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昕
【摘 要】英國的茶文化是英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對英語詞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擬以英國的茶文化為切入點,探討英國的茶文化對詞匯教學的啟示。在進行英語詞匯教學時,老師應充分意識到中英兩國的文化差異,啟發(fā)學生建立全景式的文化認知,幫助他們擺脫語言學習中的困境,更好更到位地理解和運用好一門語言。
【關鍵詞】英國茶文化;英語詞匯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164-02
一、英國的茶文化
英國人以喜愛喝茶而著稱,茶是英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飲料。英國人平均每天要喝掉1.6億杯茶,人均茶葉消費量位居世界第一。英國本土不產茶葉,卻是全球第一大茶葉進口國。茶葉在英國僅有四百年左右的歷史,卻在短短幾百年間成為了英國的“國飲”。茶葉最初被當作藥材引入英國,后來由于價格昂貴,茶葉一度成為貴族飲品。隨著交通的發(fā)達,貿易的擴大,飲茶也逐漸大眾化,成為了英國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喜愛的大眾飲品。
“Tea is thought of as a typically British drink.”
“茶被認為是典型的英國飲料?!?(陸國強等,2004,1804)
英國的茶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紅茶(black tea)文化。與中國人愛喝綠茶相比,英國人更偏愛紅茶,這與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英國是個島國,位于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等眾多海洋包圍。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受西風和海洋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天氣變化多端。因此,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點最終讓英國人選擇了紅茶。中英兩國相距遙遠,古時只有海上運輸一條途徑。綠茶會因為長時間的存放而失去原有的清香。而紅茶則因其自身特點,更為英國人所接納。紅茶會發(fā)酵,其香氣比綠茶明顯增加,具有香甜味醇的特點,且不會因存放時間過長而消失香氣,適宜存放和長途運輸.另外,紅茶性質溫和,有養(yǎng)胃功效,較適宜在冬天飲用,而英國的冬天陰冷潮濕,相比之下,英國人自然更加喜愛喝紅茶。
“茶在英國特別受歡迎。家里只要來了客人,英國人就會開始燒水并問客人要不要來杯茶。如果你心里擔憂或剛經歷了不如意的事或受了意外的打擊,英國人就會請你坐下,然后給你泡上一杯好茶,因為英國人相信茶能使你平靜,能給你一種舒適和受人關愛的感覺?!?(陸國強等,2004,1804) 英國人會根據不同口味的需要在紅茶里加蜂蜜、牛奶、果汁、玫瑰花、酒等輔料,但是對添加的先后順序是有要求的。英國人注重細節(jié)的飲茶方式表達了對客人的尊重,也體現其處事謹慎的特點。
英國人有自己固定的飲茶時間。80%的英國人都有每天飲茶的習慣。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一天花1/3的時間飲茶, 是司空見慣之事。英國人一般早晨醒來會靠在床頭享受“床頭茶”或“早茶”(Early-morning Tea);在上午工作的間歇,一般是上午11時左右,英國人會休息20分鐘左右,喝杯“公休茶”(Break Tea or Elevens Tea);在下午工作的間歇,一般是下午4時左右,英國人會喝“下午茶”或“低茶”(Afternoon Tea or Low tea);在傍晚六時左右,喝一杯“高茶”(High tea),通常和晚飯一起進行;就寢前要喝“睡前茶”(After Dinner Tea or Night Tea)。由此可見,英國人對飲茶極為講究。正是因為英國人對飲茶的熱愛,才使飲茶成為了獨具特色的紅茶文化。
下午茶 (Afternoon Tea) 是英國茶文化的集中體現,一般在下午四時左右進行?!爱敃r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英國人對下午茶都極為重視。在維多利亞時代,甚至對參加下午茶的服飾也有嚴格要求。要求女士必須穿長袍、戴帽;男士必須著燕尾服、戴帽,且手持雨傘。這一要求仍延續(xù)至今。參加下午茶會是紳士淑女們展現風采、聊天會友和學習社交禮儀的最佳時刻。下午茶要求女主人必須穿正式服裝,親自為客人服務,以示對客人的尊重。下午茶會配備精致的茶點,這些茶點一般都是手工制成,現場烤制。茶點一般用有三層托盤的金屬架來盛放。通常來說,金屬架的最上面一層會放置一些甜品,如水果塔、油酥點心和蛋糕等;中間一層會放置一些經典的英式點心,通常是咸甜相結合,如司康(一種英式松餅)和培根卷等;最下面的一層會放置一些有咸味的點心,如牛角面包、手指三明治等。食用的順序也極為講究,需遵循由下而上、從咸到甜的原則。一般從下層的咸點心開始吃,然后是中間層咸甜結合的點心,一層一層往上吃,最后吃上層的甜點。同時,下午茶的禮儀也要求得非常嚴格。參加下午茶會要衣著整齊,舉止大方,細琢慢品,輕聲細語。
二、茶文化對英語詞匯的影響
茶的重要性甚至體現在英國的語言中,英語中有許多與茶有關的詞匯,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短語中的tea保留原義,直譯為“茶”。如:tea cake (茶點)、tea pot (茶壺)、tea bag (茶包)、green tea (綠茶)、tea spoon (茶匙)、black tea(紅茶)等。
第二類:短語中的tea不能直接譯為“茶”, 要用其引申含義。如:tea break (短暫休息、中途休息)、tea basket (午餐食品)、tea party (吸大麻聚會)等。
第三類:短語中的tea是派生詞或發(fā)生了曲折變化。如:teaed up (喝醉)。
英語中還有很多與 tea 相關的習語。常見的有:“a cup of tea”“a storm in a teacup”“for all the tea in China”等。
習語“a cup of tea” (某人喜愛的人/物,擅長做某事),它體現了英國人對茶的喜愛。類似的習語還有“dish of tea”。
