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 陳紅艷
【摘要】 目的:評估分析二甲雙胍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的安全性。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全部患者均分為兩組,其中單獨應用胰島素降糖治療的60例為對照組,加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胰島素治療的60例為觀察組,分析比較治療3個月后其血糖變化情況、血脂變化情況,以及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探討分析二甲雙胍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應用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其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6.0±0.9)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10.3±1.4)mmol/L、糖化血紅蛋白(7.5±0.2)%,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8.4±1.1)mmol/L、(13.6±1.5)mmol/L、(8.7±0.3)%,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無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結論:二甲雙胍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患者相關糖尿病指標,而且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安全性,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 老年患者; 2型糖尿??; 二甲雙胍;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2.06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22-0-03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及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為主要的發(fā)病人群占有較高的比例。在針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發(fā)病機制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其發(fā)病原因主要由于胰島素分泌遲緩、胰島素抵抗導致的胰島素相對不足,機體自身不能維持正常的代謝需要,導致患者血糖升高,出現(xiàn)糖尿病癥狀[1-3]。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胰島素分泌缺陷是導致高血糖的主要原因,長期患有高血糖易導致各種組織出現(xiàn)功能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治療糖尿病的首要任務是降低血糖值,隨著醫(yī)學的不斷進步,目前市場涌現(xiàn)出大量降低血糖的藥物,但治療效果并不明顯[4-5]。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以皮下注射胰島素制劑及各種降糖藥物聯(lián)合治療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其中二甲雙胍作為目前較為常用的降糖藥物,其在臨床應用中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血糖濃度,降低患者體重,以及改善血脂情況,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6-7]。而且在近年來的臨床應用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加用二甲雙胍治療的患者可以有效減少胰島素的用量,在臨床應用中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文將針對二甲雙胍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療中臨床治療效果情況進行分析,以2016年1月-2017年10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二甲雙胍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為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簽署筆者所在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的臨床試驗研究知曉同意書。納入研究的全部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且糖尿病病史超過1年。全部納入研究的患者均排除其他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合并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全部患者均資料完善真實并且治療期間嚴格遵醫(yī)囑執(zhí)行。觀察組60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60~83歲,平均(70.6±2.5)歲;病史4~16年,平均(6.7±0.9)年;平均體重指數(shù)(BMI)(25.1±2.5)kg/m2。
對照組60例患者,其中男37,女23例;年齡60~79歲,平均(69.1±2.7)歲;病史4~15年,平均(6.5±0.8)年;平均體重指數(shù)(BMI)(26.0±2.3)kg/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積極完善相關輔助檢查,根據(jù)患者病情積極對癥治療,并且患者入院后及住院治療期間注意監(jiān)測患者空腹血糖檢查、糖化血紅蛋白檢查及監(jiān)測晨起空腹、三餐后2 h
血糖變化情況。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根據(jù)患者血糖變化情況給予適量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變化情況;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單純應用胰島素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二甲雙胍(商品名:美迪康,深圳中聯(lián)制藥公司,規(guī)格:250 mg/片),500 mg/次,3次/d,口服治療,根據(jù)患者血糖監(jiān)測結果適量輔助調(diào)整皮下胰島素注射劑量。全部患者均積極治療觀察3個月,觀察其治療前后的血糖控制情況等療效差異,以及治療期間有無藥物不良反應出現(xiàn)。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分析全部患者治療期間有無低血糖等藥物不良反應情況及藥物中毒癥狀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5軟件對兩組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其血糖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其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積極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6.0±0.9)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10.3±1.4)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7.5±0.2)%,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8.4±1.1)mmol/L、(13.6±1.5)mmol/L、(8.7±0.3)%,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全部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低血壓反應及藥物過敏等不良藥物反應,治療期間無藥物中毒癥狀出現(xiàn)。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目前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糖尿病作為老年患者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在目前的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治療過程中藥物服用依從性較差,患者治療期間血糖監(jiān)測指標不夠完善,導致患者病史逐漸增加的同時各種藥物應用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相關并發(fā)癥以周圍末梢神經(jīng)癥狀及心腦血管并發(fā)癥最為常見,嚴重影響著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情況[8-9]。糖尿病治療過程中有效的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通過飲食控制來進行血糖控制也是目前最為推廣的控制血糖方案,但是由于老年患者依從性較差,患者飲食習慣較難糾正導致其治療過程中血糖控制效果不滿意。目前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主要以積極控制血糖水平為主要目標,但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由于其自身體質(zhì)等因素導致患者治療過程中血糖控制情況較差,單純的胰島素皮下注射劑量一般較大,隨著病史的不斷增加,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胰島素耐受等情況,進一步增加了高血糖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8,10]。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以及降糖藥物應用情況是目前臨床上降糖治療的主要目的。近年來在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患者治療過程中加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治療控制血糖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以明顯地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結果。
