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艷 甘昭平 仵倩紅 劉錦程 周祎 姚林明 王啟源 張燕
結核性腹膜炎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彌漫性腹膜感染,以青壯年患者多見,女性多于男性,是臨床常見的慢性肺外結核病[1]。臨床上按其病理可分為滲出型、粘連型和干酪樣壞死型,其中粘連型最多見,主要與臨床發(fā)現(xiàn)的早晚及判斷有無腹腔積液的標準不同有關。早期滲出型如得不到有效及時的治療,易發(fā)展為粘連型及干酪樣壞死型,增加治療難度,且并發(fā)癥多,影響患者預后[2-3]。結核性腹膜炎單純采用抗結核西藥治療療效欠佳,本研究納入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收治的采用中草藥方劑聯(lián)合抗結核西藥治療結核性腹膜炎的患者,與單純采用抗結核西藥治療的患者進行療效的對比,以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結核性腹膜炎的臨床療效。
1.研究對象的選擇: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住院治療的84例確診的結核性腹膜炎患者。其中,男38例,女46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29±3)歲。
2.患者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制定的《臨床診療指南:結核病分冊》[4]中結核性腹膜炎的診斷標準。具體為:(1)青壯年,有結核病病史或伴有其他器官的結核病;(2)不明原因的發(fā)熱達 2 周以上,并伴有腹脹、腹痛、腹瀉、腹腔積液、腹壁柔韌或腹部包塊等癥狀;(3)腹腔穿刺腹腔積液呈滲出性,蛋白含量高,比重較高,李凡他試驗陽性,細胞數(shù)量增多且以淋巴細胞為主,腺苷脫氨酶(ADA)活性增高;(4)PPD皮膚試驗強陽性;(5)腹部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腹腔積液和腹部包塊,腹部X線攝影可見鈣化,消化道X線造影檢查提示腸粘連;(6)對不能排除惡性腫瘤者可行腹膜穿刺或小切口腹膜活檢,腹部腸外腫塊不能確診者可行腹腔鏡檢查或剖腹探查術以明確診斷;(7)疑似患者經(jīng)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無效,經(jīng) 1~4 周診斷性抗結核藥物治療好轉則可確診。
3.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結核性腹膜炎的診斷標準;(2)治療前患者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均正常;(3)肺部影像學檢查未見異常;(4)腹部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腹腔積液(中量及以上);(5)年齡18~60歲。
4.患者排除標準:(1)并發(fā)腸結核、腸系膜淋巴結結核等其他腹腔結核或腹腔腫瘤;(2)治療期間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或不能耐受;(3)并發(fā)血液系統(tǒng)或病毒性肝炎、肝硬變、心臟功能衰竭;(4)并發(fā)糖尿病、高血壓、腎病、低蛋白血癥或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5)患者不同意治療方案及未按照化療方案完成治療;(6)患者完成治療后未完成隨訪。
5. 患者分組情況:根據(jù)用藥方案的不同,從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住院治療的采用單純西藥治療的86例患者中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抽取4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從中西藥結合治療的94例患者中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抽取42例,作為觀察組。觀察組給予3H-R-Z-E/15H-R-E[5]聯(lián)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對照組給予3H-R-Z-E/15H-R-E治療。觀察組男18例,女24例;年齡18~50歲,平均年齡(30±3)歲;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18~48歲,平均年齡(26±3)歲。兩組患者性別及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3,P=0.423;t=0.15,P=0.726)。
6.知情同意:本臨床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3H-R-Z-E/15H-R-E一線抗結核藥物及相同劑量保肝藥物肌苷片(400 mg/次,3次/d)治療,觀察組在應用以上藥物的同時再給予中草藥方劑(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作為基礎方劑,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增減藥物)治療,1劑/d,水煎服,煎湯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藥物均為中藥處方,從中藥房抓取)?;A方:葶藶子15 g、大棗6枚、生薏米30 g、白術15 g、山藥10 g、魚腥草30 g、桑白皮15 g、桔梗12 g、白茅根30 g、蒲公英15 g、冬瓜仁30 g、生草6 g;加減:腹痛者加延胡索12 g、雞血藤10 g;腹脹者加木香9 g、烏藥8 g;腹瀉者加烏梅10 g、蒼術10 g;便秘者加當歸12 g、大黃5 g;虛熱者加用黃柏10 g、知母10 g;腹部有包塊者加三棱9 g、莪術9 g、鱉甲15 g。療程為3個月。
