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蘭州 730050
在臨床中0.5%~18%的婦科患者行盆腔術治療后均可能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并發(fā)癥,該病一旦病發(fā)會很大程度破壞患者身體健康,堵塞患者靜脈腔導致血液回流障礙情況[1]。尤其針對高齡、盆腔大手術、惡性腫瘤、全身麻醉、術后開始活動時間較晚的患者,也是術后獨立危險因素[2]。ACCP組織提出所有婦科大手術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可以采用細致間歇性氣壓、低分子肝素注入等預防措施,從而有效降低婦科患者行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發(fā)[3]。該次以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該院治療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探討分析婦科盆腔術后該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通過選取于該院行婦科盆腔術治療,經(jīng)Autar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評估風險分值≥11分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Autar評分在11~20分。根據(jù)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不同方法均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43.05±6.92)歲,Autar危險因素評分為(15.05±2.33)分,包括 26 例良性及14例惡性;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為(44.16±8.03)歲,Autar危險因素評分為(14.89±1.99)分,包括 25 例良性及15例惡性。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在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環(huán)境護理、舒適護理、心理護理、健康宣教的基礎之上,對照組行常規(guī)雙下肢肱四頭肌、踝泵運動、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等預防措施。
觀察組性全面多樣預防干預:①機械氣壓治療 患者在麻醉成功之后通過輔助患者穿上壓力帶,之后連接SCD感應抗血栓泵,在手術過程中仍持續(xù)使用,在術后每間隔6 h使用1次;②中藥泡腳 具體中成藥處方包括:當歸 15 g、川牛膝 15 g、川芎 10 g、紅花 10 g、桂枝10 g、雞血藤 10 g、青風藤10 g、海風藤 10 g、透骨草10 g、酒大黃10 g、牡丹皮 10 g、干姜 8 g,外敷按照2次/d的敷藥頻次;③肝素注射 通過根據(jù)Autar危險因素評分,針對高危人群采用那屈肝素鈣皮下注射,患者取臥位在患者術后24 h于患者臍周皮下注射。注射針應垂直、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膚皺褶內,而不是水平插入,維持整個注射過程皮膚的皺褶存在。根據(jù)1次/d,連續(xù)皮下注射7 d,重視傷口引流量是否出現(xiàn)增加異常情況,觀察患者是否形成傷口局部的血腫情況。密切觀察患者的皮膚溫度、顏色、腿圍、詢問患者是否感覺到異常疼痛等嚴格記錄。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預防效果,記錄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記錄對比術后凝血功能指標相較,分別對患者術前1 d、術后2 d內血小板、凝血4項指標檢查,常規(guī)彩色多普勒無創(chuàng)檢查,包括檢查部位的靜脈內徑、流速,觀察是否出現(xiàn)靜脈內異?;芈?,記錄患者的血栓部位、形態(tài)、大小、回聲強度,對比患者的兩側肢體。
該文數(shù)據(jù)利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為(±s),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術后凝血各項功能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值內,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相較觀察組明顯較長,但并未超出正常高值,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凝血功能檢測指標相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凝血功能檢測指標相較(±s)
凝血功能指標 對照組 觀察組t值 P值血小板數(shù)目(×109)凝血酶原時間(s)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s)凝血酶時間(s)纖維蛋白原時間(mg/dl)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術前術后262.71±55.18 235.85±44.17 12.64±0.54 13.21±0.72 34.86±2.52 36.16±2.38 17.22±0.85 15.68±1.06 2.68±0.44 2.57±0.28 277.95±50.51 248.25±43.87 12.89±0.73 12.54±0.71 34.75±2.63 35.76±2.91 17.22±0.87 15.79±1.15 2.83±0.55 3.95±0.94 0.351 6.541 0.216 5.482 0.032 5.968 0.221 4.453 0.326 4.291>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相較對照組明顯較低,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相較[n(%)]
隨著臨床中針對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認知的不斷深入,臨床預防措施了解也逐漸深入。在臨床中針對機械氣壓治療低分子肝素,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逐漸增加,有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能夠有效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60%左右的病發(fā)率[4]。
通過行機械氣壓治療的作用機理主要是能夠對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流速加以提升,從而改善靜脈淤血狀態(tài),促進排空患者的靜脈淤血。之后進入血液回流的減壓階段,針對周期性加、減壓機械氣壓作用,能夠充分帶動患者的遠端肢體深靜脈系統(tǒng)血流搏動,有效預防形成血栓。同時還能夠起到一定的纖溶系統(tǒng)增活作用,改變患者的體內血流動力學及纖維溶系統(tǒng)的短暫改變[5]。
而采用中藥泡腳治療,血栓形成隸屬中醫(yī)藥學的“瘀血、脈痹”范疇,術后患者體虛瘀血阻滯、濕、熱、虛互為疾患,由此采用中藥泡腳起到“祛瘀通絡”臨床療效[6]。當歸、川穹、桃仁、赤芍起活血化瘀、川穹、牛膝起通脈療效,酒大黃、干姜祛瘀生新,甘草調節(jié)諸藥,從而生成了“生物共振”這一效應,滲透患者足部皮膚進入血液循環(huán),有效通絡解郁,避免形成血栓。
此外根據(jù)血栓評估表評分,高危人群采用那屈肝素鈣皮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具備了抗血小板功能,相較盆腔術前有效降低血小板指標水平,從而有效避免血栓形成。通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能夠有效激活患者的抗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改善體內凝血功能,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7]。經(jīng)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術后凝血各項功能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值內,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相較觀察組明顯較長,但并未超出正常高值,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相較對照組明顯較低,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也證實了采用機械氣壓治療、中藥泡腳、根據(jù)血栓評估表評分,高危人群采用那屈肝素鈣皮下注射,能夠全面預防婦科盆腔術患者,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也并未對凝血時間有所改變,形成了較為有效的無出血傾向危險性,達到了臨床安全可靠的預防成效[8]。
通過對婦科盆腔術后的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采用機械氣壓治療、中藥泡腳、根據(jù)血栓評估表評分,高危人群采用那屈肝素鈣皮下注射全面性預防干預,能夠有效減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且根據(jù)血栓評估表皮下注射肝素,能夠減少出血風險具備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