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杰,徐林,陳璽宇,范穌圳
近年來,我國冠心病診斷、治療水平取得明顯進步,但冠心病發(fā)病率、致死率仍呈現(xiàn)逐年升高趨勢。目前,缺血再灌注治療如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等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缺血再灌注損傷可導致心臟急性炎癥、心肌梗死面積增大等[1]。因此,積極尋找冠心病影響因素(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以減少冠心病的發(fā)生仍是臨床研究的重點之一。
簇集蛋白又稱為載脂蛋白J(Apo J),是于1983年首次從公羊睪丸網(wǎng)液中分離得到,最初被命名為clustering,1992年更名為 clusterin[2];簇集蛋白的主要亞型是一種糖蛋白分泌的分子量為75~80 kDa的異源二聚體,其由α鏈和β鏈通過5個二硫鍵相連[3]。近年研究表明,簇集蛋白是一種急性反應蛋白,可在心臟、腎臟、肺臟、胰腺、肝臟、腦、睪丸及前列腺等中合成[4]并參與組織分化與重構(gòu)、膜回收、脂質(zhì)轉(zhuǎn)運、細胞與基質(zhì)間相互作用、細胞增殖、細胞凋亡等[3]。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分泌的簇集蛋白量很少,腦梗死、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患者體內(nèi)簇集蛋白分泌明顯增多并具有一定保護作用[5-10],但目前簇集蛋白究竟是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還是促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仍存在一些爭議。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簇集蛋白水平與冠心病的相關(guān)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在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患者139例,根據(jù)冠狀動脈造影結(jié)果分為冠心病組81例和非冠心病組58例。冠心病的診斷參照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ACC/AHA)頒布的冠心病診斷標準[11],排除伴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ɑ顒悠冢?、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者。本研究經(jīng)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觀察指標
1.2.1 一般資料 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癥發(fā)生情況,其中吸煙量>1支/d且吸煙時間持續(xù)1年以上定義為吸煙,飲酒量>100 ml/d且飲酒時間持續(xù)1年以上定義為飲酒。
1.2.2 實驗室檢查指標 于入院后第2天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置于血清分離管中,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并置于-20 ℃冰箱保存待測;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生產(chǎn),型號:XE-2100)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尿酸;采用西門子ADIVA2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動血凝儀檢測血清纖維蛋白原水平;檢測血清簇集蛋白水平前需將血標本在室溫下放置2 h,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檢測,試劑盒購自武漢優(yōu)爾生生命科學裝備有限公司(編號:SEBl80Hu),并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冠心病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男性比例、吸煙史陽性率、糖尿病病史陽性率高于非冠心病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年齡、飲酒史陽性率、高血壓病史陽性率、高脂血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簇集蛋白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尿酸及血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冠心病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冠心?。ㄙx值:否=0,是=1)為因變量,以性別(賦值:女=0,男=1)、吸煙史(賦值:無=0,有=1)、糖尿病病史(賦值:無=0,有=1)、白細胞計數(shù)(賦值:實測值)、血清簇集蛋白水平(賦值:實測值)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男性、糖尿病病史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而血清簇集蛋白水平是冠心病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3)。
表3 冠心病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目前,我國冠心病發(fā)病率、致死率仍較高,已成為嚴重威脅居民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明確冠心病危險因素是臨床有效防治冠心病的前體,也是心血管領(lǐng)域研究熱點之一。既往研究表明,簇集蛋白參與人體脂質(zhì)轉(zhuǎn)運、細胞增殖、細胞凋亡等,并與多種心血管疾病有關(guān)[3],但簇集蛋白與冠心病的具體關(guān)系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簇集蛋白可能通過逆向轉(zhuǎn)運膽固醇而發(fā)揮心肌細胞保護作用,其機制如下:簇集蛋白通過與載脂蛋白A1(Apo A1)、載脂蛋白E(Apo E)結(jié)合而構(gòu)成高密度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可將膽固醇轉(zhuǎn)運至肝細胞并經(jīng)肝細胞代謝為膽汁酸,從而降低膽固醇含量,減少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12]。此外,簇集蛋白還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遷移、黏附等[13],具有抗炎、抗氧化應激、抗細胞凋亡作用,有利于保護受損的血管內(nèi)皮[14-15]。
HAMADA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簇集蛋白與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密切相關(guān);KRIJNEN等[7]研究進行的體外試驗結(jié)果顯示,簇集蛋白對心肌細胞具有保護作用,心肌細胞誘導缺血后內(nèi)源性簇集蛋白合成增加,而給予外源性簇集蛋白有利于減輕心肌細胞缺血損傷[7];VAN等[17]研究結(jié)果顯示,靜脈給予簇集蛋白可使大鼠心肌梗死面積縮小75%,病死率降低23%并且對炎性反應無明顯影響;POULAKOU等[18]研究結(jié)果顯示,冠心病患者血清簇集蛋白水平高于非冠心病患者,提示血清簇集蛋白水平可作為冠心病的新型生物學標志物;翟天姝[19]研究發(fā)現(xiàn),早發(fā)冠心病患者血清簇集蛋白水平升高。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冠心病組患者男性比例、吸煙史陽性率、糖尿病病史陽性率、白細胞計數(shù)及血清簇集蛋白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組,進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男性、糖尿病病史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而血清簇集蛋白水平是冠心病的保護因素,提示冠心病患者血清簇集蛋白水平明顯升高,簇集蛋白可能有一定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存在一定選擇偏移,簇集蛋白與冠心病的具體關(guān)系及相關(guān)作用機制仍需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進一步明確,以為臨床有效治療冠心病提供新靶點、新思路。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 例數(shù) 白細胞計數(shù)(×109/L)血小板計數(shù)(×109/L)尿酸(μmol/L)總膽固醇(mmol/L)三酰甘油(mmol/L)高密度脂蛋白(mmol/L)低密度脂蛋白(mmol/L)纖維蛋白原(g/L)簇集蛋白(ng/L)非冠心病組 58 6.2±1.8 199.6±60.2 375.9±95.3 5.2±3.6 1.6±1.0 1.1±0.4 2.3±0.6 2.8±0.8 11.2±4.7冠心病組 81 7.1±2.4 212.5±70.3 368.2±101.1 5.4±4.6 1.5±0.7 1.1±0.3 2.2±0.8 3.0±1.0 13.6±6.8 t值 2.585 1.129 0.457 0.361 1.247 0.775 0.568 1.562 2.302 P值 0.011 0.261 0.649 0.719 0.215 0.439 0.571 0.121 0.023
作者貢獻:吳耀杰進行試驗設(shè)計與實施、資料收集、整理、撰寫論文并對文章負責;陳璽宇、范穌圳進行試驗實施、評估、資料收集;徐林進行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