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菊
【摘 要】美術賞析是美術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賞析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藝術感受能力的增強;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提高。由此可見,賞析教學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尤為重要。
【關鍵詞】圖形分解法 小學高年級 美術欣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1.123
教師應如何上好名作賞析課呢?在本論文中,筆者主要探討了圖像分解法在小學高段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筆者將結合一些中外美術名作和高年級小學生特點,結合圖像分解運用于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案例,闡述了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如何采用圖像分解法,有效增強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美術欣賞課堂的教學效果。
圖像分解主要是把美術作品(圖片)中的形式語言以及它們的組合關系分解出來,使得一些抽象又難懂的美術學科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小學5—6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審美意識,美術欣賞能力正在逐步發(fā)展,這是的學生能感受到美術作品的情緒、能認知美術族譜的形式,并且對各種材料畫種也有濃厚的認知興趣,此時,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設計中運用圖像分解的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畫面形式感受力和理解力,通過畫面結構洞察作品內涵的能力,從而提升美術欣賞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一、美術欣賞教學的問題與現狀
長期以來美術課都屬于副課,并不受學校以及家長的重視,教師自己也不重視,總是照搬教參中的內容,備課缺乏主動性,不會主動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和設計,使得美術教學中多偏重于藝術家的奇聞逸事,對作品題材、主題和影響以及所表現的情緒往往只讓學生自己感知,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造成學生對美術作品認識模糊不清,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也只是停留在看,以主觀喜好來對美術作品進行判斷,這樣也談不上欣賞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師自身對美術形式語言沒有深入研究,欣賞課流于形式:現階段,美術欣賞課基本上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演示ppt,ppt里呈現與主題相關的美術作品,讓學生自己觀看,教師講解如何觀看,但大部分教師只是講這個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沒有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對形式語言也用之甚少。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就掌握如何欣賞一幅美術作品,如何表達這幅美術作品的這些知識點看圖欣賞難以學習到,從而無法獲得真正的欣賞能力。
其次,對軟件掌握欠缺,使得課件對美術作品的呈現視覺效果欠佳,這樣直接影響了對細節(jié)的欣賞,比如線條粗細,墨色濃淡,人物表情等?,F代的多媒體技術豐富了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努力提升自己,從技術層面為美術欣賞課打好基礎。
二、圖像分解法在小學高段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
美術是一種認知視界的特殊方法,藝術家借助線條、明暗、色彩、筆觸、機理、層次、空間、虛實等基本元素去表現情感、文化、歷史。將圖像分解法運用到美術作品欣賞中,可以將美術這種抽象的課程轉換為理性的課程,去探尋規(guī)律和規(guī)則,那么對于5—6年級的學生來說就很好理解了。
美術欣賞課教學要求教師能對美術形式語言深入鉆研,在備課期間運用恰當的教學設計方法,從而能多角度的引導學生學習欣賞一件美術作品,能在引導中標準地應用美術形式語言,使得學生從語言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情緒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美術史的角度欣賞美術作品,并對美術作品進行認識與評價時能合理的運用形式語言進行表達。
例如,在講述《壯錦的欣賞》這節(jié)課時,可以從材質、文化、歷史、藝術表現形式等多方面的來引導學生欣賞。老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個問題,在語文課本上大家所學習過的“錦上添花”和“繁花似錦”這兩個家喻戶曉的成語是什么意思?人人皆知成語中的“錦”字是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或者漂亮的景物,它來源于絲織物的一類織物名稱,可見“錦”的歷史悠久。接著問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壯錦嗎?它的來源是什么、產地在哪里、由哪些部分組成、有什么特點等等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先用自己對壯錦所了解的一些知識通過語言組織來回答這些問題,將學生的學習欲望提起來,爾后對他們答錯或者沒回答全面的問題做最后的補充,以答記者問的教學模式展開課堂教學。
壯錦是壯族一種傳統珍貴的、馳名中外的民間工藝品,它來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產于廣西,又稱為“僮錦”,采用棉紗、蠶絲等原料,按精心設計的各種壯錦圖案,用本地木制的土織機手工精制而成,其質地結實耐用,圖案色彩斑斕,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傳統的壯錦既有幾何圖案,又有各種花紋、花草以及各種動物圖像。由于壯族人民喜愛鳳凰,視之為吉祥的象征,所以在這么多的圖像中,鳳的圖案在壯錦的裝飾物當中獨占鰲頭。在教學過程當中,我主要講解廣西壯錦中的鳳凰圖案,因為其包含的文化底蘊是深厚的,它把鳳凰從一種悅目的視覺美感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新的美麗形象。
壯錦中的鳳凰圖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象征著幸福、寓意吉祥、強烈地反映了廣西壯族人民的豐富想象力和美好愿望、閃爍著少數民族民間美術優(yōu)秀文化的誘人光澤,在廣西壯族人民的生活中廣為流傳;它從整體上看大方且不失靈氣,可以讓學生從中感覺到一種旺盛活躍的生命力;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通過對這件作品的講述,要讓學生不僅知道它的造型美,更要讓同學們了解到壯錦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性美育功能、學會欣賞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獨特魅力;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審美興趣,并隨之產生某種有價值的審美心境,使少數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不斷地得到傳承和發(fā)展。在廣西許多優(yōu)秀民間美術作品中,我們感覺到它們不再是單純的物體,而是一種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樂觀精神,凝聚著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參考文獻
[1]萬俐伶.圖像分解在小學高段美術欣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 浙江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