2.觀察指標:觀察患者治療3個月的治療效果(包括腹痛、腹脹、發(fā)熱等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腹腔積液吸收情況)及肝損傷發(fā)生率。治療結束后門診隨訪患者的治療效果,連續(xù)隨訪至治療結束后1年,觀察患者的復發(fā)情況。
3.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腹痛、腹脹、發(fā)熱等癥狀消失,腹腔積液完全吸收,腹部包塊明顯縮小≥1/2;有效為腹痛、腹脹、發(fā)熱等癥狀減輕,腹腔積液吸收30%~60%,腹部包塊縮小<1/2;無效為癥狀未減輕,腹腔積液及腹部包塊未見吸收[7]。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復發(fā)為顯效患者在治療結束后1年內再次發(fā)生腹痛、腹脹、發(fā)熱等臨床癥狀,腹部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存在腹腔積液[6]。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2.9%)明顯高于對照組(7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93,P=0.013)。見表1。
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患者肝損傷發(fā)生率為28.6%(12/42),觀察組患者肝損傷發(fā)生率為4.8%(2/42),觀察組患者肝損傷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57,P=0.002)。
治療結束后隨訪1年,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為6.7%,明顯低于對照組(3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2,P=0.013)。見表2。
表1 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注表中括號外數(shù)值為“患者例數(shù)”,括號內為“構成比(%)”
表2 兩組治愈患者治療結束1年后復發(fā)情況的比較
結核性腹膜炎是由于結核分枝桿菌侵犯整個腹膜(包括大網(wǎng)膜、腸系膜),未得到及時治療,導致腹膜出現(xiàn)大量纖維增生,明顯增厚,并與鄰近臟器形成廣泛粘連,致使腸曲受壓而引起梗阻的一種疾病。大網(wǎng)膜增厚變硬,并與腹腔臟器相互粘連形成結核性膿腫,久之,膿腫向腸壁、腹壁、陰道破潰,致內瘺或外瘺形成。當粘連嚴重時,即便手術能打開腹腔,也無法清除包塊[7-8]。近年來,隨著耐藥結核分枝桿菌的出現(xiàn),使結核性腹膜炎的治療越來越棘手,因腹腔積液不能控制或形成粘連,患者持續(xù)出現(xiàn)腹脹、腹痛、胃腸道不適,年輕女性可出現(xiàn)輸卵管不通、子宮內膜結核,最終導致不孕,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9]。
單純采用西藥治療結核病療效欠佳;而中醫(yī)輔助治療結核病能夠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具有減毒增效、抑菌、改善癥狀等作用[10-11]。本研究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結核性腹膜炎,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肝損傷率低于對照組,且治愈患者治療結束1年后的復發(fā)率較低,展現(xiàn)出良好的治療效果。結核性腹膜炎以腹部脹大如鼓為主要特征,屬中醫(yī)“鼓脹”范疇,認為由于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感染癆蟲、飲酒過度等因素,致肝、脾、腎三臟受損,氣、血、水淤積腹內而發(fā)病。臨床觀察中患者多以舌胖大、有齒痕、苔厚膩為主要舌象,辨證為脾虛濕阻證,以健脾利濕為治則。本研究采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健脾利濕之品,方中葶藶子、桑皮、魚腥草,取其瀉肺逐飲之功效,使水濕從上焦而出;白術、山藥、生薏米、蒼術健脾益氣、運化水濕,能夠減輕化療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增加患者的耐受性和西藥的療效[12-14]?,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蒼術具有排泄尿酸之作用,可預防服用抗結核藥物引起的高尿酸血癥;白茅根、冬瓜仁利水通淋,使水濕從小便而出,從而減少腹腔積液存留時間;白芍、甘草緩急止痛柔肝,可預防藥物性肝損傷;而桔梗、蒲公英、大棗具有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中性粒細胞的殺菌力,提高溶菌酶的活性,以達到提高機體免疫力之作用;方中再加用活血之品,可改善微循環(huán)和抑制纖維增生,提高化療藥物在病灶局部的血藥濃度[15]??v觀全方,攻補兼施,減毒增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西醫(yī)抗結核藥物聯(lián)合中藥治療結核性腹膜炎,可加速腹腔積液的吸收,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fā)率,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結核性腹膜炎的臨床療效顯著,具有治愈率高、復發(fā)率低及肝損傷小等優(yōu)點。但就現(xiàn)階段的研究成果而言,中藥治療結核病只能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方法,不能取代化療藥物。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樣本量較少,可能對觀察結果產生影響;其次,本研究由于時間關系,隨訪時間僅為1年,還需進一步延長隨訪時間,觀察兩組患者的復發(fā)情況。
志謝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yī)院唐神結教授在本研究過程中給予了熱情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