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秋紅 曹 靜 張歡歡 曾憲旭 靳耀鋒
乳腺癌是嚴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腫瘤疾病,隨著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提高,已成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三陰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β,TNBC)是一種特殊的乳腺癌類型,具有發(fā)病早、進展快、預后差的特點[2-3]。因其特殊性,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對于TNBC的病情治療效果較差。免疫組織化學(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1種利用免疫學基本原理,對組織細胞進行定位、定性、定量的新技術,是臨床上鑒定、診斷惡性腫瘤的有效手段,近年來得到了廣泛應用[4-5]。目前,關于TNBC臨床病理特征及相關免疫組織化學指標表達與預后相關性的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將分析三陰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組織化學指標意義,為臨床上對于三陰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取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收治的三陰乳腺癌患者共110例,為研究組,選取同時期收治的非三陰乳腺癌患者共110例,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54.3±10.8)歲。納入標準:臨床病理資料完善的患者;全程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治療的患者;術前未接受過化療或放療;自愿加入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臨床病理資料不完善的患者;因病情特殊,不能配合本次治療的患者;不愿加入本次研究的患者。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患病年齡、月經狀態(tài)、組織學分級、病理類型、淋巴結狀態(tài)、臨床分期、腫瘤直徑大小等臨床病理特征進行記錄,并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差異;采取IHC PV6000二步法[6],分別檢測兩組患者ERβ、P-gp、Ki-67的表達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三陰乳腺癌患者免疫組織化學指標表達對臨床病理特征的意義。操作方法簡述如下:分別取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新鮮癌組織標本,經中性10%福爾馬林固定24 h,石蠟包埋,連續(xù)切片(4 μm),脫蠟,水化,清除活性,滴加二抗(常溫0.5 t),滴加DAB液,自來水沖洗,蘇木精復染,0.1%HCL分化,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固切片,顯微鏡觀察。
ERβ染色評分標準:以細胞核呈現(xiàn)棕黃色顆粒為陽性細胞,陽性細胞數(shù)<10%,為ERβ陰性;陽性細胞數(shù)>10%,為ERβ陽性;P-gp染色評分標準:以細胞呈現(xiàn)棕色或褐色顆粒為陽性細胞,陽性細胞數(shù)<10%,為P-gp陰性;陽性細胞數(shù)>10%,為P-gp陽性;Ki-67染色評分標準:以細胞核呈現(xiàn)棕黃色顆粒為陰性細胞,陽性細胞數(shù)<10%,為Ki-67陰性;陽性細胞數(shù)>10%,為Ki-67陽性[7-8]。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及精準概率FishERβ檢驗,生存曲線制作及生存率計算采用Kaplan-MeiERβ方法,單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檢驗。P<0.05(雙側)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患病年齡、組織學分級、腫瘤直徑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結狀態(tài)、病理類型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月經狀態(tài)相對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表2。
表1 兩組臨床病理特征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例,%)
研究組復發(fā)率為19.2%,死亡率為28.1%;對照組復發(fā)率為6.4%,死亡率為11.9%。兩組比較,研究組復發(fā)率、死亡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Log-rank分析法,檢測、比較兩組患者的總體生存率、無復發(fā)生存率,結果顯示,研究組總體生存率、無復發(fā)生存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圖1、圖2。
圖1 兩組患者總體生存率比較
圖2 兩組患者無復發(fā)生存率對比
ERβ在兩組患者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62.7%、75.5%,ERβ在研究組的陽性表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Ki-67在兩組患者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86.4%、56.4%,P-gp在研究組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gp在兩組患者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47.3%、53.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ERβ陽性表達與患病年齡、組織學分級、腫瘤直徑大小顯著相關(P<0.05);P-gp、Ki-67陽性表達與組織學分級顯著有關,(P<0.05);P-gp、Ki-67陽性表達與患病年齡、腫瘤直徑大小無相關性(P>0.05),具體見表4、表5、表6。
乳腺癌是1種特異性較高的惡性腫瘤,不同種族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情況存在較大差異,近年來全球患乳腺癌的女性人數(shù)顯著增多[9]。TNBC是1種常見的乳腺癌類型,因為其特殊的生物學特征,導致治療藥物靶點作用較少,預后情況較差,復發(fā)率及死亡率較高,近年來,逐漸成為乳腺癌臨床研究的熱點和難點[10]。ERβ是1種新型雌激素受體,研究資料顯示其對于乳腺癌的發(fā)生、治療和預后情況有重要價值[11]。P-gp是1種重要的耐藥蛋白,在體內分布廣泛,已有研究顯示其水平與乳腺癌化療效果呈現(xiàn)負相關,從而可用于預測化療效果。Ki-67是1種非組蛋白,可用于檢測增殖,研究表明其能反映乳腺癌惡化程度。
有資料顯示,TNBC病理類型主要為浸潤性導管癌,患病年齡偏低,且組織學分級多為Ⅲ級,腫瘤體積較大,復發(fā)率及死亡率較高[12]。本研究結果顯示,TNBC患病年齡低于40歲以下的占17.3%,低于非TNBC患者,浸潤性導管癌占TNBC全部病理類型的84.5%,組織學分級為Ⅲ級的占52.7%,腫瘤直徑大于2 cm的占75.5%,TNBC總體生存率、無復發(fā)生存率均低于非TNBC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與資料顯示相同。國外研究顯示,女性絕經前更易患TNBC[13]。本研究結果顯示,TNBC患者與非TNBC患者月經狀態(tài)差異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國外報道不一致,這是因為TNBC在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之間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存在較大差異。臨床資料顯示,ERβ的表達與組織學分級有關[14]。本研究顯示,ERβ在TNBC組陽性表達率顯著低于非TNBC組,且陽性表達與患病年齡、組織學分級、腫瘤直徑大小有關聯(lián)性,證實了國外研究結果,另外,ERβ陽性表達率較低,也說明TNBC患者預后較差與ERβ的表達存在一定關聯(lián),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ERβ可作為預測TNBC預后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P-gp在TNBC與非TNBC組的差異不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李雯等的研究相似[10]。本研究結果顯示,P-gp陽性表達與組織學分級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患病年齡、腫瘤直徑大小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Trock的研究相似,說明通過檢測P-gp指標,能反映TNBC病情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預后的指標之一。有研究顯示,Ki-67的高表達對于TNBC的預后不利。本研究顯示,Ki-67在TNBC組陽性表達率顯著大于非TNB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上述觀點。研究結果顯示Ki-67與組織學分級存在顯著差異,表明其能反映TNBC病情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預后的指標之一。另外,本研究顯示,Ki-67與患病年齡、腫瘤直徑大小差異并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所選TNBC病例較少,且預后情況記錄時間較短有關。
表3 兩組患者免疫組織化學指標水平比較(例,%)
表4 ERβ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例,%)
表5 P-gp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例,%)
表6 Ki-67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例,%)
綜上所述,TNBC的臨床病理特征為:患病年齡偏低、組織學分級多為Ⅲ級,腫瘤直徑較大,淋巴結轉移較易發(fā)生,病理類型多為浸潤性導管癌,分化程度較低,預后情況較差,ERβ陽性表達較低,Ki-67陽性表達較高。ERβ、P-gp、Ki-67等免疫組織化學指標可作為預測TNBC預后情況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