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湘春
摘要:本文結合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的特征和教學策略,將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的理論結合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實踐,展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活動,并運用微課這一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呈現(xiàn)學生參與項目驅動協(xié)作式學習的成果。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到微課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微課交際層面中的教育類型能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微課;跨文化交際能力;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40-0194-03
一、引言
Mc Closkey(2012)指出,外語能力、全球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越來越被公認為積極參與21世紀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領域的必備素質。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人才是當今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外語教育界普遍認為外語教學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浑H能力在具體實踐中靠高校實施“英語能力+跨文化專業(yè)能力”的教學目標來實現(xiàn),通過任務安排,同伴間角色扮演、演練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寓教學于演練中,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習跨文化知識,培養(yǎng)與人交際的能力。為了讓此教學兼具興趣性,使學生積極參與跨文化知識的語言和能力的實踐活動,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微課的方式,以“短、小、精、活”的視頻課程資源,來展現(xiàn)跨文化交際學的文化知識,以便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微課
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注重文化知識,更加注重文化教學的最終目的——文化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都是關于文化知識的研究,而不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框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測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上還處于探索階段。
以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微課設計需要結合已有教材,選定和教材的契合點,巧妙地將中國文化導入語言教學中(孔徳亮,2012)。在課堂上進行模擬或短劇表演,應讓學生意識到了解文化差異對于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積極參與課堂上的跨文化際模擬活動(Zhou & Griffiths,2011)。教師作為教學的實施者需要整合資源,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的資源,收集與文化相關的視頻,選定主題,并進行巧妙的環(huán)節(jié)設計,設計出結合文化知識的微課,并且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
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是以小組為學習活動的基本單位,通過小組內成員的分工協(xié)作,達成小組共同目標,并以小組活動的整體效果為主要指標的教學活動。課堂強調學生互動,任務安排體現(xiàn)角色扮演,以演練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創(chuàng)建開放、多向、共享的溝通氛圍,學生以合作交流、提出批判性思維問題、尋求解決答案的方式來協(xié)作完成項目。有證據表明,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有積極的影響(Shadiev,2007)。此外,學生積極參與到項目學習的活動中能激發(fā)更高的學習動力(Krajcik&Blumenfeld;,2006)和參與活動的興趣(Brush & Saye,2008),同時Brush和Saye(2008)也指出,對教師來說,如何實施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是個挑戰(zhàn),教師需要制定周詳的計劃和有效的實施方案,學生需要獲得支持以便實行初次探討,組織時間來完成任務,把技術手段和項目有效地結合起來。Krajcik和Blumenfeld(2006)指出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的核心在于如何讓學習者提出批判性問題,創(chuàng)建情境式學習,協(xié)同合作和創(chuàng)建文化產品。
四、教學設計的理論框架
設計的理論框架如表1所示,對相關跨文化交際知識的理解,運用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的手段,設計了相關的學習活動,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此活動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1)自我介紹
(2)引入主題
(3)參與一個情境式活動
(4)展示直觀生動的微課
教師在跨文化交際課堂中講授一定的抽象文化知識和具體文化知識,涉及到社會生活、傳統(tǒng)習俗等方面,導入一段相關的視頻加深這種文化體驗,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某個具體的情境中來,體驗并實踐此文化活動,到拍成小視頻,制作成一個一個的微課,再次加深此種文化體驗。
五、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的實施
學習活動分為四周,每周為一個步驟。第一周,學生進行自我介紹,介紹家鄉(xiāng)、興趣愛好,了解茶文化的獨特意義,找到相關的茶文化的信息和知識。第二周,教師引入高情境文化這個概念,引導學生運用具體的指標來判斷一國文化是高情境還是低情境,如交際信息的顯性、非言語交際的運用、時間彈性等。第三周,茶道作為一種展示高情境文化的獨特方式,教師把它作為主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圍繞茶道展開一系列的情境活動,如氛圍渲染、點心品嘗、煮茶、喝茶、主客之間的心神領會等,由此引導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茶為何受到中國以及亞洲各國的青睞?茶文化體現(xiàn)哪些精神?茶文化為什么區(qū)別于別的文化等),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學生上網、上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和信息,為接下來的茶道情境活動做好準備。第四周,教師把高情境文化的知識點,學生參與體驗的茶道,以微課方式展示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反饋教學效果,專門挑一兩個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訪談,了解學生對此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對微課的興趣程度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程度。
