fā)明不過是藝術史的一個插曲。攝影的誕生絕不僅僅是藝術史的事件,而是重大的文化事件,這有本質上的不同,它決定著我們如何看待攝影的基本視角以及如何理解攝影的意義與理論立場。貝爾指出:“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5]攝影使長期處于主導的印刷文化開始式微,一個視覺文化占主導的時代到了,圖像取代文本,觀看取代閱讀,攝影的產生帶來了人類文化生產方式的革命性巨變,真正標志著人類文化生產進入機械復制的工業(yè)文明時代。如今,由攝影母體延伸出的電影、電視以及當代的網絡新媒體傳播,它們將攝影的文化外延不斷擴大,攝影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推動下進入更為先進的數字復制后工業(yè)文明時代。這些巨大的變化,使攝影創(chuàng)造出與傳統(tǒng)全然不同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這便是攝影帶來的重大文化轉折[6] 。
5.從線性演繹到多元融匯
攝影早期的發(fā)展基本上是單一的線性演繹,即始終繞不開藝術的層面,那么,從現在起,攝影正朝著全方位發(fā)散多元融匯的方向發(fā)展。作為一種當代文化的融合劑,攝影不僅在藝術表現上存在無限可能,還快速地與當代科技文化不斷融合,在藝術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傳播學等領域廣泛運用并不斷發(fā)展。如今,攝影不再是一個單一的領域,它就像一個網絡和一門合成術,一個把技術與文化串聯(lián)起來的多媒體網絡,一門綜合人際與視覺關系的合成術。當代攝影不再是美不美,瞬間把握得準確與否的問題;也不再是“用光繪畫”的技巧磨煉,和“離目標”遠近的問題[7]。 如果再按照之前的經典理論來看當代攝影,就如同攝影還在繪畫的老路上越走越窄。因此,把攝影納入美術之下的學科分類仍然是有失偏頗的,這會導致攝影在文化認識和教育導向上產生偏誤,從而使攝影廣泛的人文價值和媒介價值受到限制與隱沒。
三、價值重構
價值一詞與需要相聯(lián)系,攝影的價值就是攝影能夠滿足人和社會的需要,它標志著攝影與人和社會的多重關系,反映了攝影在當代社會中的功能與效用。當代攝影不再是一門單純的技術,也不僅局限于藝術審美層面,而是在人類文化生活各個領域廣泛融合與滲透,表現出有別于其他媒介的紀實性、社會性、文化性、審美性、媒介性、大眾性等功用與價值。
1.紀實性
攝影的紀實性是攝影最本質的特征與自然屬性,它所表現的客觀再現和真實記錄功能是區(qū)別于其他視覺媒介的主要標志,也是攝影最基本的本體價值。影像的產生很大部分與我們眼睛觀看的客觀事物是同步的, 影像藝術與對象之間存在再現的同時性, 就圖像的生產速度來說,影像藝術在各類藝術中占據首位[8]。攝影在人與現實之間建立了一種更接近于真實的替代與指稱關系,能給人以如在現場的感覺,這種視覺真實關系的確立是其他藝術與媒介所無法比擬的。攝影對事物精準的描述和闡釋,不僅讓我們的視野得以延伸和擴展,還在社會各個領域發(fā)揮出巨大的媒介作用。攝影的這種實用性和物理性功能,從它一誕生便具有了較高的文獻收錄和史實證明價值,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視覺資料記錄的便捷性、系統(tǒng)性和準確性,從而為人類開啟了影像紀事的歷史。
2.社會性
攝影的社會性價值是攝影在社會各個領域形成的一個客觀價值體系,包括階級、道德、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價值訴求,是攝影的核心價值體現。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影像是人類認知的手段,是信息傳播的文本,是社會記錄的地圖,是意識形態(tài)的有力工具。攝影的社會性價值是建立在攝影紀實性價值基礎之上的人文升華,是攝影千百年來被精心保存的主要原因。攝影的社會性價值使其成為關注社會、反映現實的有力工具,具有參與社會認識、思想教育、情感交流、人心教化、歷史見證、批判導向、輿情建構的作用。攝影以其豐厚的人文畫庫,廣闊的科學視野,有力的輿論宣傳,使人類和社會的理性得以建立。
3.文化性
攝影的誕生開啟了人類影像記錄的歷史。攝影把文化從“可聽”(語言口傳文化),“可讀”(文字印刷文化)發(fā)展為“可視”(圖像視覺文化),這不僅是文化的進步,也是文明的進步[9]。 “一圖解百字,一圖勝千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些都說明了攝影圖像比語言文字在文化交流中更直觀、更優(yōu)越。同時,攝影不僅具有文字所難以表述的形象感、現場感,圖像的多義性也同樣具有類似于文字想象力的優(yōu)勢,并能突破語言文字等因族群差別帶來的限制,成為當代視覺信息閱讀的新文本。信息的視覺化,改寫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關涉到整個文化生產方式的改變。攝影已成為現當代文化呈現的主要載體,成為人類拓展視野、認知世界、追問真相的重要方式。
4.審美性
