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泉
摘要:當下高師鋼琴教學是在特定的時期從專業(yè)院校移植過來的,由于高師培養(yǎng)目標的不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產生了不同的誤區(qū),忽視了高師院校的特殊性和師范性,造成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手段與培養(yǎng)目標出現(xiàn)差異性。在與時俱進教育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使高師鋼琴教學更好的為培養(yǎng)目標的師范性服務。
關鍵詞:高師;鋼琴教學;誤區(qū);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J6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216-02
一、前言
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yè)旨在為中小學培養(yǎng)合格的音樂教師,為基礎教育輸送人才。為保障人才培養(yǎng)的全面性,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開設了多門課程,鋼琴基礎課屬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必修的基礎課之一,也是學生投入時間最多、基礎最薄、最難以掌握的一門課程,因此高師鋼琴教學的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顯得十分重要。
目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是依據(jù)1980年《高等師范學校四年制本科音樂專業(yè)教學計劃》來編制執(zhí)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顯然已不能滿足現(xiàn)有的高師教學。各高師院校亦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雖具有一定成效,但在鋼琴基礎課程的教學上仍存在一定的誤區(qū)。
本文試將對現(xiàn)有高師鋼琴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進行梳理闡述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此來改進高師鋼琴教學中長期形成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內容。
二、高師鋼琴教學模式的誤區(qū)及改進措施
(一)誤區(qū)
目前各高師院校是按照1980年部頒標準來編寫培養(yǎng)方案和進行課程設置的,由于當初課程體系的設置部分移用專業(yè)院校的課程設置,未能全面考慮到高師院校的特殊性、師范性,因此課程體系與培養(yǎng)目標存在差異性。
即高師鋼琴課的教學仍采用音樂專業(yè)院校的“一對一”的模式:一節(jié)課一個教師給一個學生上課。在鋼琴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彈奏作品,個別教師仍按音樂專業(yè)院校的標準給學生布置的鋼琴曲目。由于自1999年以來全國高校都進行了大量的擴招并且降低了招生的專業(yè)考試門檻(有的院校甚至取消了聽音和樂理的招生考試),考藝術類已成差生的高考“捷徑”,考生學習一年或半年學成一個作品就能考上大學,進校后幾乎沒有任何專業(yè)基礎,甚至連讀譜也成問題。由于音樂專業(yè)院校鋼琴專業(yè)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鋼琴專業(yè)演奏員,進校時就已經具備很多年的專業(yè)訓練(大部分鋼琴專業(yè)學生是在專業(yè)院校的附小、附中就讀),基礎強、起點高。高師鋼琴教學如按照音樂專業(yè)院校鋼琴專業(yè)的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學習是很困難的,底子薄的學生一個學期才能勉強學習一個作品,更談不上如何建立審美觀去理解演奏作品。
再則,大量的擴招使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生師比不斷的攀升,有的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生師比甚至達到了30:1,如按照“一對一”的鋼琴教學模式,勢必使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疲于應付。
(二)改進措施
為解決這個問題,部分高師院校在鋼琴教學中建立了數(shù)碼鋼琴教室(可以“一對N”的教學形式),試圖扭轉殘局,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首先鋼琴藝術的學習存在共性與個性問題。共性是演奏時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如節(jié)奏、節(jié)拍、音符的時值、調性等。個性為演奏者本人的審美觀、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文化素養(yǎng)的積淀以及自身的演奏表現(xiàn)力等。
