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碧濤
摘 要:教學中“以人為本,實施個別化教育”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必須以智障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手段、措施都應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本,發(fā)揮其主體功能,通過個別化教育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為此,在班級授課中就應從智障學生個體差異的特點出發(fā),實施“同教材、同進度、異要求,”進行“一對多”的個別化教育,促進智障學生數(shù)學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智障學生;以人為本;個別化教育
特殊教育領域中最大限度地對智障學生實施個別化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形成趨勢,也是我國特殊教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方向。由于智障學生是一個異質性群體,個體差異明顯,完全沿用群體分類教育的思想已不適應,因此我認為必須以人為本,尊重智障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分類教學的基礎上確立個別化教育的思想,對其實施個別化教育,采取多種切實有效的教育和訓練,給以他們切實有效的援助,使其內在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一、個別化教育的內涵
個別化教育是相對于一致化教育而言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因材施教。它旨在創(chuàng)設最有利于每個智障學生得到最好發(fā)展的環(huán)境,針對每個智障學生個別差異進行教育。其主要特征是:教育對象的個別性和教育方法、形式的差異性。個別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一對一”“一對多”,還包括了學科教育以及其他與智障學生特殊需要相關的一切必需的教育與服務。
二、以人為本,實施個別化教育
“以人為本”,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手段、措施都應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本,發(fā)揮其主體功能,通過教學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為此,在培智學校班級授課中就應從智障學生個體差異的特點出發(fā),實施個別化教育,促進智障學生數(shù)學素質的提高。
(一)思想交往,與人為善
智障學生在行為上有著“獨行其是”“難以合群”的現(xiàn)象,無論對同學,還是對老師常有“吾行吾素”的情況。這種心理狀態(tài)不加克服,必定增加智障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不利因素。為此,必須在教學中從智障學生自身的不同特點出發(fā)進行個別化教育,與他們做好思想交往,不斷取消其不正常心理,改變“獨行”現(xiàn)象,扭轉“其是”狀態(tài)。因而,在教學中我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取消“冷落”“歧視”智障學生的念頭,善待他們,經常與智障學生一道做游戲,幫助他們處理一些生活上的問題,對他們的不足和過錯,不是打擊、諷刺,而是關注,用正面的方法與其思想交流,從中讓他們感到老師的“善”。其二,熱情關照,反復引導。智障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難度比正常學生不知大幾倍,我在教學中對他們出現(xiàn)的過錯總是反復引導,運用他們所熟悉的事例協(xié)助解決學習上的問題。通過熱情關照,使智障學生從感覺上感觸到教師的“善”,樂于與教師交往。在此基礎上,因勢而導,逐步把他們的“獨行”與行為上的“其是”轉變到“與人為伴”和“守規(guī)”的軌道上來,為智障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二)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有利因素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從智障學生個體的身心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充分利用教材,對他們進行個別化教育、教學和訓練,補償其智力和適應行為的缺陷,尤為重要。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從教材中挖掘有利因素。
1.聯(lián)系學生生活,選取生動素材。素材的選取應力求從有利于智障學生自理生活、適應社會、自食其力所必需的數(shù)學知識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shù)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領悟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例如:在教學《百以內數(shù)的認識》時,不僅利用教材中的例子,還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中選擇素材,如從學校教室走廊上的花盆24盆到全校花盆46盆;從本班學生數(shù)15人到相鄰兩個班學生數(shù)27人,再到全校學生數(shù)98人等等。使智障學生能逐步把認識較小數(shù)的知識遷移到較大數(shù)的認識。
2.依據(jù)思維特點,發(fā)揮圖示功能。智障學生學習數(shù)學時的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遲緩,概括能力差等。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圖示,發(fā)揮圖示功能,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桃樹上有11個桃子,小猴摘走了5個,還剩下幾個桃子?”這一例題時,可采用圖示的形式進行教學:
