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18年高考作文已經(jīng)落下帷幕,這對于我們今后的作文備考有什么啟示呢?高考作文是高考語文的重頭戲,下面,筆者結(jié)合2018年全國Ⅰ卷作文題以及自己的下水作文,談談高考作文如何才能寫得更好,并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高考作文是怎么一回事?
高考作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寫作,與一般的“生命性寫作”不同,這是一種競技色彩濃郁的“生存性寫作”,我們必須以這種特殊的眼光來看待,才不至于誤解或歪解高考作文。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高考作文的本質(zhì)特征,我覺得美國文學評論家布里斯·佩里所說的“戴著鐐銬跳舞”最為精當貼切,雖然佩里說的是“詩歌創(chuàng)作”問題,但其實也直擊到了高考作文的本質(zhì)所在。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鐐銬”和“舞”當然是一種隱喻。關鍵是,你是否悟到了隱喻什么?隱喻的內(nèi)涵一般都很豐富,為方便理解,這里我用一段話作如下的具體對立闡釋:
鐐銬就是收,舞就是放;鐐銬就是入格,舞就是出格;鐐銬就是限制,舞就是自由;鐐銬就是規(guī)則,舞就是創(chuàng)造;鐐銬就是安分,舞就是撒野;鐐銬就是求安全,舞就是敢冒險;鐐銬就是尊經(jīng)宗道,舞就是離經(jīng)叛道;鐐銬就是固守藩籬,舞就是放浪形?。荤備D就是做人要厚道,舞就是成仙很快樂;鐐銬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舞就是一枝紅杏出墻來。
闡釋了這么多,一言以蔽之:“鐐銬”就是“根據(jù)要求作文”,而“舞”就是“你有什么聯(lián)想和思考”。
顯然,“戴著鐐銬跳舞”限定了兩個規(guī)定動作:一是“戴鐐銬”,二是“跳舞”。
光會“跳舞”,即便舞姿多么曼妙,舞態(tài)多么醉人,也會因“鐐銬”的缺失而只是徒增評卷者的“一聲嘆息”而已,這一聲嘆息換不來你的分數(shù);反過來,光會“戴鐐銬”,你不越雷池,本分做人,你規(guī)規(guī)矩矩,踏踏實實,頂多也贏得一個“老實人”的忠厚評價,而這一聲老實,不過是平庸的另一種委婉說辭。
高考是一場大規(guī)模的選拔性考試,在這種大背景下,面對高考作文,評卷者近乎苛刻地希望看到:考生戴著鏗鏘作響的沉重鐐銬,放不開手腳,邁不大步子,卻還要能優(yōu)雅地上下翻飛,扭腰聳臀,如果間或還能有一些極具刺激性的雜技動作則更是過癮。
確實,作為國家人才的選拔性考試,如果沒有“鐐銬”,何以降得住萬千活潑亂跳的18歲后生呢?而如果不鼓勵“跳舞”,莘莘學子中又何以分得清孰高孰低孰優(yōu)孰次呢?
也就是說,無論是為了甄別人才,還是為了體現(xiàn)公平,“戴著鐐銬跳舞”都是高考作文的必然選擇,深刻理解好這一點,是考生寫好高考作文的前提和基礎;在此基礎上,作為考生,你真正要努力的,就是戴鐐銬要比別人戴得端正穩(wěn)靠,而跳舞也要比別人跳得曼妙多姿。
很多考生之所以折戟作文,鎩羽而歸,原因就在于要么看不見鐐銬,或者看見了又戴不上鐐銬,又或者戴上了又戴不穩(wěn)鐐銬;要么不會跳舞,或者跳了但跳得極其僵硬別扭,又或者跳得天花亂墜卻是令人作嘔的庸俗艷舞。
因此,若要寫好高考作文,核心是要操練好兩套技術:一是戴鐐銬的技術,二是跳舞的技術。
二、高考作文如何戴穩(wěn)鐐銬?