其次,學生的生理條件也千差萬別,手掌大小、手指長短、手指力度等也不盡相同。
再則,每個學生在入學前學習音樂的時間長短不同,因此音樂基礎亦有差異。數(shù)碼鋼琴教學采用集體授課,由一位教師面對幾十位學生按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標準進行統(tǒng)一講授。這種鋼琴教學模式雖然解決了生師比和鋼琴藝術學習的共性問題,但是不能解決學生的個體、個性差異。“一刀切”的眾授模式使教師無法指導不同生理條件、不同音樂基礎的學生在鋼琴學習中遇到的不同困難問題,亦不能挖掘和發(fā)揮學生鋼琴彈奏中的不同音樂表現(xiàn)的個性問題。
由于高師課程設置與培養(yǎng)規(guī)格的脫離、高師鋼琴教學過分的強調學生演奏表演的培養(yǎng)以及擴大招生的學生人數(shù)與鋼琴教師編制少之間的矛盾,所以形成了各個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對鋼琴教學模式的適應性認識產生了誤區(qū)。解決這一誤區(qū)的辦法是充分使用分層教學模式。
首先,在學生入校時對學生的音樂理論基礎和鋼琴彈奏基礎進行一次摸底考試,從而對學生的專業(yè)基礎進行劃分分層。鋼琴彈奏零基礎為一層、接觸過并能彈一點的為一層、具有一定的彈奏能力為一層。對零基礎的學生采用數(shù)碼鋼琴集體課的授課形式,由于起點相同集體授課可以解決生多師少的問題,最大程度的利用好鋼琴教師資源。對于接觸過并能彈一點的這一部分學生,由于有一點基礎,但彈奏能力并不高,可將程度相近的學生組在一起上課(拜耳程度、599程度、849程度等),形成兩人一節(jié)、三人一節(jié)、四人一節(jié)等不同組合形式進行授課,這樣既可以解決每個學生在鋼琴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亦有利于鋼琴教師的個別指導提高學生的彈奏水平,同時又節(jié)約了鋼琴教師的師資資源。
最后就是具有一定鋼琴彈奏能力的個別學生,相比較其他學生起點高、基礎好,對其使用“一對一”的授課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鋼琴演奏水平的再提高,培養(yǎng)出更好的拔尖人才。所以在高師鋼琴教學中通過分層教學模式既能解決生師比的矛盾,又能有效的保證了教學質量,此措施不失是一個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的好辦法。
三、在教學中忽視“即興伴奏”的訓練及解決措施
(一)“即興伴奏”訓練的缺失
由于高師鋼琴教學模式的專業(yè)院?;?,高師鋼琴教學與培養(yǎng)規(guī)格的脫離,在實際的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生演奏表演能力,造成在教學內容上忽視“即興伴奏”這一重要的師范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是為中小學培養(yǎng)合格的音樂教師,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彈唱”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手段。而“彈唱”中的“彈”是由鋼琴教學中的“即興伴奏”來解決的,“唱”是由聲樂教學“教唱”來掌握的,最終二者結合運用到中小學音樂課堂中。教育部曾在其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注重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由此可見“即興伴奏”在高師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但在當前高師鋼琴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技術,輕伴奏,重演奏,輕即興,忽視了“即興伴奏”的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給學生布置的作業(yè)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練習曲》、《奏鳴曲》以及中外樂曲和大型獨奏作品,很少涉及“即興伴奏”的訓練。鋼琴教師的教學導向出了問題,學生就很難具有“即興伴奏”的能力。
再則有部分教師就讀于專業(yè)音樂院校,演奏表演能力強,即興彈奏能力差,不能教授和指導學生“即興伴奏”的學習,轉而拼命的拔高學生的彈奏技術水平,這也是高師鋼琴教學忽視“即興伴奏”的原因之一。
(二)解決措施
解決高師鋼琴教學中忽視“即興伴奏”的辦法是:
一是由教師在鋼琴教學內容上增加歌曲鋼琴伴奏譜的練習,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伴奏,伴奏織體的構成,伴奏手法的種類。
二是在課堂上選取一些經典的中外歌曲讓學生配彈并進行具體的指導與教授,課后要預留作業(yè),上課時檢查講評。
三是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演出活動,通過舞臺實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即興伴奏”水平亦可讓學生找到自己在“即興伴奏”學習中的不足。演出后教師進行點評,指出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演奏自信又為學生在“即興伴奏”的學習上指明了方向和增強了學習動力。