二甲雙胍屬于雙胍類口服降糖藥物,其口服降糖效果與磺脲類藥物降糖的效果相同,目前多認為二甲雙胍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加強葡萄糖受體與胰島素的結合而增加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的利用,其主要的臨床應用優(yōu)勢是可以在口服治療過程中不刺激胰島細胞分泌,對降低胰島素抵抗及減輕體重也具有重要作用[11]。同時在近年來的相關研究中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還可以直接抑制肝臟糖異生,有效減少控制肝臟內(nèi)糖的釋放,提高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同時二甲雙胍可以有效抑制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促進外周組織無氧酵解等方式控制、降低患者血糖水平[12-13]。但是目前臨床上針對二甲雙胍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應用有效性及應用安全性分析中尚未得到一致的共識,為進一步明確二甲雙胍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探討分析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及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中降糖效果的有效性,為指導二甲雙胍的臨床應用提供一定的臨床指導。
本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通過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近期治療的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全部患者在治療前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之間差異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其血糖水平較高,血糖控制較差。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單獨應用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水平變化,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二甲雙胍控制患者血糖,全部患者在經(jīng)過常規(guī)治療3個月后,通過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高血糖相關指標差異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其空腹血糖水平(6.0±0.9)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10.3±1.4)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7.5±0.2)%,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8.4±1.1)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13.6±1.5)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8.7±0.3)%,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觀察組餐后2 h血糖水平明顯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值明顯低于對照組。通過上述結果可以分析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加用二甲雙胍治療后其血糖控制指標較前明顯好轉,可見二甲雙胍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而且在為期3個月的治療觀察中全部患者均未見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出現(xiàn),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安全性及藥物應用價值。本文研究分析過程中通過對比與既往類似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本文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對于指導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二甲雙胍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患者相關糖尿病指標,而且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安全性,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丁雷,吳吉平,石國斌,等.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的臨床研究[J].安徽醫(yī)藥,2016,16(8):1149-1151.
[2]蔣翠萍,黃宇新,孫皎,等.不同體質(zhì)指數(shù)對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雙胍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影響[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16,22(1):44-47.
[3]田慧,李春霖,楊光,等.二甲雙胍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的安全性評估[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4,47(11):914-918.
[4]郭建平,徐向靜.鹽酸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7):1948-1949.
[5]孫翠月,勘國興,王艷麗,等.二甲雙胍治療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890-2891.
[6]王建春.二甲雙胍治療老年社區(qū)糖尿病療效評價[J].糖尿病新世界,2014,10(13):4-5.
[7]成瑋,丁長花,王鴻燕,等.1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二甲雙胍9年的安全性及療效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1):53-56.
[8]王艷妮,段建芳,彭燕,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二甲雙胍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8,17(1):16-20.
[9]閆艷.二甲雙胍聯(lián)合飲食療法治療老年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yī)療裝備,2016,29(5):168-169.
[10]潘小康.二甲雙胍降糖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7):665-668.
[11]張四青,習燕華,鐘樹妹,等.格列美脲聯(lián)合二甲雙胍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和胰島B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5(5):525-528.
[12]蘇青.二甲雙胍降糖作用的分子機制[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6,32(9):716-722.
[13]劉頤軒,臧莎莎,宋光耀,等.二甲雙胍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5,23(4):375-377.
(收稿日期:201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