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艷娥
摘 要:缺乏邏輯自洽的體系結構及其內容的二元性是商法教學面臨的困境,被提倡的商法教義學對商法的教學也產生了影響。以“個案——規(guī)范”為分析框架的案例教學法具有規(guī)范主義的法律思維和實踐品性與商法教義學相互呼應,案例教學法應該成為商法教學的重要模式。案例教學法在運用時需要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和互動性原則,注重案例庫建設并需要教師的精心準備與設計。
關鍵詞:商法教義學;商法教學;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23-0074-04
Abstract: The lack of logically self-consistent architecture and the duality of its content are the dilemmas faced by commercial law teaching, and the advocated commercial law dogmatics also has an impact on the commercial law teaching. The case-based teaching which regards the "case-specification" as analysis structure features legal thinking with norm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character, and it matches commercial law dogmatics mutually. Case-based teaching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of commercial law dogmatics. The application of case-based teaching should observe the doctrine of systematicness and interactivity, pay highly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of case library and require the meticulous preparation and design of teachers.
Keywords: commercial law dogmatics; commercial law teaching; case-based teaching
商法是商人以及商事交易實踐的產物,實踐性是這一學科十分重要的特點。Larry Garvin教授曾指出:“在今天的環(huán)境中,商法已不是一個光榮的學術職業(yè)。選擇從事商法工作的學者,會給其學院派的同事一個很強的信號,他只是渴望成為一個法律技術者而非高端的學術理論家?!盵1]但現(xiàn)實中的商法教學卻讓人尷尬,尤其是商法總論的教學帶有很強的自話自說、脫離現(xiàn)實的感覺。這種“遠離規(guī)則”的“坐而論道”縱然授課的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卻讓聽課的學生感覺索然無味。因此,要改變這種教學狀況,探索實踐性的商法教學方法顯得十分必要,特別是在商法教義學日益被推崇的現(xiàn)實下,討論與之相呼應的教學模式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一、以規(guī)范為中心的商法教義學
(一)商法教學面臨的困境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本科生感到商法難以駕馭,不僅龐雜的體系和靈活的制度不易掌握,而且紛繁復雜的商事活動使得理論與實踐的難于銜接。雖然商法學與民法學的淵源頗深,就適用主體而言,民法與商法的適用主體具有法律上平等性;就基本法律制度而言,民法與商法共享基本的制度組建,尤其以私法自治與意思表示為重。但民法經過數(shù)百年的研究積累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邏輯體系,類型化的法律關系、結構完備的權利體系、傳承貫通的研究方法使得民法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上更加成熟。而商法從起源上看就是一種經由商業(yè)活動形成的自發(fā)秩序,商法規(guī)范表現(xiàn)為更強的跨國性、商法在國際間的一體化和趨同性更為明顯,商事往來的明晰性、公開性和信賴保護是商法規(guī)范向來追求的品質等等。商法規(guī)范商法學教學的困境在于缺乏成形的、系統(tǒng)化的、邏輯自洽的體系結構,現(xiàn)有商法教材和著述所建立的商法理論體系千差萬別,有的甚至在邏輯上的矛盾顯而易見。但商法的技術性使得許多制度無法靠生活經驗推導,商法各部門法的差異性使得教學不能脫離市場交易規(guī)則和慣例只講授法律關系,更不能避開市場系統(tǒng)單純分析法律關系。
一方面,商法總論與商事部門法存在差異。圍繞著商法的調整對象——商事關系展開的商法總論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商法學的基本理念、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商法學部門法的教授不僅要厘清概念,更要著重于規(guī)范制度分析。此外,商事部門法都表現(xiàn)了一種顯著的“商事關系從建立到終止過程”的制度脈絡。商事關系的構建受法定要件的約束,商事關系的變更和消滅方面任意性的規(guī)定更多。這種差異性需要教學過程中結合制度脈絡和制度價值、規(guī)范特性三者歸納內在的邏輯結論,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制度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另一方面,商法中主體法與行為法存在差異。商事主體法定是商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無論是公司法中的公司、保險法中的保險機構、證券法中的證券機構等商主體的類型、內容都是法定的,強制性規(guī)范的立法根據的說明和分析是教學的重點。商事行為法強調風險的分配,對諸如公司發(fā)起人的連帶責任、票據支付前手連帶責任等涉及交易秩序、第三人利益的行為采用強制性規(guī)范予以規(guī)制;對涉及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行為更加尊重意思自治,法律僅基于公平的原則予以矯正;對涉及諸如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票據的無因性、保險利益等關乎部門法制度基石的內容以強制性規(guī)范為主。故而,對商事行為法的教學應側重風險分析和風險分配的評價。[2]
