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費縣梁邱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臨沂 273416
小兒由于身體免疫機制尚未健全,受到病原菌感染的風險較大,手足口病就是一種由于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小兒傳染病,多發(fā)于5歲以下兒童,常見病原菌有71型 (EV 71)和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1-2]。手足口病以口痛、厭食、低熱為主要臨床癥狀,患兒的手部、足聯(lián)、口腔會出現(xiàn)輕微皰疹或潰瘍,大部分患兒在發(fā)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少部分患兒累及心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危及患兒性命,必須及時予以治療,并且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避免院內感染。此次試驗選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該院收治的80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在小兒手足口病治療中應用了磷酸奧司他韋顆粒,獲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臨床研究的前瞻性原則,采用雙盲隨機法,將之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純夯举Y料為:①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最小者 2歲,最大者 5歲,平均年齡為(3.72±0.55)歲;病程最短為 13 h,最長為 7d,平均病程為(3.12±1.13)d;②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最小者1歲,最大者5歲,平均年齡為(3.80±0.62)歲;病程最短為15 h,最長為 7 d,平均病程為(3.55±1.04)d。 從性別及年齡分布、病程等基本資料上看,對照組和觀察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納入標準:①符合《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的疾病診斷標準,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手足口部皰疹、口腔潰瘍等癥狀;②將試驗內容告知患兒家長后,自愿參與者入選,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兒;②奧司他韋過敏患兒。
兩組患兒入院后,給予基礎手足口病治療,口含康復新液漱口,或將思密達調成糊狀敷在口腔潰瘍處,靜脈滴注利巴韋林、炎琥寧等,進行抗病毒治療,口服退燒藥,合理應用抗生素,靜脈補液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呼吸困難者進行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單磷酸阿糖腺苷(國藥準字H20059896)治療,將5~10 mg/kg藥物注入2mL生理鹽水中,充分溶解,緩慢靜脈注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磷酸奧司他韋顆粒 (國藥準字H20080763),2次/d,根據(jù)患兒體重確定每次劑量,≤15 kg 者 30mg/次,15~23 kg 者 45mg/次,23~40 kg 者45mg/次,≥40 kg者75mg/次。兩組均連續(xù)用藥10 d,治療結束后對比其治療效果。
1.4.1 臨床療效 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根據(jù)皰疹消退、退熱等指標,在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①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②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體溫恢復正常;③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病情有惡化趨勢。
1.4.2 心肌酶譜 治療后,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外周靜脈血3mL,檢測谷丙轉氨酶、磷酸肌酸酶、磷酸肌酸酶同工酶、乳酸脫氫酶水平。
該次試驗所記錄的基礎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兩組采用χ2檢驗進行對比;以(±s)表示計量資料,兩組采用t檢驗進行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遠高于對照組的82.50%,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對比[n(%)]
治療后,觀察組 ALT、CK、CK-MB、LDH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心肌酶譜對比(±s)
表2 兩組患兒心肌酶譜對比(±s)
組別ALT CK CK-MB LDH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33.31±5.02 40.25±5.71 9.227<0.05 31.51±1.74 33.52±1.64 8.136<0.05 27.53±4.46 30.38±4.95 8.385<0.05 324.30±3.57 342.31±4.95 9.556<0.05
作為一種常見的兒科傳染病,小兒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fā)生,具有自愈性的特點,在患病期間如無并發(fā)癥,一周內即可痊愈,預后良好,但是對于小于3歲的患兒,可能病情較為嚴重,病程進展快,在發(fā)病后的1~5 d可能發(fā)生肺水腫、心肌炎、無菌性腦膜腦炎、循環(huán)障礙等嚴重并發(fā)癥,必須及時予以治療。磷酸奧司他韋顆粒是一種臨床常用抗病毒藥物,其活性代謝產(chǎn)物能夠抑制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經(jīng)氨酸酶活性[3-4],讓病毒接觸與宿主細胞的練習,并轉移感染鄰近細胞,并通過抑制唾液酸酶,來抑制成熟病毒的釋放與轉移,切斷病毒擴散量,療效顯著[5-6]。
此次試驗中,基礎治療后,對照組給予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觀察組再加用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其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ALT、CK、CK-MB、LDH 水平低于對照組。此外,國內有學者表示,在小兒手足口病患兒治療過程中,磷酸奧司他韋顆粒的用藥安全性高,且臨床療效高達90%以上;從中可知磷酸奧司他韋顆粒藥物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小兒手足口病治療中應用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安全高效;因此,值得在臨床治療工作中采納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