例句:1.I really enjoyed the film; it was just my cup of tea.(我真的很欣賞這部電影,它正是我喜歡的那種。)
2. I like simple fashions. That skirt is not really my cup of tea.(我比較喜歡簡約的風格。那條裙子實在不符合我的品位。)
3. Cooking was not my dish of tea.(烹飪非我所長。)
如果在a cup of tea前面加一個形容詞different,即“a different cup of tea”。這個習語可用來對比兩種不同的情況。
習語“a storm in a teacup”(茶杯里的風暴),指小題大作、大驚小怪,類似的表達還有“a tempest in a teapot /barrel”“teapot tempest ”等。
例句:1. The argument about the type of shelves to install in the library was only a storm in a teacup and has now been forgotten.(圖書館安置哪一種書架的爭論只不過是小題大做,現在已經被遺忘了。)
2. However, all these protests and counter-protests are, I believe, merely a tempest in a teapot, signifying little in the end.(但是,我認為所有這些抗議活動和反抗議活動不過是一次“茶杯里的風暴”,最終會變得無足輕重。)
習語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常用于否定句式中——would (not do sth.)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意為“不管怎樣(也)……”“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這個習語來源于17世紀的英國,體現了中國茶葉對英國的深遠影響。那時中國的茶葉因為數量稀少,所以價格非常昂貴,與黃金珠寶等享有同等的收藏價值。因此,中國茶葉是巨大財富的象征。
例句:I would never go on a date with you, 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我不會和你約會的,給我再多的好處都免談。)
三、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詞語文化內涵的研究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在語言的眾多要素中,詞匯與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 “它是語言中最活躍、最有彈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保ê闹?,1997,93) 因此,正確理解詞意及其文化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掌握英語。
在進行英語詞匯教學時,老師應充分意識到中英兩國的文化差異,讓學生明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與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價值觀的不同又建構了彼此不同的語言及行事方式。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老師應啟發(fā)學生建立全景式的文化認知,幫助他們擺脫語言學習中的困境,更好更到位地理解和運用好一門語言。以往學生在記單詞時,往往都是死記硬背,很少有學生會聯(lián)想記憶,更不用說學生把英語詞匯學習同文化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使用這樣的方法記單詞既孤立又很難有效果。如果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效果則大不相同。
以與茶有關的詞語為例,老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詞語涉及到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如:afternoon tea,tea break等。通過介紹英國人的飲茶文化可以使學生對新的詞匯產生概念,激發(fā)其探究新詞匯文化內涵的意識,這樣可以加深其對新詞匯的熟悉程度,從而更好地促進詞匯的理解,因此,也就更容易記住單詞。當學生對這些與茶有關的新詞匯有了更加立體化的認知之后,在記單詞時就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由此可見,在英語詞匯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是勢在必行的。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不能脫離它所處的特定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只有通過語言的學習才能夠掌握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人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是在學習這個國家的社會與文化。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老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應讓學生相應地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識。語言學習者只有理解了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才能在語言學習中處于主動地位,從而真正理解和運用好一門語言。
參考文獻:
[1]陸國強,陳善偉等.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英英——英漢雙解)[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