(二)商法教義學對教學的影響
如果說商法教學本身面臨的問題促使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的話,那么商法教義學的提倡對教學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作為一種法學方法論,法教義學必定屬于一種法律思維方式,它是立足于既存法律規(guī)范——以查閱法律規(guī)范文本為基本前提,并探求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及其體系化,而規(guī)范解釋的過程中需要穿插著案件事實(類型化思維),且最終的落腳點在于構建起“通過解釋與適用法律規(guī)范來分析法律問題”的模式、技能與方法。[3]法教義學方法的功能包括:穩(wěn)定功能,通過法教義學的體系化與解釋工作能使實踐中的問題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解決方法;改進功能,法教義學的制度化運作可以促進對相關問題更為細致深入地研討,使法律制度與法學方法得到有效改進;減輕負擔功能,由于法教義學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大部分案件可以援用已被廣泛接受的語句、概念、邏輯和體系,這極大減輕了法律人討論相關問題的成本;技術功能,法教義學為龐雜的實在法規(guī)范建立了一整套清晰的概念和邏輯體系,有利于法學的教習和法學研究成果的傳承;控制功能,法教義學構建的概念和邏輯體系為檢驗司法判斷中各規(guī)范彼此邏輯是否相容與和諧提供了有效手段,控制并生成普遍化原則和正義;影響功能,法教義學還強調借鑒教義傳播創(chuàng)造出法律互動與影響模式,這有助于初學者與普通民眾掌握法律知識,并產生對法律的認同。[4]蔣大興教授指出;“盡管整個中國法學適合怎樣的法教義學——傳統(tǒng)的還是開放的——仍可進一步探討,但對于中國商法學而言,首先需要基礎與規(guī)范的法教義學,改進目前落伍的商法解釋傳統(tǒng)。因此,走向/改造商法教義學,就成為我們未來的道路?!盵5]
商法教義學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受商法存在形態(tài)的影響,商法教義學作為一種法學方法論,它立足于既存的法律規(guī)范,通過探求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和適用法律規(guī)范來分析法律問題。這就意味著商法教學中注重應培養(yǎng)學生以法律規(guī)范思維來思考與應對問題,以及提高學生對法律運行過程的方法與技術的理解力,換言之,專業(yè)性法律思維的形成、法律職業(yè)技能的傳授和法律方法的培養(yǎng)是商法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商法教義學在本質上并不執(zhí)著于追問“什么是商法、商法的本質是什么”等問題,而是專注于對現(xiàn)行商事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與適用。將商法教義學作為商法教學改革中的理論依托,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查閱商事法律規(guī)范信息的能力、解釋商事法律規(guī)范的能力、分析商事案件事實的能力以及適用商法規(guī)范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對商法教義學的呼應
(一)以“個案——規(guī)范”為分析框架的案例教學法
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法學知識,而且還要擔負起培養(yǎng)各類法律技能,勝任實際法律工作的重任。案例教學法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法,它在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首先,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啟發(fā)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式教學法”。蘇格拉底在學生提出問題后并不直接告訴答案,而是不斷提問,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直至得出較為穩(wěn)妥的答案?!疤K格拉底式教學法”雖然與現(xiàn)代的案例教學法有諸多不同,但在注重討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等方面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可將其視為案例教學法的雛形。法學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朗代爾提倡并推廣于美國法律教育界。他主張以法院的判例作為學習的重心,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推理、表達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中,全部的事實認定、思維判斷、邏輯推理、法律適用都是圍繞案例推進和展開的,案例不只是用來佐證理論判斷的工具,更是解釋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內容的正當性以及社會實效,并借以發(fā)展法律理論的中心。故而,案例教學作為一種規(guī)范主義的解釋學訓練,不僅是教學中應對實踐的方法,而且無形中訓練了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