通過教學,便于學生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智障學生雖然智力普遍低下,但智商卻又各異,接受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若以統(tǒng)一尺度要求,智商低的學生就不能獲得有價值、必需的數(shù)學,更談不上在數(shù)學上得到發(fā)展。因此,教學中應在“標準”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智障的類型(輕度、中度、重度、綜合殘疾),實施“同教材、同進度、異要求”,進行“一對多”的個別化教育。
1.備課:按照不同程度智障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教學方法上都要與學生的實際相適應。備課要強調針對性,既保證落實大綱要求,為重度的智障學生提供輔助性的學習,以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讓輕度的智障學生及部分中度的智障學生適當超過教學大綱的要求。如在教學《百以內數(shù)的寫法》時,分別對不同程度的不同目標進行要求:輕度智障學生能掌握寫百以內的數(shù),并用百以內的數(shù)登記當天到校上課的學生人數(shù)及中午用餐學生的人數(shù)等;中度智障學生要求學會讀百以內的數(shù),并掌握寫法;而對重度智障及綜合殘疾的學生則只要求能抄寫百以內的數(shù)或讀數(shù)。這樣,不搞一刀切,分層次要求,把握好每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智障學生都學有所得的效果。
2.課堂教學:“一對多”的個別化教育在整個課堂實施過程中,要保證在同一節(jié)課里既有面向全體學生“合”的環(huán)節(jié),又要兼顧培優(yōu)、輔差的“分”的環(huán)節(jié)。這樣不但自然地融進了各個正常的教學程序階段,而且較好地解決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動靜支配的矛盾。如:在《萬以內的不進位加法》的教學中,針對重度的智障學生,設計配置接受新知識的準備題:百位、十位、個位,讓學生進行練習,解決舊知識為新知識搭橋問題,對練習中發(fā)現(xiàn)的知識缺漏進行補償,使學生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學會了“千位”,掌握了萬以內的數(shù)位順序表。讓中度的智障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講解,總結出萬以內的不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從而掌握計算法則的內容。讓輕度的智障學生,直接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從中發(fā)現(xiàn)萬以內的不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并熟練運用計算法則來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3.作業(yè):采取分層布置作業(yè)法。把智障學生的作業(yè)分三類:第一類是根據(jù)能力較差學生的水平將難度降低,把習題進行分解或給予具體的提示題目;第二類是練習鞏固題,是根據(jù)中等水平學生設計的;第三類是根據(jù)能力較高學生的水平和教學大綱要求,適當提高難度的題目。這樣,以便讓不同層次的智障學生都達到良好的完成作業(yè)的效果,使不同層次的智障學生在作業(yè)中有了自己的成功體驗,得到滿足,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滿足了不同層次智障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
(四)抓主渠道,促拓思維
“抓主渠道”是指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功能,“促拓思維”是指在教學活動中,依照智障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各種形式、途徑,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這方面,我的主要做法是:
1.運用直觀,引導比較。直觀、比較是彌補智障學生觀察和抽象思維能力低下的一種辦法,通過對簡單、具體形象的觀察、比較,使智障學生思有所得。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就可以采用直觀、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其中,可設計一個“涂顏色”的游戲,讓學生對黑板上大、小不同的方格涂上顏色,注意哪個方格涂得快,想一想為什么,然后從快與慢的比較中初步了解“面積的大小”。
2.多讓學生實踐。實踐是知識的源泉。智障學生與正常學生一樣,對數(shù)學知識的掌握也是在做中獲得的,僅是廣度、深度不同而已。因此,在教學中,我從教材的實際出發(fā),挖掘實踐因素,讓學生在“做一做”中獲得真知。如在學生初步了解“面積的大小”的基礎上,我又指導學生測量課桌的長與寬,再量教室地板的長與寬,把得出的數(shù)據(jù)作比較,這樣既鞏固了學習面積大小的知識,又為今后學習面積計算做好準備。
3.從“創(chuàng)造性”角度出發(fā),抓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這一點上,我側重注意三個問題:注意結合智障學生的生活實際;注意認知后的實踐;注意個人的差異。如在教學《元的認識》時,我設計了“購物”的情景,讓學生扮演角色模擬“購買”,教他們學看物價,用“代幣”進行購買,在購物中初步認識“元”。在初步認知后,與家長聯(lián)系,請家長帶子女到超市或商場購買學習、生活用品,在實際購物中加深認識“元”。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認知要求。實踐證明,這對激發(fā)思維興趣、培養(yǎng)和發(fā)展思維能力有較大幫助。
智障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他們的特點,在數(shù)學教學中,以人為本,實施個別化教育,有利于補償他們的身心缺陷,不僅能幫助不同層次的智障學生解決不同層面的問題,促使他們獲得不同的知識和素質的提高,而且還能挖掘出他們的最大潛能,進而回歸到主流社會。
參考文獻:
[1]潘一.特殊教育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2]劉全禮.個別教育計劃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6-06.
[3]樸永馨,顧定倩.特殊教育[M].華夏出版社,2006-0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