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銳
摘 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是心靈上碰撞與建構的過程。我國大部分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日漸冷淡疏遠,很多學生認為師生關系不重要,這種錯誤認識是學生心理受冷落的反應。目前,師生缺乏溝通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如:師生之間溝通不夠平等,溝通內容較局限,溝通渠道較單調,溝通時部分學生有心理障礙等。這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需要從心靈上、“三觀”上進行思想大解放教育。
關鍵詞:師生溝通;心靈溝通;精神解放;心境構建
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模式主要是由教師建立和維持的,所采取的模式?jīng)Q定了學生反應和回應的方式,影響學生最終的學習內容。最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是參照各自內心的觀念來共同理解課堂交流活動。如果師生的內在觀念差異較大,課堂所要的預期效果就難以達到。此時就需要尋求一種由思維、知覺、情緒、意志、記憶和想象組合成的理智和意識,即心靈??档抡J為:“課堂學習是教師打算建構的意義與學生的實際理解相互協(xié)商的過程?!盵1] 簡而言之,課堂溝通作為一個系統(tǒng),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如何建立課堂關系和話語;二是學生如何理解教師所表達的事情。這里所理解的溝通是指心靈上的互動、靈魂上的融洽、心境上的統(tǒng)一。
一、高校師生關系的現(xiàn)狀及成因
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問題一直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們長期探索,著力解決的問題。相比較傳統(tǒng)的“尊師重道”,當今高校師生觀已變得概念模糊,師生關系變得冷漠疏離,如:師生之間溝通不夠平等,溝通內容較局限,溝通渠道較單調,溝通時部分學生有心理障礙等。造成這種原因有很多。
第一是教師自身的問題,高校教師承擔著教學、科研的雙重任務,由于大學評價體系中職稱的評定、晉升都需要科研成果,這種體系導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第二是學生自身問題,大學師生交往方向已轉變?yōu)閷W術交流方面,而學生更注重的是社會實踐技能的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集受阻。第三是師生之間溝通不平等,由于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教師的“師率”“師威”等元素被用作師生交往的底線,因而不能夠與學生建立起親密關系,溝通過程中出現(xiàn)情感缺失和興趣空白的現(xiàn)象。第四是溝通渠道不夠完善,目前微信、QQ、電子郵箱等媒介已經(jīng)被廣泛運用到生活交往中,教師一是跟不上時代步伐,二是不愿意把私信息暴曬于學生,由此出現(xiàn)溝通困難的情況,殊不知,這種互聯(lián)網(wǎng)的交流比面對面談心更有成效。由此可見,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策略應該進行實質上的轉變,以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目的建立親密的、心靈共識的師生關系。
二、構建心靈自由的必要性
(一)心靈自由的基礎理解
榮格認為,人的心靈實際上指人的精神,包括人的情感、思想觀念和人的行為。人學家張榮寰認為,心靈是人的良知和愛德組成的生命場。除此外,對于人類心靈的描寫往往散布于文學藝術的欣賞中。但是,實際運用到教學中的心靈教育,還解決不了人的心靈自由這一問題,高校也沒有把心靈教育作為一種專門的能力來培養(yǎng)。要解決心靈自由問題,首先要理解心靈是什么。
佛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這明確反映出心靈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運用到教學中可以理解為,“心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靈與心靈的溝通,培育受教育者的愛心、真心、善心的教育活動?!盵2]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談心靈,但是有一個相對應的概念:意識。心靈和意識都依賴于物質,并對物質產生能動的客觀的反映。但兩者也有區(qū)別,意識是具體的認知活動,實質上是“意識到”“思維著”的過程。這里所理解的心靈更多的是一種整體概念,比如人的潛意識,人腦的記憶與思維方法,以及人的精神“存在”狀態(tài),即人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二)構建心靈自由的現(xiàn)實意義
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盵3]這意味著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喚醒。哥白尼式革命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心靈在其經(jīng)驗中給對象帶去一些東西,心靈構造就是如此,他將自己認識對象的方式強加于他的對象之上。心靈由于其本質,主動地整理我們的經(jīng)驗?!盵4]心靈就是通過時間和空間的直觀形式,對“感性雜多”的經(jīng)驗進行整合。而實現(xiàn)心靈整合過程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xiàn)心靈自由。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比例不斷增加,并具有相應的表現(xiàn)形式,如情緒消沉、心情不好、焦慮過度、人格障礙、變態(tài)心理等,而這些問題已日漸突出并呈常態(tài)化。構建師生之間的心靈自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手段。
師生之間的心靈自由,也可說是本體的自由,即“我”的自由,確切地說是“我”具有自主性,沒有被牽著鼻子走的感覺。“我”的思維的起點、過程、終點的選擇判斷都應該在自我意志的操控之中。心靈具有反思的內在品質,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溝通內容只有經(jīng)過學生的消化和內化才能變成自己內在意識,只有擁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態(tài)度,心靈才會步步趨向于善。