其次,案例教學法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法律教育的目的不是教授書本上死的知識,而是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的法律理論知識解決現(xiàn)實中的法律問題。商法學的特點是概念抽象、晦澀、條文多,單純地講解概念、條文,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難以接受。案例教學法可以將抽象的法律理論知識具體化,通過鮮活的案例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商法概念、條文、原理乃至制度設計的法理,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商法的動力和興趣,加深對商法知識的理解,鞏固商法理論的掌握,了解商法理論在社會實踐中如何體現(xiàn)和應用,從而增進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往往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性,教師充分發(fā)揮教授的作用使學生掌握商法的概念、原理和體系,從而正確把握商法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但是正因為這樣,學生往往是被動地聽課,沒有真正參與進去。案例教學具有鮮活的、具體的案例,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時,通過案例的分析對法學理論、法律概念和法律規(guī)范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徹,對社會生活實踐中的運行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更加深入地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6]
(二)案例教學法對商法教義學的呼應
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和商法教義學都重視規(guī)范主義法律思維。法教義學在發(fā)展過程中與解釋學密切相關,對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是法教義學的重要功能。商法教義學盡管在理論上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包含了對實證商事規(guī)范的解釋。商法教義學是以實在法規(guī)范為研究客體,以通過該法律語句闡述法律意蘊為使命的一種法律技術方法。商法教義學本質上是實證的,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秩序既是商法教義學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其研究的潛在界限,越出了現(xiàn)行實在法的界限,商法教義學就喪失了自己的獨特品格?,F(xiàn)行有效的實在法體系構成了其論證、推理的唯一有效的大前提,也就是對法院唯一具有規(guī)范性拘束力的法律淵源。即使對既存法秩序中的規(guī)范或者法院判決采取批判性的立場,其批判的標準并非源自于現(xiàn)行法秩序之外的超越性的道德標準,而是借由對法體系內部之規(guī)范及其脈絡關聯(lián)的總結、抽象而獲得的統(tǒng)合性原則,得以對于爭議條款、規(guī)范解釋乃至法院判決保持一種反思性評價的可能性。[7]而從“個案——規(guī)范”出發(fā)的規(guī)范法學視域下的案例教學法關切實證法的規(guī)范效力、規(guī)范的意義內容以及法院判決中包含的裁判準則,這些都與商法教義學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和商法教義學都具有實踐品性。商法教學過程中應堅持實踐性,法學教育不是單純地灌輸某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而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和使用法律。案例教學法通過學生參與案例的分析與評判,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應有能力和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商法教義學也鮮明地體現(xiàn)了其直面法律實踐的品性。首先,商法教義學以現(xiàn)行有效的商事法律秩序作為其研究的界限與范圍,以實在法作為法律判斷與法律適用唯一有效的前提。其次,商法教義學的工作內容是對實在法進行解釋并使之體系化,法律語言的局限性與法律規(guī)范的有限性決定了法律解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商法教義學在重視事實的基礎上以法律解釋為核心內容,直接指向法律實踐。再次,商法教義學作為構建法秩序的技術性手段發(fā)揮著法的簡明化、安定化等功能,它不僅為法律實踐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法律工作者在進行法律判斷時所可能產生的恣意進行了合理的限制。[8]綜合而言,不論是案例教學法還是商法教義學都具有實踐理性。
三、案例教學法在商法中的運用
商法的實踐性、技術性決定了注重開放性思維與互動性參與的案例教學法成為重要的教學模式,應在遵循系統(tǒng)性和互動性原則的基礎上加以運用。
(一)案例教學法遵循的原則
1. 系統(tǒng)性原則
案例教學法主要運用商事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學習商事法律,商法的體系特點決定了一個案例本身難以涵蓋教材中一章的內容,更難包羅商法的所有的內容。而教學過程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內容的前后銜接要求教學方法應具有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系統(tǒng)性原則要求案例教學法在運用的過程中,注重案例與商法知識的綜合化、系統(tǒng)化的聯(lián)系。在案例的選取上注意各個案例之間的系統(tǒng)關聯(lián),在分析和討論案例時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商法知識的系統(tǒng)性把握,在歸納總結案例時要求教師對所授商法知識的體系化。如果在向學生講解或者組織討論商事案例時,能引導學生從案例中找到疑點深入探討,則學生不僅迅速地掌握了現(xiàn)行實在法的規(guī)范,了解了司法實踐中的制度運作,更能夠加深對法律條文、法律漏洞、法律發(fā)展規(guī)律等問題的理解與認識。[9]同時,如果能從比較法的角度引入與討論的規(guī)范或制度相關的其他國家的案例進行解讀,就會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不僅對相關制度的基本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而且或許還會產生對相關問題繼續(xù)予以關注、研究的興趣,從而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目的。
2. 互動性原則
