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點,孫 杰,茅愛華,俞正玉,郭容利,朱 琳,范寶超,袁萬哲,李 郁,何孔旺,李 彬
(1. 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獸醫(yī)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14 ; 2.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安徽合肥230036 ;3.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西校區(qū)動物醫(yī)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豬流行性腹瀉(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 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發(fā)病豬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嘔吐、消瘦和死亡,主要發(fā)病于冬春季。各年齡段的豬都會感染,哺乳仔豬尤為嚴重。該病1978年首次報道于比利時和英國,之后在我國多以散發(fā)為主[2]。從2010 年末開始,我國暴發(fā)以新生仔豬嚴重腹瀉、高發(fā)病率及高死亡率為主要特征的腹瀉疫情,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2013 年美國也開始暴發(fā)仔豬腹瀉疫情,從遺傳進化分析來看,美國的流行毒株與我國AH2012親緣關(guān)系接近,并出現(xiàn)了S-Indel型的新型缺失毒株。日本、加拿大、韓國等國也相繼暴發(fā)此病,盡管一些疫苗的應用對該病的控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直至目前該疫情在部分地區(qū)仍然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發(fā)生。
PEDV屬于套式病毒目、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I群的成員,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8]。根據(jù)其他冠狀病毒的S蛋白可將其劃分為S1(第1~789位氨基酸)和S2(第790~1383位氨基酸)。S蛋白在與受體細胞結(jié)合吸附、膜融合和誘導機體產(chǎn)生保護性中和抗體等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10-11],因此分析PEDV S蛋白對于當?shù)亓餍卸局甑牧餍星闆r和遺傳變異有重要意義。目前,在S基因鑒定出4個表位,分別為499 aa~638 aa、748 aa~755 aa、764 aa~771 aa、1 368 aa~1 374 aa[12-13]。本研究對江蘇部分豬場20份病料進行PEDV的檢測,對S基因測序分析,為該病的防制提供了流行病學依據(jù)。
1.1 病料采集 共20份組織樣品于2014-2016年采集于江蘇地區(qū)腹瀉發(fā)病豬場,病料樣品為不同日齡發(fā)病豬的腸道及糞便,采集后于-20 ℃保存?zhèn)溆谩?/p>
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Promega公司Reverse Transcription System反轉(zhuǎn)錄試劑盒; Abm公司Safe-Green 2xPCRTaqMaster Mix PCR試劑盒; BIOWEST公司AGAROSE G-10瓊脂糖凝膠;TaKaRa公司DS 2 000 DNA Marker;Omega公司Total RNA Kit II試劑盒; TaKaRa PCR Thermal Cycle Dice PCR儀;北京市六一儀器廠DYY-11型電泳儀;eppendorf (German)離心機;AXYGEN 膠回收試劑盒。
1.3 引物的設(shè)計與合成 參照GenBank已發(fā)表的PEDV的基因序列,設(shè)計如下4對引物,見表1,南京斯普金公司合成。
表1 設(shè)計的4對特異性引物
1.4 核酸模板的制備 取糞便或腸液,按1∶5用PBS稀釋后研磨,反復凍融3次,8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按照OMEGA Total RNA Kit II說明書提取病毒RNA,置于-70 ℃保存?zhèn)溆谩@肦everse Transcription System反轉(zhuǎn)錄試劑盒將RNA反轉(zhuǎn)錄為cDNA。
1.5 PCR擴增 PCR反應總體積25 μL, 體系為:2×TaqPCR Master Mix 12.5 μL,上游引物0.5 μL,下游引物0.5 μL,DNA模板 2.0 μL,ddH2O 9.5 μL。
PCR擴增反應程序: 95 ℃預變性5 min后進入以下循環(huán):95 ℃,30 s;57 ℃,30 s;72 ℃ 1.5 min;共進行30個循環(huán),徹底延伸72 ℃ 10 min。取全部25 μL PCR產(chǎn)物用1%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凝膠成像系統(tǒng)觀察擴增情況,并對陽性條帶切膠回收,連接pMD19-T克隆載體,轉(zhuǎn)化至DH5α感受態(tài)細胞,挑取陽性菌送至南京思普金公司測序。
1.6 S基因序列分析 選取部分歐美、韓國、中國等地的參考毒株,毒株信息見表2,用DNA Star軟件對所獲得的20株P(guān)EDV S基因序列進行拼接,使用軟件MegAlign進行同源性分析,MEGA 5.0作遺傳進化分析,繪制其遺傳進化關(guān)系樹;用TMHMM Server,v.2在線軟件(http://www.cbs.dtu. dk/ services /THMM/)對PEDV S基因進行跨膜區(qū)域預測。