高考作文不是自由寫作,“戴鐐銬”是考生必須完成的規(guī)定動作,在評卷者看來,考生不僅要“戴鐐銬”,而且還要“戴穩(wěn)鐐銬”,“穩(wěn)”非常重要,否則就有“脫離作文題”的嫌疑甚至危險。
“戴穩(wěn)鐐銬”的前提是知道有哪些“鐐銬”。近幾年的語文高考卷顯示,作文題里有你容易看見的鐐銬,也有你不容易看見的;有你看得見的鐐銬,也有你看不見的。對于考生來說,能不能弄清楚哪些“鐐銬”,顯得至關重要。
根據(jù)筆者的研究,我們可以將作文題的“鐐銬”分為兩大類。
(一)任務性鐐銬。任務鐐銬就是指作文材料里所提出的顯性或隱性的要求,包括話題鐐銬、對象鐐銬、目的鐐銬、身份鐐銬等。“話題鐐銬”就是寫作的內(nèi)容規(guī)定,即文章討論的話題或方向;“對象鐐銬”就是寫作的對象規(guī)定,即寫給什么人看的問題;“目的鐐銬”就是寫作的目的規(guī)定,即寫作所希望達到的實際效果;“身份鐐銬”就是作者的角色規(guī)定,即考生以什么身份來寫。這些任務性鐐銬,有些是命題者直接告訴考生的,有些是需要考生綜合作文材料來領會的。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任務鐐銬,考生都必須在動筆之前,有明確的認知。
針對2018年全國Ⅰ卷作文題,我們可以將任務性鐐銬分解如下:
話題鐐銬:新世紀與新時代事件材料觸發(fā)的聯(lián)想和思考。
對象鐐銬:2035年的18歲青年。
目的鐐銬:讓新一代青年閱讀我們同行、成長、追夢、圓夢的故事與感悟。
身份鐐銬:2000年出生的18歲青年。
其中對象鐐銬和身份鐐銬是比較明顯的,而話題鐐銬和目的鐐銬則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作簡要分析和梳理。
(二)常規(guī)性鐐銬。常規(guī)鐐銬就是作文要求里所提出的通用性具體要求,包括文體鐐銬、字數(shù)鐐銬、標題鐐銬、原創(chuàng)鐐銬等。這些要求往往會以清晰的表述,出現(xiàn)在作文題的“要求”部分。因為是常規(guī)性鐐銬,考生一般都比較容易看到,但也容易導致考生忽視。
知道有哪些鐐銬之后,最關鍵的是如何在作文中有效落實這些鐐銬。在這里,考生最大的失誤,往往是自以為戴上了這些鐐銬,可是評卷者卻很難看見考生的鐐銬,一旦“自以為”與“很難看見”出現(xiàn)沖突或錯位,則表明考生的鐐銬并沒有“戴穩(wěn)”。
所謂“有效落實”,其實就是要讓評卷者比較容易看見或感受到。為此,考生應如何戴穩(wěn)鐐銬呢?
首先,有效落實“話題鐐銬”,要注意材料關鍵詞或關鍵事件的突顯。2018年全國Ⅰ卷作文題的材料關鍵詞是“時代”,關鍵事件則有很多,比如龍年出生、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太空授課、互聯(lián)網(wǎng)等等。作文出現(xiàn)這些關鍵詞和關鍵事件,要有一定的密度,意在讓評卷者很清晰地感受到:你的作文是圍繞“新世紀與新時代事件材料觸發(fā)的聯(lián)想和思考”來展開的,話題沒有偏離。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道解讀容易但成文不容易的作文題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題目過于貼近政治,過于顯豁主題,因此,很多人的寫作主旨一定容易“大”,容易“空”,容易“政治化”,容易“喊口號”,容易“貼標簽”,由于以上這些“容易”,所以容易破壞文章的思想力度和藝術美感。
其次,有效落實“對象鐐銬”,必須以某種方式,明確指出“2035年的18歲青年”這一特定的讀者對象。有考生選擇書信體,開頭的稱呼就非常有效地戴穩(wěn)了這一鐐銬;如果不用書信體,則在行文中要有明確交代,比如在筆者的下水作文《青春舞動時代——致2035年的青年朋友》(以下簡稱《青》)中,所擬標題就非常顯眼地添加了一個副標題“致2035年的青年朋友”,其用意即在于此,而且還在行文中出現(xiàn)“而2035年,你的時代已悄然然來到”這樣突顯讀者對象的提示語,則進一步落實了對象這個問題。
再次,有效落實“目的鐐銬”,這就與文章的主旨突顯密切相關。2018年全國Ⅰ卷作文題要求寫一篇文章給新一代人閱讀,表現(xiàn)上是他們讀你寫的文章,核心問題是他們要讀到什么?換言之,你的這篇文章不是一則日記,不是一篇隨筆,而是目的性和導向性都很強的一篇“勸人”文章,也就是說,你要追問一個問題:你想告訴他們什么?文章不僅僅是希望他們了解我們的時代故事,更重要的是,這是上下兩代人的心靈對話與精神傳承,寫作的目的當然是希望新一代人從我們的時代故事中獲得啟發(fā),因此,這一目的的達成最好通過清晰的文章主旨來實現(xiàn)。同樣,在《青》一文中,筆者反復通過“我知道了”的獨立段提示,意在將文章的這一主旨“每個人的青春,原來都可以舞動自己的時代”,有效地傳遞給讀者。
