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芳
[摘 要]課堂教學始終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當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仍然以講授知識為主,對學生個體本身的重視不夠,對學生個體缺乏關注。生命化教育既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又要符合人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當下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充分考慮個體的差異性,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生命化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00048002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當下的課堂以講授知識為主,教師將書本知識硬灌給被動的學生,不尊重生命客觀規(guī)律,學生的情感和個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對這樣的教育教學怪象進行改革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課堂教學始終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學校的“生命線”。多年前,教育主管部門就提出了重視素質教育,關注生命化生長、生成。但是,在高考和中考的指揮棒下,又有多少學校能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生命化教育,值得我們去分析思考。
(一)重傳授,輕培養(yǎng)
當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仍然以講授知識為主,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性、概括性、理論性,強調知識目標的重要性,學生的情感和個性被忽視。誠然,教育教學就是讓人學會生活、生存的本領,重在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過分注重知識本身,就容易忽視知識內在的情感意蘊和人文關懷,同時,也容易忽略獲取知識過程中快樂的生長體驗。長此以往,學生的個體特性得不到重視,學生認為自己只是教育的工具,自然會對學習厭惡起來,這樣還談什么諸如合作探究交流、情感體驗、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呢?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聽、讀、記、背、默”模式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二)填鴨式教學盛行
教育教學應該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以促進人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然而,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忽略了這點,仍然采取灌輸?shù)姆绞剑瑢⑹孪葴蕚浜玫闹R硬塞給學生,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強迫學生被動接受枯燥無味的知識。長此以往,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就被扼殺在搖籃里,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會,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去,更別談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了。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堂與生命化教育的有效融合
長期以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雖已經過幾次改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與現(xiàn)實生活相脫離。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個體,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與生命化教育相結合旨在使學生感悟到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從而主動探尋自身的價值。
(一)教學內容融入人文性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是為人服務的,教育要體現(xiàn)人文關懷,教育的過程是師生欣賞的過程,尤其思想品德課堂是讓學生學會欣賞社會、感恩社會、感恩他人、尊重生命。學習就是師生之間愉快地交流、探討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在不斷理解升華中達到認同提高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充分體現(xiàn)人文關懷,讓學生感受到人文氣息,進而內化為行動的指南。教師應該是學習“催化劑”,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包辦者。例如,初一思想品德教材第一節(jié)的內容就是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為接下來三年的學習生活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師在講授這節(jié)課時只是講解課本上的知識點,而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在第一節(jié)課時并沒有急著講解書本上的知識點,而是從學習和生活兩方面去了解學生的困惑。因為是新生,彼此之間可能不熟悉、不信任,學生不愿意向我吐露心聲,我循循善誘,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多運用贊美,多引導,慢慢與他們建立信任,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校園生活,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體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二)教學內容融入生活性
教育不管怎么改革,都逃離不了自然的本質規(guī)律,都應遵循生命生長規(guī)律。如果教師希望學生一講就“懂”,一教就“會”,是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命生長特性的。只有經過教師不厭其煩地“導”,學生才能慢慢地積累知識、不斷地豐富社會閱歷,才能領悟人生、實現(xiàn)價值。生命化教育不但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還要符合人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當下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充分考慮個體的差異性,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要讓教育回歸生活,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獲得成長,將具體的生活內容融入教學,而不是在教室里“空對空”大談道理。當然,將生活化內容融入思想品德課還得注意符合當前的政治觀。
思想品德課的一大特點就是培養(yǎng)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比如要讓學生平時通過新聞聯(lián)播、看書讀報、收聽廣播等方式多了解國內外大事、要事,不要等到臨考時再死記硬背條條框框。當然我們思想品德教師還應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避免一些非主流、負面的思想對青少年稚嫩心靈的侵蝕。思想品德教師除了利用課堂,還要利用團隊活動、興趣小組等途徑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政治意識,培養(yǎng)政治思維。
(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
學習成績不是一個學生的全部,即使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如果他不重視生命存在的價值,那么他的學習就不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他也就難以從成功中獲得真正的快樂。當下教育部組織專家學者不斷對教材進行改版完善,盡量做到教材內容源于生活,與生活高度融合,可是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第一感受為什么還是背誦呢?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我們教師照本宣科,教學脫離生活實際,課堂語言與素材不接地氣。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熱愛美、追求美。
三、完善優(yōu)化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策略
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按部就班,按照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進行授課,追求的是高分通過考試,出現(xiàn)了好多“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不能真正授人以漁。雖然教師也逐漸意識到教育要跟上時代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但困于無力可施、無章可循,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這就勢必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一)教師也要學會傾聽
傾聽不再是班主任的“專利”,科任教師尤其是思想品德課教師也要學會傾聽。傾聽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
教師可以以朋友、同學的身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真誠地傾聽學生內心的想法,并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使學生敞開心扉,開誠布公,毫無保留地向教師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教師在傾聽的同時也要給予積極的回應,這樣的溝通交流才是真正有效的,師生雙方才能達成知識和情感的共鳴。
思想品德課程有其自身獨有的功能,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通過思想品德課思想性的特點幫助學生感受生命、生活,感恩社會、他人。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
教學個性是指教師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個人魅力,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著學生,而不能千篇一律地向學生一成不變地傳授相關的理論知識。思想品德教師一般都教多個平行班級,教學內容一次又一次地重復,毫無新意。但是教學對象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教師應該在課前結合所教班級的整體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長處與不足,靈活設計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教授的知識內容雖然一樣,但教學對象不一樣,教學過程也就不一樣。教師在教學中應揚長避短,吸取他人在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
在生命化教育中,教師已不僅僅是一個職業(yè)了,更重要的是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引導他人向著光明前進的“明燈”。
四、提高踐行生命化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生命規(guī)律,不能將知識強硬灌輸給學生,而要在尊重學生生命、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前提下,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獲得學習的方法和技能。我們要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做學生生活和學習上“朋友”,通過“朋友式”的師生關系,溫暖、呵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不管哪所學校、哪個教師、哪個學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沒有誰駕馭誰,誰聽從誰。同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是平等的,是相互的,師生之間通過共同學習、探討,實現(xiàn)共同提高。這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接受與生成,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
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我們更應該尊重學生,尊重生命,利用自己的知識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辨別黑白是非的能力,感受生命化教育的真諦。只有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中體驗到平等,學生才可能積極樂觀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才能體會到自身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
生命化教育的對象不僅是學生,還包括教師。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學生一方面把教師當作知識的傳授者,另一方面把教師當成做人做事的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格品質的形成。
作為傳播知識和傳播育人道德的主陣地的思想品德課堂,應更多地給予學生人文關懷,以促進他們健全人格品質的形成。
(三)溝通交流中追尋生命的價值
思想品德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應該善于與學生溝通交流,善于捕捉藏在學生內心深處影響學生成長的不利因素,及時適當?shù)貙W生開展心理輔導與疏導,使其朝著積極向上的方面發(fā)展。思想品德教師只有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與學生建立起信任的友誼橋梁,學生才愿意將心聲吐露出來,教師也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并加以正確的引導。
學生只有對教師產生信任,才會主動地去學習其所教授的課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師生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提升學生生命的價值。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