表2 PEDV參考毒株信息
2.1 PCR擴增結(jié)果 分別用4對引物對PEDV 的S基因進行PCR分段擴增,經(jīng)過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可見到4條特異性擴增片段,與預期結(jié)果相符,圖1。
圖1 PEDV S基因的4個片段分段擴增
2.2 PEDV S基因同源性及N端氨基酸分析 20株毒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為95.1%~99.8% (94.6%~99.9%), 與我國流行毒株AH2012、疫苗毒株Attenuated DR13、歐美毒株CV777的同源性為95.5%~99.3%(94.6%~99.0%)、93.5%~96.0%(92.5%~96.3%)、93.6%~95.8%(93.0%~96.5%)。
所測20株毒株的氨基酸差異性主要集中于S1端,毒株JSCZ1601出現(xiàn)了特異性的缺失,與CV777相比,在58~59位缺失了2個氨基酸(SS),見圖2。
圖2 毒株JSCZ1601 S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序列特異性變異位點分析
-:與參考毒株CV777氨基酸相同 ; .:缺失
2.3 S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由圖3可知,PEDV毒株可分為2個大群(G1、G2)。12株流行野毒株位于G2b分支上,8株屬于G1群S-Indel型。G2群的毒株屬于流行毒株,和我國原先暴發(fā)的毒株(AH2012、AH2012/ 12、BJ-2011-1等)更為接近,其中韓國毒株獨自分為一個亞枝;G1毒株屬于經(jīng)典毒株,8株位于G1的毒株全部位于S-Indel基因缺失株亞群,與位于G1b群的疫苗(CV777、Attenuated DR13、JS2008等)毒株群親緣關(guān)系較遠,同時我國的S-Indel群毒株與美國S-Indel群毒株不在一個亞枝內(nèi),說明我國的S-Indel基因缺失株與美國的S-Indel群毒株關(guān)系較遠。
圖3 基于S基因的遺傳進化分析
▲:所測野毒株
2.4 抗原表位分析 對20株P(guān)EDV毒株S蛋白表位進行分析,SS2和2C10相對保守,主要的變異位于COE區(qū)域和SS6。在COE區(qū)域共有21個氨基酸的點突變,包括A522 S、G525 D、S527G、S528G、V532I、F541I、D547N、T554S、F556S、S588G、L596F、G599S、D604N、G614V、L617 F、T618 V、T626 E,其中有3個位點突變成2個不一樣的氨基酸,包括K568R或N、A610E或者D、E638Q或者V,還有1個點突變位點變成3個不一樣的氨基酸 L526 H或P或R。SS6的點突變包括L764S或者Y、D766 Y、F或者S,見圖4。
圖4 野生株和參考株的S蛋白抗原表位的比較
-:與參考毒株CV777氨基酸相同
2.5 PEDV S基因跨膜區(qū)域變化 G2b流行株大部分在1 328~1 350位,而JSCZ1601在1 326~1 348位形成1個跨膜螺旋;S-Indel型毒株在1 325~1 347 位形成1個跨膜螺旋,主要是由于氨基酸的缺失或是插入使其跨膜螺旋區(qū)域發(fā)生了偏移,跨膜螺旋的偏移可能會造成病毒毒力的變化,影響機體對抗原位點的識別。
PEDV是危害養(yǎng)豬業(yè)的重要病原之一,其傳染性強、危害大,哺乳仔豬和育肥豬均能感染。2010年10月,中國南方暴發(fā)PED,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巨大損失[14]。對S蛋白進行基因變異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PEDV的變異情況,本試驗對PEDV陽性樣品S基因進行克隆測序,分析近年來PEDV的變異情況,為PED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
對S基因序列分析結(jié)果可知,毒株JSCZ1601存在特異性的缺失,與CV777相比,在58~59位缺失了2個氨基酸(SS),說明在PEDV的進化演變過程中,突變是一種手段;此外,美國在2014年報道了S-Indel 毒株的存在,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的S-Indel毒株USA/Iowa107/ 2013的S1段與CH/S最為接近,而S2段與CH/ZMZDY/11最為接近,說明存在一定的重組現(xiàn)象并出現(xiàn)了新型毒株。這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我國S-Indel毒株與美國S-Indel毒株處在一個亞群,但是不在一個小的分支里,說明我國的毒株同樣存在重組演變的過程,與美國的S-Indel型毒株親緣關(guān)系較遠。我國毒株多屬于流行毒株G2群,美國的流行毒株單獨處于一個大的亞群,中國流行毒株同樣獨自形成一個亞群,說明同屬于G2群,但是親緣關(guān)系并不是很近;位于G1群的毒株都屬于S-Indel型,與疫苗毒株不在同一個分支,親緣關(guān)系較遠。
從抗原表位分析來看,突變位點主要集中于COE區(qū)域和SS6區(qū)域,同時跨膜螺旋區(qū)域的偏移,這些變異可能是導致病毒毒力增強的原因,而變異導致病毒的致病機理變化還有待研究??乖砦坏淖兓约翱缒ぢ菪齾^(qū)域的偏移,可能引起PEDV的免疫逃避機制,影響機體對抗原位點的識別,推測這可能是近些年來商品化疫苗保護效力降低的原因,開發(fā)新型疫苗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通過對PEDV S 基因測序分析,了解了當前PEDV 變異毒株的流行情況,以及S基因的變異情況、突變位點、表位和膜螺旋區(qū)域的變化,為我國PEDV的防控提供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