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汨寶
摘 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學生隨身攜帶手機已成為趨勢。手機豐富的娛樂功能,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的日常學習。各個學校面對手機泛濫的現(xiàn)象,整治手段不一,有些學校做法已涉嫌違法,與現(xiàn)如今依法治國的理念不相符。治理學校,應當依法而為,如此才能建立和諧的校園秩序,給學生以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關鍵詞:中小學生;手機泛濫;依法治校;和諧校園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06-0037-02
當今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科技已深刻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科技產品便利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相應地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中小學生正處在心智快速成長的階段,自控能力較差,并且極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致使現(xiàn)階段很多中小學生沉迷于手機和各種網(wǎng)絡游戲,而無心自身學習。面對這一現(xiàn)狀,許多中小學校出“重拳”整治學生沉迷手機的現(xiàn)象,例如廣東省東莞市某中學未經無線電管理部門審批,就單方面決定在學生宿舍安裝手機信號屏蔽器;河北省滄州市某中學一名學生因在晚自習期間玩手機,而被班主任要求“回家反省”,并且強調“不到中考別來學?!?;河南省南陽市某中學舉行手機銷毀大會,幾十部從學生那里沒收來的手機被扔進水桶并強行用錘子砸爛等等。
從上述這些整治現(xiàn)象中可以看出,學校治理校園風氣這一初衷是好的,并且也體現(xiàn)出了學校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使命,然而在治理的過程中,采取的方法卻有一些不妥之處?,F(xiàn)如今法制理念深入人心,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準則,尤其是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不斷倡導依法治國的理念,并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為此,學校的治理方式要遵循依法治國的理念,以構建和諧校園為目標,以法制思維為導向,循序漸進地治理學校內學生手機泛濫這一問題。經過上述“手機事件”曝光以后,面對社會各界的詰責,各個學校無不表示“接受批評”,并答應“立即整改”或“依法賠償”。
基于對學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社會各界均認同禁止中小學生學校期間佩帶手機這一觀點。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亦早就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并且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課業(yè)學習。然而,“禁止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一直都沒能上升為人民意志而變成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黑龍江籍全國人大代表尚慶蓮向大會秘書處提交《禁止學生帶手機進入校園》的議案,至今都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任何答復。
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學校如何做到依法辦事,整治校園內學生使用手機的亂象?首先,學校應當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并公之于眾,要求學生及家長共同遵守;其次,學校要按程序辦事,聽取攜帶手機學生的理由及其家長的態(tài)度,切實保障學生申訴辯解的權利;最后,學校應當先輔之以理,對攜帶手機的學生進行正面價值觀的引導,教而不改,則動用規(guī)章制度懲治學生。具體言之:
學校制定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根基,同時是整治學生手機泛濫這一問題的前提。從法律角度來看,中小學生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他們不能作出合法地處置手機這類財產的行為。所以,學校在制定規(guī)章制度時,應當征求學生監(jiān)護人的意見。學校在制定出規(guī)章制度的草稿之時,應當組織召開家長會、家校委員會,以共同商討具體的條文規(guī)定,聽取家長的意見,尤其是針對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被學校發(fā)現(xiàn)后如何處置手機及學生這一問題。在商討中,學校應當至少征求一半以上家長的同意。學校的有關負責人員應當摒棄既有的思維模式,不能閉門治校,應當爭取家長的支持,形成家校共建的格局,共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另外,制定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除爭取家長的意見外,學校應適當借鑒學生的意見,傾聽學生的心聲,如此一來,既能讓校規(guī)深入人心,又能使校規(guī)順利地貫徹實施,保證學校的正常發(fā)展。
在學校管理中,依程序辦事,切實保障學生申訴辯解的權利是增強學生規(guī)則意識的前提。法治之目的在于實現(xiàn)公平正義,而程序是一種“看得見的正義”,因此,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管理者應當重視依程序辦事,給涉事學生以辯解申訴的權利。具體言之,學校要明確事件處理的流程和相關的負責部門,然后依照程序調查違規(guī)違紀事件,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并形成文字記錄,同時涉及到學生重大權利的,比如“扣押手機、回家反省、公開道歉”等,應當征求家長的意見,最終,學校應當對學生的處理結果予以公布,給全校師生以滿意的答案。
德育先行,在處理過程中應當允許學生主動認錯。面對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這一情況,學校應當首先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允許學生主動認錯,給予學生改過的機會。如若學生執(zhí)意犯錯,不予悔改,那么學校就應當依照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辦事,嚴肅處理學生的違規(guī)違紀事件。因此,在學生工作的各項治理中,需要法律與道德手段二者的相互配合,如此,學生的管理工作才能彰顯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guī)矩?!庇纱?,我們有理由堅持并認為,肩負“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職責的各級各類中小學校,在全面落實好“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之法律權利、切實建立健全落實校園管理規(guī)章制度的同時,應該丟掉一切不合實際的幻想以及陳舊過時的觀念,全面履行好“遵守法律、法規(guī)”“維護受教育者、教師及其他職工的合法權益”之法律義務,使得教育管理方面所有問題的解決都嚴格地囿于法律法規(guī)的框架之內,以此促進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和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