六、微課展示下的教學設計成果
運用微課這種現(xiàn)代化手段,將交際分為三個層面:教育、技術和交際,來檢測學生在微課環(huán)境下形成的同步和非同步的交際能力。教育層面指的是跟跨文化知識和理論相關的部分(如引入高情境文化的知識點)。技術層面指的是用什么手段或技術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理論(如學生親身體驗煮茶、泡茶和品茶的環(huán)節(jié),感受茶文化的精神,達到與茶主人心意相通的意境),這個層面包括與同伴協(xié)同合作,努力完成項目任務。交際層面則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同伴之間的互動,既包括語言的互動,也包括非言語的互動(如在品茶前欣賞歌舞、吃小點心的過程,體會主人熱情的待客之道;在品茶過程中,通過聞、看、嗅、嘗等感官活動,悄無聲息地展現(xiàn)主人與客人之間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達到心氣相通的精神境界)。
七、通過學生對微課的感受來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
總的說來,教師和學生一致認為:微課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能很好地呈現(xiàn)并執(zhí)行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在親身參與體驗茶文化的過程中,協(xié)同合作,完成項目,運用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的方式,提高了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在教學設計活動展開前,就開始協(xié)同合作,找資料,觀視頻,減少了焦慮情緒和不適應性,在非同步的時間內提高了交際能力;在微課展示下,學生在同步時間內交流文化信息并親身體驗(Tu,C.H.,2004),有助于交際能力的提高。從訪談中發(fā)現(xiàn):代表不同地區(qū)文化的學生在近乎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下同步協(xié)同合作,促進了交際能力。以下是訪談的例子:
學生一:我英語不好,跟外國人交流時很靦腆,尤其是不熟的外國人。很高興有機會開口說英語,跟同伴共同協(xié)商、合作來完成任務,微課學習的環(huán)境真實,可以邊學習邊體驗,參與并完成后很有成就感,交際能力也提高了。
學生二:我喜歡就完成某個項目實施的協(xié)同式學習方式。在準備拍攝微課時,一起互相合作學習,尋求幫助,留有足夠的時間來準備、討論。對即將展開的項目,充滿了期待和興奮。另一方面,我喜歡面對面的言語交流,也喜歡運用肢體語言來感受氣氛。
從訪談發(fā)現(xiàn),學生對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的方式比較認同,認為可減少學習焦慮,培養(yǎng)了合作學習的精神,對微課這種現(xiàn)代化的手段來展示參與的課堂項目普遍比較感興趣,對交際能力的提高有實質的幫助。
八、結論和建議
針對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設計的微課展示和相關的文化活動,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項目參與的積極性和興趣度提高了,但前提是教師要對即將設計的項目做好規(guī)劃,對參與人數,文化知識的講授,參與項目活動的細節(jié)安排,包括參與人員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的得體與否,都要納入設計范疇。對教師來說也是一項挑戰(zhàn),需要不斷的把文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科學合理地運用到教學設計當中來,找到學生參與項目的興趣點,為接下來的微課展示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后期對用微課展示文化知識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要做更多的實證研究,以此來驗證微課手段的有效性,和項目驅動的協(xié)作式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Brush,T.,& Saye,J.The effects of multimedia-supported problem-based inquiry on student engagement,empathy,and assumptions about history[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8,2(1):21-56.
[2]Mc Closkey,E.M.Global teachers:a model for building teacher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online/docentes globales:un modelo para el desa rrollo de la competencia intercultural on-line[J].Comunicar,Englished,2012,19 (38):41-49.
[3]Krajcik,J.S.,& Blumenfeld,P.C.Project-based learning.In K.Sawyer (Ed),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317-334.
[4]Mergendoller,J.R.,Maxwell,N.L.& Bellisimo,Y.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6,1(2):49-69.
[5]Rakhmonkulova,S.,& Shadiev,R.Use of I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Uzbekistan:Experience and perspectives[Z].In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Computer Aided Learning Conference [Compact disk file],2006.
[6]Shadiev,R.Informational technologies in solving the social issues of school communities in Uzbekistan[Z].In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Computer Aided Learning Conference [Compact disk file],2007.
[7]Tu,C,H.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munities:Twenty-one designs to building an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munity[Z].Westport,CT:Greenwood,2004.
[8]Zhou,C.&Griffiths;,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2011,1 (2):113-122.
[9]戴煒棟,張紅玲.外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及其對外語教改的啟示[J].外語界,2000,(2):2-8.
[10]孔德亮,栗述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模式構建一研究現(xiàn)狀與理論思考[J].外語界,2012,(21):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