四是改革考試形式,在考試中除考核學生的鋼琴獨奏作品外另增加現(xiàn)場抽考即興伴奏歌曲的考試內容,通過考試手段來對學生“即興伴奏”的學習進行施壓,迫使學生正確的認識該課程的重要性。多管齊下,從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演出實踐、考試形式綜合改進亦可解決高師鋼琴教學中忽視“即興伴奏”的問題。
四、現(xiàn)代技術手段在教學中運用的不夠及解決辦法
(一)現(xiàn)代技術手段運用不足
高師鋼琴教學主要是繼承了音樂專業(yè)院校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在教學模式上采取“一對一”的授課形式,教學手段上采用傳統(tǒng)的教授手法,即學生彈奏教師聽、看,指出問題進行講解,再通過教師的范奏讓學生明白作品的正確演奏方法。這種教學手段比較原始,從三百多年前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就已經使用這種授課形式了。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課時才能依靠教師的指導講授解決演奏中的問題,在平時的練習中所遇到的問題自己卻無法解決,給自我學習造成很大的困難,影響學習進度。
再則教師的講授受時間限制,在一節(jié)課上學生若要了解更多的相關鋼琴學科的學習內容只靠教師的講授是達不到的,還需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另外,學生的演奏狀態(tài)教師是可以直接觀察的,而學生自己無法觀看自己的演奏行為,在教師指出學生演奏行為的問題時學生是不能直觀了解自己演奏狀態(tài)中的問題,猶如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一樣,只有通過教師的講解才能或多或少的了解問題所在。
(二)解決辦法
解決教學中這些問題的辦法是通過在鋼琴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來輔助和彌補傳統(tǒng)教學授課形式的不足。如在平時練習時,可要求學生通過電腦、手機下載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奏家演奏的音頻或視頻資料,讓學生聽看并分析不同演奏家對作品的演繹(包括演奏技術、演奏肢體動作、作品時長、表現(xiàn)力及風格等)并通過書寫的形式將作品分析的內容記寫下來,上課時由教師檢查并提出指導意見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提高學生的作品演奏分析能力以達到更好的輔助教學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平時練習提供依據(jù)。學生要了解更多的相關鋼琴學科的學習內容,教師可讓學生登錄專業(yè)的鋼琴網站,瀏覽觀看自己在學習中所需要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建議學生下載有關鋼琴理論、鋼琴技術訓練、鋼琴作品、鋼琴教程等電子書籍,可在電腦、手機上隨時進行閱讀,以提升學生獲取知識數(shù)量與途徑。
教師可以讓學生做閱讀的讀書筆記,不定期檢查并提出指導意見借以鞏固閱讀知識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從而達到輔助鋼琴教學的最佳效果。
如何解決和改變學生的鋼琴演奏狀態(tài),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使用錄像機、手機等錄制手段為自己的演奏進行錄像,然后學生再對自己的演奏錄像進行演奏狀態(tài)的分析(如手型狀態(tài)、手指跑動狀態(tài)、肢體狀態(tài)、踏板使用狀態(tài),包括演奏的節(jié)奏、音色、速度、織體、表現(xiàn)力等)同時結合分析的不同演奏家演奏的作品分析逐步修正自己的演奏狀態(tài),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的演奏狀態(tài)達到該作品的演奏要求借以增加教師鋼琴教學的輔助手段。
通過使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的多種形式既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自學能力同時又彌補了傳統(tǒng)鋼琴教學模式的教學輔助手段不足的問題。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高師的特殊性、師范性與課程體系與培養(yǎng)目標存在的差異性導致高師鋼琴教學中出現(xiàn)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輔助手段的缺失與誤區(qū)。只有解決好這些實際存在的誤區(qū)與形式,才能使高師鋼琴教學為培養(yǎng)目標服務,更好的體現(xiàn)出高師的特殊性與師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