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祥
摘 要:盧梭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愛彌兒》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這些教育思想對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盧梭;《愛彌兒》;自然主義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一、盧梭與《愛彌兒》
盧梭是法國杰出的民主政論家、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等。
《愛彌兒》共分五卷。在第一卷中,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jīng)具有一些經(jīng)驗,所以主要論述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基于男女青年自然發(fā)展的需要,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愛彌兒》寫于1757年,是盧梭自認為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關于人類天性的哲學論文,致力于探討關于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政治和哲學問題;特別是個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趨于墮落的社會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國家,影響巨大。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fā)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
二、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遵循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盧梭認為,人的成長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同的年齡階段應實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教育的關鍵在于遵循學生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在《愛彌兒》中,盧梭提出了分期教育理論。他認為人在嬰兒期(0~2 歲)主要應進行體育教育,兒童期(2~12 歲)主要進行感覺教育,少年期(12~15 歲)主要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青年期(15~20 歲)進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愛情教育。
(二)教育要回歸生活
盧梭認為,兒童必須在活動和生活經(jīng)驗中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在《愛彌爾》中,盧梭描述了教師與學生一起在樹林中,研究太陽的投影和定方位的方法。教師不是通過書本教學生知識,而是在和學生一起觀察自然界事物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運用自然后果法
盧梭認為,學生犯錯誤理應受到相應的教育懲罰,但這種懲罰不能是簡單的、盲目的斥責或批評,而應使其從錯誤的經(jīng)驗中得到教訓,體驗不良行為的后果,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消極教育
盧梭認為,在兒童時期應進行消極教育。消極教育的實質是“無為而教”,以不教而教。盧梭特別反對過早用理性教育孩子,認為那是不可靠的,因為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是由其他各種官能綜合而成的,是最難于發(fā)展的,而且發(fā)展得遲。我們應該根據(jù)兒童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征進行教育,而不是在他內心因素尚不成熟的時候強加給個體的某種訓練形式。
(五)道德教育的任務
在盧梭看來,道德教育的任務是激發(fā)善良感情、養(yǎng)成善良判斷和培養(yǎng)善良意志。他認為,人都有愛己和愛人的善良的天性,教育就是要發(fā)展這種博愛的精神。青年時期以前的兒童,要按照自然的天性健康地成長,維護自身生命的完整。隨著人與人的交往和社會關系的形成,這種自愛會通過愛情、友情和社交擴大,先是愛自己的親人、身邊的人,然后慢慢擴大范圍到愛其他的人,這種愛就是道德。
三、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對當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盧梭是歷史上偉大的自然主義教育家,他從“天賦人權”出發(fā),提出了“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引發(fā)了教育領域一次影響深遠的革命,對現(xiàn)代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正確借鑒盧梭的教育思想,特別是德育思想,對于我們開展“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教育活動要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和規(guī)律出發(fā),這是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容易忽視的。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時會對各年齡段的學生實施一刀切式教育,這種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方式,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厭倦和反感。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教育者應站在學生的立場,立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成長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以及學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個性差異,根據(jù)不同年齡時期、不同成長環(huán)境和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實施階段化、層次化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回歸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要求其要表現(xiàn)出生活的特性。在我們以往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內容大部分是與現(xiàn)實生活隔離的,特別是與兒童的生活脫節(jié),使教育喪失了生命的活力,成為遠離人的內心追求、忽視人本質需要的工具化的存在物。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就是在批判這種現(xiàn)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生活,實現(xiàn)對生命的關注、人格的塑造和幸福的追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據(j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通過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產生積極進取之心,主動接受先進思想和正確行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的方法。這種讓學生在自我行為中的體驗式教育,比教育者單純的說教更有說服力,也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
青年之前,情感教育應重于理智教育。因為少年兒童容易接受的道理大多是那些可以感悟和體驗的,所以,我們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要多采用直觀性、體驗性的教學,讓學生在內心情感上產生認同和共鳴,從而慢慢體會道德內容的深刻內涵。傳統(tǒng)的學校德育,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理性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要,導致學生愛心和同情心的泯滅,情感荒漠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有些疏遠。教師在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能激起學生的求學意識,更能潛移默化地感化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以,教師要注重情感教育。
盧梭的教育思想雖然受到時代的局限,有些觀點和方法不一定適合我們的當今的國情,但他在教育中注重對學生自然天性的保護,重視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對我們當前推廣“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因此,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立足國情,批判地繼承盧梭的教育思想,促進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 — 論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房貞祥.盧梭的教師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1).
[3]王坤慶.對盧梭教育思想的再認識[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2).
[4]劉沙沙.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