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填鴨式”或“灌輸式”中教師唱“獨角戲”的教學方法不同,它提倡把學生和教師都看作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是在角色定位上教師側重于“主導”而學生側重于“參與”。互動性原則鼓勵學生以商法教義學的理念大膽質疑、積極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10]案例教學法中,學生之間甚至學生與教師之間互相討論、辯論,當然全部的思維判斷、法律推理都應圍繞案例推進和展開,案例從理論解釋輔助工具轉變?yōu)楹诵墓ぞ?,案例教學應當是一種規(guī)范主義的解釋學訓練?;踊陌咐虒W法打破案例只是"在教學中被應用"、被用來佐證理論判斷的局面。如果案例教學法僅僅是圍繞實際問題而討論商法知識,其結果必然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運用案例時如果根據所教授的知識過度“剪裁”案例,將案件事實都事先作出“適當處理”,其結果反而不利于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故而,案例教學法的互動化的前提是教師精心準備相對完整的案例、學生課前投入精力認真研讀案例,堅持從實踐到理論的思維規(guī)律,既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通過課堂上的討論和辯論強化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及其他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案例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1. 搜集商法案例,建設案例庫
案例的搜集應具有真實性、典型性、適當性和實效性,選取的案例既要滿足教師對所授知識或法律規(guī)范的運用進行充分詮釋,又要難易適度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案件資源而言,中國裁判文書網、北大法寶等商業(yè)數(shù)據庫、《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發(fā)布的案例、《人民法院案例選》等都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問題的關鍵是如果在教學中只是隨機地獲取案例或者選取的案例不具有教學價值,這樣的案例可能只是零散的、個別化的,難以真正實現(xiàn)案例教學法的目的。故而,案例教學法需要教師投入相應的精力系統(tǒng)整理經典、重要案例并形成商法案例庫。當然,對于內容龐雜的商法課程而言,僅僅單個教師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應該通過團隊合作在分工配合的基礎上搜集、梳理、遴選案例并形成系統(tǒng)的商法案例庫。
2. 教師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案例教學
好的案例要實現(xiàn)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案例教學。首先,教師在課前要認真?zhèn)湔n。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案例庫中選擇恰當?shù)陌咐?,特別要選擇能夠體現(xiàn)商法知識之間關聯(lián)性、融貫行與綜合性的案例,在吃透案例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案例教學的實施方案,案例問題的設計上具有啟發(fā)性和邏輯性。其次,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案例應該課前發(fā)給學生并要求學生研讀,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分組進行討論并對關鍵問題展開辯論。教師要善于通過提問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引導學生從具體案例深入把握商法的制度規(guī)范和理論知識。最后,教師點評總結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化。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點評與總結,這實質上是對保證商法教學系統(tǒng)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點評總結時,教師應將案例中涉及的商法概念、原理與案例相結合進行體系化的梳理,對相關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強化,使學生真正掌握教學的內容。[11]
四、結束語
商法在走向商法教義學的過程中,必然要求商法教學方法的跟進或改進,案例教學法無疑是回應商法教義學重要的教學模式。當然,無論案例教學法在實踐性教學中的優(yōu)勢多么明顯,它的適用范圍仍然有限,商法教學不可能只采用單一的案例教學法。故而,商法的教學方法應該是開放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并發(fā)展。
參考文獻:
[1]Larry Garvin,The Strange Death of Academic Commercial Law,68 Ohio St. L. J. 2007:403.
[2]王萍.二元結構的商法學教學[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6(3):128.
[3]陳興良.刑法教義學方法論法學研究[J].法學研究,2005(2):38.
[4]姜瀛,王博.法學教育引入法教義學方法淺談[J].教育探索,2016(1):77.
[5]蔣大興.商法:如何面對實踐[J].法學家,2010(4):160.
[6]章輝,等.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11(10):57.
[7]白斌.論法教義學:源流、特征及其功能[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0(3):12.
[8]陳玉山.論法教義學的實踐品性[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2):70.
[9]李友根.論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5(3):48.
[10]劉遠煦.在法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法應遵循的原則[J].教育探索,2010(12):44.
[11]柴迅.案例教學法在法學研究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