攝影的審美性本是與生俱來的基本屬性,只是在早期的發(fā)展階段受到某些排斥和誤讀。時至今日,攝影具有審美性已是不爭的事實。攝影的審美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審美娛樂價值,二是審美教育價值。一方面,攝影通過形象、光線、色彩、材料、技法、形式傳遞藝術語言之美,使觀眾獲得美的熏陶和藝術鑒賞,從而達到精神愉悅、陶冶性靈、娛樂身心的目的。另一方面,觀眾從攝影作品中可以獲得美的體驗,使心靈受到觸動而產生強烈的情感趨同,攝影起到教育啟迪、道德教化的作用。
5.媒介性
攝影是具有當代性的視覺媒介之一,這突出表現在它的文化當代性、藝術當代性和媒介應用性三個方面。在數字化、網絡化的今天,我們身處以視覺文化為主體的“讀圖時代”,影像已成為當代非語言文字信息交流的新方式。攝影的紀實性和復制性成為關注當代社會問題便捷而有力的工具,波普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紛紛寄生于影像以尋求突破,在后現代和當代藝術中,攝影已成為各種藝術相互接近的最大贏家和受益者[10]。攝影經過數字革命的華麗蛻變,以其自身的屬性優(yōu)勢成為當代生活中最為活躍的應用媒介,攝影不僅在傳統(tǒng)媒體中仍然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快速滲透和融入新媒體的環(huán)境之中,將它的媒介觸角延伸至政治、經濟、科技等諸多領域,并在當代文化與消費之間充當著牢固的紐帶。
6.大眾性
攝影的大眾化既是自身媒介特點所決定的,也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如今,攝影以親民的方式使藝術走下圣壇,讓大眾將對藝術的膜拜轉換為自我娛樂,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攝影對人類精神生活將產生比其他精英藝術更有益也更有效的文明促進作用。從“他娛 ”回歸“自娛”,從精英回歸大眾,從壟斷回歸開放,攝影的大眾化正彰顯出文化的民主、平等與共享[11],這是攝影重要的大眾性意義,它對大眾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同時,攝影的易懂性和教化性也降低了大眾接受教育的門檻,成為大眾文化修養(yǎng)和素質教育的最佳載體。
四、結語
攝影的發(fā)明帶我們步入一個嶄新的影像時代。如今,影像由視覺到心靈,深深植根于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感知世界,建構生存經驗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攝影的紀實性、社會性、文化性、審美性、媒介性、大眾性決定了它參與歷史的深度和廣度,攝影的影響力、輻射力日益強大,在文化視覺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攝影正彰顯出巨大的社會功用,為大眾開拓廣闊的文化視野。隨著攝影的發(fā)展和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化,攝影的外延和內涵也將更為廣闊與豐富。
|參考文獻|
[1]羅剛,顧錚. 視覺文化讀本[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4.
[2][美]蘇珊·桑塔格. 論攝影[M]. 艾紅衛(wèi),毛建雄,譯.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110.
[3]顧錚. 當代攝影文化地圖[M]. 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6:153.
[4][法] 鮑德里亞. 象征交換與死亡[M]. 車槿山,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72-74.
[5][美]丹尼爾·貝爾.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 趙一凡,譯. 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156.
[6]宋一葦,徐朝信. 攝影藝術教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28.
[7]陳建中. 指尖上的攝影[M]. 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3:30.
[8]殷雙喜. 影像藝術中的時間與歷史[J]. 美術研究,2017(12).
[9]顧建華. 攝影鑒賞與實踐[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2.
[10]顧錚. 世界攝影史[M]. 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 2006:125.
[11]張紹先. 攝影藝術的學術解讀[M]. 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