三、心靈自由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何以實現(xiàn)
(一)師生的精神“存在”狀態(tài)為心靈自由的建構提供了條件
解放人的心靈實質上是先解放人的思想,建構一套懷疑的、反思的、民主的、開放的心靈體系。在這套體系里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做到放飛心靈,開放自我,同時也要求教師能夠解放本體,追溯本心。在心靈自由的課堂里,學生的思想是鮮活的,靈動的。教師的意識是自由的、接地氣的。陶行知“六大解放”里第一條即是“解放他的思想,使他能想?!盵5]其次,大學校園里各種社團組織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給大學生心靈自由的建構提供了基礎元素。
(二)首先教師實現(xiàn)精神自由
要想培養(yǎng)心靈自由的學生,首先要有思想創(chuàng)新、精神自由的教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低“抬頭率”的問題一直存在,與教師的精神自由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就思想政治課本身而言,功能在于道德意志的塑造和馬克思主義精神的傳播,主要偏向理論方面的教育。教師可以著重把精力分散到教學和學生心理溝通上。溝通的內容可以轉向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同時,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潮流,選擇學生喜歡的溝通方式,微信,QQ等這種不需要面對面地心理溝通更容易讓學生放松警惕,愿意放開心靈與教師談心。就此,“教師應該是精神自由的人,要有思想創(chuàng)新的意識、能力和膽略?!盵6]關鍵是要有帶動學生靈魂上獨立思考的勇氣。有面對困難時自我調適的能力,在權威及外在異物的排斥下,始終堅持打開自己的精神自由之門,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著力構建心靈環(huán)境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并隨著社會關系的改變而變化。大學生心靈環(huán)境的構建是隨著大學校園的客觀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變化而潛移默化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圖,他的教育就越大?!奔礋o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最有效的教育時機,也是通向心靈之路的基礎,一是要美化自然環(huán)境,讓美麗的生命映入“我”的心靈,化藝境為心境,提升心靈美。二是建設人文環(huán)境,尤其在學生管理上注重人文性、民主性、主體性、開放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重視學生的心境能力的培養(yǎng)和心理健康教育?!靶撵`自由教育是教育者引導、啟發(fā)、鼓勵學生自主建構精神獨立、思想自由,追尋生命意義的教育?!盵7]
(四)幫助學生解放思維
“我”的自由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我”的意志自由,另一個是“我”的自覺。所謂“我”的意志自由,即“我”的意識我做主,沒有被來自外界的異己的客觀事物所牽制。“這種外界的壓力,可能是一種規(guī)則,抑或是一種權利和其他強制力,也可能是一種無奈,特別是生活所需的各種條件,雖無特別強調,但我缺乏必要條件只得無奈放棄?!盵8] 我國大學教育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承擔著培養(yǎng)人才、傳播和創(chuàng)造知識、服務社會的任務。理應為學生排解外界異常刺激,給學生足夠多的思維空間,給老師足夠強的動力幫助學生完成心靈解放的過程。從優(yōu)化知識內容、規(guī)范道德情感、理解生命意義、重塑價值觀念到人格整合完善,最終上升到心靈滲透層面。
(五)組織課外實踐教學
心靈自由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具體地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據(jù)一定時期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心理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符合社會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紀要求的公民的過程?!盵9]教育者在這個活動過程中用心靈教育的方式更容易達到預期效果。因此,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教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更有利于構建師生之間的心靈共識意識。
參考文獻:
[1][德]康德:康德教育哲學文集:注釋版[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8
[2]李俊明.心育是教書育人的美好境界[J].教育藝術,2005(2):5.
[3][印度]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靈[M].張春城,唐超權,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 [美]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澤:西方哲學史[M](第七版),中華書局2005年,第431頁.
[5]李鎮(zhèn)西.教育要給人以心靈的自由[J].基礎教育論壇.2016年,第36期.
[6]張穎夫.心靈自由教育的哲學探討[J].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2008年.
[7]姜新.教育哲思-名師之路[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208-219.
[8][加拿大]弗雷爾.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注釋版[M].毛齊明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
[9]葉蕾.心靈和諧—和諧社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J].中央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