最后,有效落實“身份鐐銬”,書信體同樣也有優(yōu)勢,即在落款時標明諸如“2000年世紀寶寶”之類的身份提示,也可以在行文中直接交代自己的身份,《青》文一開頭就寫道“今天,18歲的我”,就非常清晰落實了自己的寫作身份,即2000年出生的18歲青年。
當然,以上各種任務性鐐銬的“戴穩(wěn)”措施,只是一種寫作啟發(fā),其目的在于告訴考生,戴穩(wěn)鐐銬不一定能增分,但一定可以讓你的作文不會因此而失分。
至于常規(guī)性鐐銬,只要考生按具體要求落實好就行,并力求讓評卷者看見這些鐐銬的存在,這里不多贅言。
三、高考作文如何跳出優(yōu)美的舞蹈?
“戴穩(wěn)鐐銬”只是寫好高考作文的基本前提,寫出優(yōu)秀的高考作文,最根本的突破路徑還在于考生能“跳好舞”,高考作文最后的比拼,也會聚焦到“跳舞”這個層面上。
那么如何跳出優(yōu)美的舞蹈呢?分數(shù)是評卷者打出來的,因此,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應該通過評卷者的視域來回答。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和研究,“優(yōu)秀”就是符合評卷者審美眼光的一種結(jié)果表現(xiàn)。換言之,舞蹈優(yōu)美還是不優(yōu)美,應該由評卷老師說了算,而不是考生自己。很多考生容易沉湎于自設的“優(yōu)秀作文”框架里去,或者一味屈從于老師所指引的“優(yōu)秀作文”標準,而恰恰忘記了評卷者這一特殊群體,這是很大的寫作誤區(qū)。
評卷者在極為有限的閱讀時間里,通過電腦屏幕來觀看你的作文“舞蹈”,這本身就是一種很特殊的“欣賞行為”,整個行為過程雖然伴有一定的理性分析過程,但感覺判斷占據(jù)著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即便是理性分析,也是以感覺結(jié)果為基礎和前提的。上文所談的“戴穩(wěn)鐐銬”,之所以追求“戴穩(wěn)”的效果,目的就在于讓評卷者能有效感受到“鐐銬”的存在。同樣,舞蹈之美,也要以評卷者是否有效感覺到為根本。
那么,評卷者容易感受的“舞蹈美”,主要包括哪些呢?元素有很多,在筆者看來,考生最需要把握好以下三條。
(一)舞出結(jié)構(gòu)之美。高考作文是在評卷者瀏覽的跳讀過程中來體現(xiàn)其“舞蹈”動作的,在跳讀中,評卷者較為容易感受到的一種“舞姿”就是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就像我們在臺下觀看臺上的個人獨舞一樣,很多細節(jié)我們是難以捕捉到的,但是舞者的身體姿勢,卻以整體綜合的方式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因此,考生一定要重視高考作文的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而不只是作文的結(jié)構(gòu)。比如《青》文,粗讀過去,以下三個獨立段落,很容易躍入讀者的眼中:
①那一刻,我知道了,一個人的青春,原來可以離老百姓那么近,那么親。
②那一天,我知道了,一個人的青春,可以為祖國的藍天畫上美麗的彩虹。
③那一年,我知道,任何人的青春詞典里,無論遭遇多少磨難,其實都收不進“失敗”這個詞語。
這三個獨立成段的自然段,其實就是文章主體的結(jié)構(gòu)標志。每一段的段首以相同的“那一”開頭,繼而輔之以相同的“我知道”“人的青春”等近似元素,并且刻意回避整齊工整、字數(shù)相同的排比樣式,這就非常明顯地將文章清晰而靈動的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在了讀者的眼前。從閱讀心理來說,清晰有序的文章結(jié)構(gòu),恰恰是讀者的閱讀期待,滿足了這種閱讀期待,就是符合人的審美心理。不僅如此,《青》文的開頭很快就提出“每個人的青春,原來都可以舞動自己的時代”這一中心句,結(jié)尾再次以相似度極高的“每個人的青春,都可以舞動自己的時代”來點明中心,這就使得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不但清晰,而且完整。“完整”也常常是讀者的文章閱讀期待。這樣一來,《青》文就借助這樣的一些技術手段,舞出了清晰、靈動而完整的結(jié)構(gòu)之美。
