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玲
摘要:培養(yǎng)教育好學生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長的責任,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學校和家長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現(xiàn)就如何實現(xiàn)家校共育的最優(yōu)化,凝聚教育合力加以闡述。
關鍵詞:家校共建;教育培養(yǎng);教育合力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擇業(yè)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家長們迫切希望孩子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因此把教育好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到了學校和教師的身上,特別是一些年輕的父母,自己不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把日常對孩子的監(jiān)管推給年老的父母進行隔代監(jiān)管,造成親情缺失等諸多問題。實際上,培養(yǎng)教育好學生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長和社會的責任。因此只有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一、認識家校共建的重要性,形成教育合力。
充分認識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師和家長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識,才能使教育的途徑得以暢通,教育才能有成效。
首先,教育是個系統(tǒng)工程,各要素之間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無論是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還是學校教育的科學體系、循序漸進,以及周邊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人文影響,都不可或缺,而且應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教育應有全方位、綜合整體的考慮和設計。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需要緊密而有效的配合,兩者之間,任何一個方面的缺位或不足都會在學生身上產生明顯的負面效應,影響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石,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
其次,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應以孩子為教育主體,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建,總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充分享受來自老師和家長的關懷,享受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歡樂。學校教育由于現(xiàn)行體制設計,要求對全體學生以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為指導,施以統(tǒng)一規(guī)范和標準的管理和教育,有人形象化地比喻為“人才流水線”,對所有學生的要求和培養(yǎng)目標都是大體一致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千差萬別,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目標、成才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也大不相同,培養(yǎng)目標也不盡相同,而孩子的情況更是千差萬別。所以學校教育必須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體分析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孩子成才,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人。
二、開發(fā)家校共建項目,彰顯共贏效應,形成特色家文化
家校共建的過程是家長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也是學校辦學發(fā)展的創(chuàng)生過程。學校要在辦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總結提煉,開發(fā)出彰顯共贏效應的家校共建系列項目,形成與學校辦學文化相適應的特色“家”文化。
首先,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家校共同體建設的保障。學校要積極搭建平臺,為增進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和諧互動營造氛圍,如開展感恩書信學生征文活動、幸福家庭攝影活動、家長進課堂活動、智慧家教論壇等系列活動。
其次,需要家長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科學家教的方法與技巧。孩子的教育有共性和個性的問題,學校要為家長提供通識類的培訓,提供菜單式個性化的學習平臺,滿足不同家長的 學習愿望。例如家長下午茶項目,學校采用沙龍形式,每月一期,提前確定主題,家長自愿報名。沙龍內容主要是邀請市、區(qū)教育專家與家長面對面交流互動、答疑解惑,既有高屋建瓴的專家提出建議,又有實踐案例的分享,更有現(xiàn)場觀點交流后家教智慧生成。
此外,家校共建的要義是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需要多渠道的綠色評價。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都是助力孩子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關鍵,將家長評價引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對家校共育有著積極的作用。例如,聚成卡評價系統(tǒng)項目,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操作,把學生的過程性成長可視化。學生通過上傳圖片申報“21 天挑戰(zhàn)營”等實踐項目,家長予以點贊獲評價,增進親子互動,促進家教過程的良性互動。親子互動的過程,記錄形成學生成長性檔案,探索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評價機制。家長對學生的關注度普遍提高,家校共育成效明顯。
三、采用多種溝通手段,堅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 1+1>2、5+2=7,而不是 1+1<2 或5+2=0。因為一個孩子健康、健全的成長,僅靠學校或僅靠家庭都是不夠的。因為家長的職業(yè)不同、層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同,要讓他們都能與學?!安秸{一致”,真的不容易。因此,教師應該多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庭、父母面前的一些情況,向家長介紹學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和學習成績,把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價值取向告訴家長。特別是要告訴家長要加強孩子在節(jié)假日的監(jiān)管,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好多問題學生,沾染上這樣那樣的壞習氣,都是由于家長忽視了在家的監(jiān)管,放任自流所造成的。從而實現(xiàn)家校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推進教育,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共同解決學生身上的一些問題,使學生能在家校教育下健康成長。
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方式一般有:家訪、電訪和 QQ 群訪、微信群訪、家長校訪、家長會,等等。學校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好的載體和平臺,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最新的家教知識,還可以評選一些優(yōu)秀家長,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筆者長期在農村工作,留守兒童多,單親家庭多,給家校共建帶來了諸多麻煩和不便,所以農村教師要花費不少電話費和家長溝通交流,或者利用業(yè)余時間通過 QQ 群和微信群,告訴家長孩子的表現(xiàn)。但無論采用哪種交流方式,目的都是為了讓家長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同時教師了解學生在家中和父母面前的表現(xiàn),然后一起研究和改進對學生的教育。通過與家長溝通交流,使學生、家長與老師產生共鳴,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助于家長深入了解學生在校情況、思想狀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只有家校之間密切交流,有效溝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凝聚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怡.加強家校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6).
[2]魏跖.讓家校合作真正發(fā)揮教育合力[J].思想理論教育,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