(二)舞出選材之美。同樣,在跳讀過程中,評卷者容易留下印象的,還有文中的組塊材料,其核心或者是一個人名,或者是一個事件,又或者是一個特別的文字符號。這些組塊材料所形成的印象,往往就成了文章的選材印象。高考作文對“豐富”提出了四條標準,即:材料豐富、論據(jù)充實、形象豐滿和意境深遠。這些“豐富、充實、豐滿”的感受,也來源于材料印象。材料分作文題中的內(nèi)部材料和作文題外的外部材料。要寫出優(yōu)秀的高考作文,你還必須舞出文章的選材之美。
在這一點上,《青》文也頗為講究。首先,作文題目已經(jīng)提供了眾多的內(nèi)部材料,即從2000年乃至2035年的一些標志性事件。根據(jù)作文要求,考生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就是篩選材料。雖然有“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這樣的提示,但并不意味著要把所有材料放入作文中,反過來看,放入所有材料,不僅顯得行文呆板,而且容易造成材料堆積的“審丑”效果。《青》文以三個時間視角構(gòu)成結(jié)構(gòu),即2008年、2013年和2017年,圍繞這三個時間視角,選擇了以下三個材料:
①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②2013年的“‘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
③2017年的“網(wǎng)民規(guī)模達7.72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之所以選“汶川大地震”而不選“北京奧運會”,是基于材料主題的多樣考慮,因為從國家驕傲來說,“北京奧運會”與“‘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屬于同質(zhì)性材料;之所以選“‘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而放棄“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和“‘精準扶貧開始推動”這兩個材料,原因在于筆者對后兩者相對沒有這么熟悉;之所以選“網(wǎng)民規(guī)模達7.72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是考慮要融入個人層面的時代感受,因為前面兩個材料都是國家層面的。由此可見,每個材料的選用,其實都是有寫作用意的,而不是隨意為之的。
此外,本文的中心是“青春舞動時代”,意在突顯“青春”的力量,材料是否有利于彰顯青春,也是選材的一個考量維度。汶川大地震有青年志愿者;天宮一號的宇航員有青年人;作為網(wǎng)民我也是青年一代,因此,三個材料就聚合到了“青春”這一中心主題詞之下。
寫文章其實就是一次選擇的過程,尤其是材料的選擇??忌鎸Σ牧蠁栴},一定要有“選”的意識,而不只是“用”的意識。只有“選”材,材料才會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和獨特的優(yōu)勢。
除了內(nèi)部材料外,高考作文還常常要選用外部材料。比如《青》文就選用了傅雷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和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書很多,為什么偏偏選傅雷的這本呢?這也是精心篩選的,因為這是一本人文性極強的書,而傅雷也是一位非常有影響的人文學者,這樣的材料自然很能提升作文的人文底蘊;而馬云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風云人物,非常契合這個材料主題。兩者一人文一科技,相得益彰,完美融合,頗顯選材匠心。如此一來,《青》文也就順利地舞出了文章的選材之美。
(三)舞出語言之美。毫無疑問,高考作文真正具有直接殺傷力的,還是作文的語言。當下語文考綱中關于語言的標準就是三個字:有文采。具體標準表述為“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xiàn)力”。這些具體標準,其實都是很籠統(tǒng)的說法,是“文章學立場”的學術表述,而不是“評卷者立場”的實踐表述,因此,往往不具有真正的指引價值。俄羅斯文壇巨匠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一開篇就說了一句非常有文采的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這句話,我想告訴考生:沒有文采的語言都是相似的,有文采的語言各有各的不同。雖然各有不同,但唯一可靠的是,語言之美應當符合評卷者的共同審美心理??忌鷳斨塾谶@一點來改進自己的表達,提升自己的語用水準。
在這一點上,《青》文也努力做出嘗試,下面例談幾條,希冀能給大家一些啟發(fā)。語言表達是一門技術活,技術是需要反復訓練的,而以最終達到語用自覺為根本。有文采的語言,看似隨意,其實沒有這么簡單,要么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煎熬結(jié)果,要么是“少壯工夫老始成”的修煉結(jié)果?!肚唷肺拈_篇為這兩句:
今天,18歲的我,正在為你講述我的時代故事。
今年,你也18歲,正在閱讀我瓶封已久的文字。
這樣的表達有什么好呢?你會很直觀地感覺到,這是對仗性極強的兩句話。要知道,對仗是漢語表達獨具特色的母語優(yōu)勢,是中國人特有的語言審美情結(jié)。李白的《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開篇即為對仗的駢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蘇軾的名篇《潮州韓文公廟碑》一開篇也是對仗的名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連上文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開篇,還是對仗的警句。這說明,開頭的對仗句,其實很符合人的審美心理。當然,對仗只是形式,其實對仗的內(nèi)容是否恰當精彩,也極其重要。筆者的這兩句,以“今天”和“今年”形成對仗性語句,在內(nèi)容上其實拉開了兩個時代,算是非常巧妙的表達。其中“瓶封已久”一詞,化用“塵封已久”,既暗合了作文題中“時光瓶”之意,又彰顯了語言運用的靈動與機智。整體而言,看似簡單的兩句話,其實蘊含了諸多“有文采”的要素,而這些要素的綜合作用,反過來突顯了“有文采”的直觀表現(xiàn)。
《青》文的中心句“每個人的青春,原來都可以舞動自己的時代”,以“每個人……都……”的句徑呈現(xiàn),屬于極言表達,態(tài)度明朗,表意果決,以此來凝練中心句,具有一種征服人心的“警句”效果;中間選用“舞動”一詞,構(gòu)成擬人化表達,生動形象。題目將這一中心句濃縮為“青春舞動時代”,更是簡潔有力。整個中心句其實是相當成功的一個句子表達。華南師范大學徐珊老師對此有一段評點很有意味:“全文從標題到結(jié)尾,‘舞字貫穿始終。這個‘舞字極具魅力,是青春飛揚、曼妙飛舞的‘舞,也是中國在國際大舞臺上展現(xiàn)國家實力的飛龍之舞的‘舞,更是我們乘著時光的列車,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時代之舞的‘舞?!?/p>
再比如《青》文中的以下一些語句:
“站著打瞌睡的青年戰(zhàn)士,俯身擔架的白衣天使,衣衫濕透的青年志愿者,每一個奔走的青春身影,都牽動視線,讓我淚眼朦朧”;
“而航天員王亞平的陽光笑臉,一定點亮了每一位少年的夢想”;
“也許大地更加蔥蘢,天空更為蔚藍,但依然會有百姓的憂傷,有祖國的豪情,也有生活的夢想”;
“你沒有權利選擇時代,但你有責任創(chuàng)造時代”……
仔細辨析,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語言都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它們散步在文章四周,共同營造出語言的“有文采”綜合效果,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舞出了語言之美。
當然,高考作文的“舞蹈”元素還有很多,這里只是啟發(fā)性地列出最為重要的三條??忌绻梢愿鶕?jù)自己的實踐體會,不斷挖掘,并鎖定“評卷者立場”這一重要視角,那么,跳出更加精彩優(yōu)美的舞蹈,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總之,高考作文是一種“為生存”的寫作,這樣的寫作,是為生存謀取機會的競爭性行為,這種負載著清晰功利目的的高考作文本來就不是一次真正的生命對話,也不是一場唯美的藝術實踐,而是一次你追我趕的生存拼搶。高考作文的成功關鍵就在于魅惑住評卷老師。“魅惑”似乎帶有很強的貶義色彩,其實,我們絲毫也不用擔心魅惑會導致背離常理的變態(tài)發(fā)生,因為對于沒有生存憂慮的評卷老師來說,他們在乎的依然較為純粹的“戴穩(wěn)鐐銬”和“跳好舞”??忌驮u卷者其實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前者是追求高分的個人功利性立場,后者是追求質(zhì)量的社會公平性立場,作文的生死成敗,其實就是兩者博弈的最終結(jié)果。因此,考生雖然一肚子奪分“陰謀”,但從不敢違逆評卷者的審美要求;而評卷者的公平閱卷心理,其實也為考生留下了巨大的寫作“投機”空間。如此一來,高考作文備考就成了一場不以力勝而憑智取的研究性戰(zhàn)斗。認識并理解好這一點,“戴穩(wěn)鐐銬”和“跳好舞蹈”就顯得至關重要。
附:2018年全國Ⅰ卷作文題和下水作文
【2018年全國Ⅰ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2000年 農(nóng)歷庚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
2013年 “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準扶貧”開始推動。
2017年 網(wǎng)民規(guī)模達7.72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紀寶寶”一代長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35年 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zhàn)。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青春舞動時代
——致2035年的青年朋友
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張 華
今天,18歲的我,正在為你講述我的時代故事。
今年,你也18歲,正在閱讀我瓶封已久的文字。
隔著17年的歲月,回望我的成長歷程,千言萬語,凝成這一句:每個人的青春,原來都可以舞動自己的時代。
2008年,我8歲。朦朦朧朧的記憶中,有一段時間,電視上到處都是穿梭忙碌的大人,綠衣服的、黃衣服的、白衣服的,還有各色各樣衣服的;東倒西歪的房堆里,偶爾還會傳來小朋友的哭聲。一旁玩著飛機模型的我,時不時也側(cè)過腦袋注視一會兒熒屏。多年以后的初二班會課上,汶川大地震的視頻勾起了我的童年記憶。那時候,四川百姓的巨大憂傷,遠沒有心愛的玩具,更能撞擊我那幼稚的心靈。站著打瞌睡的青年戰(zhàn)士,俯身擔架的白衣天使,衣衫濕透的青年志愿者,每一個奔走的青春身影,都牽動視線,讓我淚眼朦朧。
那一刻,我知道了,一個人的青春,原來可以離老百姓那么近,那么親。
2013年,我13歲。這一年,印象最深的是集體觀看“天宮一號”太空授課視頻?!疤战處煛蓖鮼喥?,分享了多個奇妙的太空實驗。小小的航天艙瞬間把我們的好奇帶到了蒼穹之上,而航天員王亞平的陽光笑臉,一定點亮了每一位少年的夢想。后來我了解到,王亞平17歲就投身飛行事業(yè),是我國首位八零后航天員。美麗、青春和激情,將一位女孩的生命同祖國的飛天事業(yè),實現(xiàn)了最偉大的時代鏈接。
那一天,我知道了,一個人的青春,可以為祖國的藍天畫上美麗的彩虹。
2017年,我17歲。生日時,媽媽送了我一臺華為手機,我的生活和學習,由此正式步入了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世界。記得一次語文課上,老師不經(jīng)意間提到了年輕時讀《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的心靈震撼。當天傍晚,迎著夕陽,彳亍校園,我在手機淘寶上就付款了這本書;第二天,撫摸著藍色的素凈封面,看著“傅雷”這個永葆青春的美麗名字,剎那間,我體會到了書香與互聯(lián)網(wǎng)交匯出來的幸福。靜讀“萊奧納多·達·芬奇”時,我突然想到了馬云。這位18歲就落榜的高考生,幾經(jīng)挫折,堅守夢想,最終讓我如此快捷地走近了傅雷,“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讓阿里巴巴走向了全世界。
那一年,我知道,任何人的青春詞典里,無論遭遇多少磨難,其實都收不進“失敗”這個詞語。
回望我的時代,那一刻過去了,那一天過去了,那一年也過去了。
而2035年,你的時代已悄然然來到。也許大地更加蔥蘢,天空更為蔚藍,但依然會有百姓的憂傷,有祖國的豪情,也有生活的夢想。
百年前,李大釗就曾經(jīng)發(fā)出號召:“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笔堑模銢]有權利選擇時代,但你有責任創(chuàng)造時代。
因為,每個人的青春,都可以舞動自己的時代。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