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姿 張秀美 景民昌 管 緒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圖書館 北京 102249)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建設是我國加速科技創(chuàng)新的需要,是我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的目標之一[1],大學圖書館作為大學的文獻資源平臺與文獻服務機構是研究型大學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首次提出“研究型圖書館”一詞[2]。我國學者王麗萍指出中國研究型圖書館主要是指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和國家級專業(yè)圖書館[3],張麗霞指出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兼具大學圖書館與研究型圖書館雙重身份特性[4],張曉林提出了嵌入型協作化的研究型圖書館模式[5],高學清認為研究型圖書館應該是具有學科特色與優(yōu)勢,可同時提供文獻流通、保管及咨詢服務的圖書館[6],朱衛(wèi)東提出研究型圖書館應具備有研究能力的、具有營造研究級文獻信息能力的館員[7]??梢姡芯啃痛髮W圖書館是研究型圖書館在大學傳統服務型圖書館基礎上的升級版本,其服務能力與水平更具科研特色,如何建設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話題。
研究型大學的標志在于“科研”,那么與研究型大學相匹配的大學圖書館的定位也要緊緊圍繞“科研”這一中心。與一般的大學圖書館不同,研究型大學圖書館面向的讀者群結構中,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占有很高的比例,科研團隊的數量也更多,相應的科研水平也更高,即使面對相同學歷層次的讀者,因研究型大學的平臺與普通高校平臺的差異,其讀者的科研服務需求也會更高。研究型大學讀者更多樣化、更深層次的文獻需求也對圖書館館員的服務水平與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型大學圖書館作為大學的文獻信息服務機構,除了基礎信息服務,更要注重深層次信息服務,將情報分析技術融入到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中,助力學??蒲信c人才培養(yǎng),成為學??茖W研究的助手,而不僅僅是文獻傳遞與流通的中介;同時,研究型大學圖書館作為科研機構,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科建設,提升科研能力,滿足學校科研工作科學發(fā)展的需要。
在新信息環(huán)境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應該具備主動化、數字化、碎片化、時效化、深層次化的信息服務特點,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與讀者的需求,在兼顧傳統文獻服務的基礎上,建立深層次情報信息服務模式,并且其深層次情報信息服務所占整體服務比例,至少應與研究型大學科研人員占全體讀者的比例相當[4,8-9]。因此,研究型大學圖書館與一般圖書館不同之處在于其“對外”的科研服務能力及“對內”的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必須要做到“內外”兼修,才能與研究型大學相匹配。本文認為,所謂“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是既具備情報研究能力,又可提供高水平深層次情報服務的研究機構與圖書館的綜合體。
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建設方面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分為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資源建設與服務建設,基礎服務建設與深層次服務建設等。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建設與發(fā)展具有方向性與層次性的特點,需要遵循一定的順序與規(guī)律,主次分明地以基礎服務為依托發(fā)揮“科研”特性。研究型大學圖書館要將資源建設工作擺在首位,以此為基礎,同時開展服務、平臺、成果方面的建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源,所有的建設都是空談。但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僅注重資源建設還無法滿足“科研”需求,因此建設過程中要同時向資源、服務、平臺、成果四個方面進行輻射??梢哉f,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發(fā)展建設方向不是“單向鏈條式”建設,而是“發(fā)散循環(huán)式”建設,其建設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建設框架
圖書館是高校文獻資源的中心,這也是圖書館的特色與優(yōu)勢,要保證資源對本校讀者需求的覆蓋率,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更是要注重資源的學科覆蓋率,在有限條件與資金范圍內,資源建設要分層次、分重點進行,要做到重點學科“全”、發(fā)展中學科“精”、一般學科“線”、其他學科“點”的倒金字塔模式,如圖2所示,形成資源建設的梯隊化,保障資源建設的質量,才能滿足學科發(fā)展建設、學生培養(yǎng)、學校文化建設及其他方面的需求。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是圖書情報服務的源泉與根本,只有建設好文獻資源才能在此基礎上做好進一步的服務工作,如果圖書館資源建設不到位,其他服務都將受此影響而大打折扣[10-11]。
大學圖書館資源按類型可以分為兩大類:數字資源和非數字資源。館藏資源建設原則為:非數字資源“數字化”、數字資源統一“平臺化”,對于未收集到的館藏外資源按照資源梯隊建設的層次化與重點化分類,對重點館藏外資源做到“導向化”,并按重要性程度對這部分資源進行分類,建立相應的收藏計劃,以提高資源建設質量,保證讀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取到所需文獻。非數字資源多數為老舊文獻,一旦損壞和丟失很難再獲取到,數字化可以提高其利用率,降低收集成本,節(jié)約物理空間,利于資源管理。鼓勵讀者借閱數字文獻,同時通過建立密集庫方式將非數字資源進行收藏保護,降低非數字資源的復本量,提高資源收集效率而不是資源收集數量。有了龐大的文獻資源作為后盾支持,才能支撐起科研工作與情報服務。
圖2 研究型大學圖書館資源建設模式
擁有完備的文獻資源只是建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基本要求,不能提供深層次情報服務的圖書館只能稱為“文獻倉儲”,并不具備研究型特征。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必須具備情報服務能力,特別是高水平情報分析與加工能力,情報分析能力應該是與計算機、外語能力相提并論的一種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現代科技設備完全可以將文獻基礎流通服務實現自動化,基礎服務的讀者自助化不僅可以方便讀者,更是極大地解放了學科館員的體力勞動,使學科館員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高層次的腦力勞動中去[12-15]。從文獻的整理到二次加工,甚至更深層次的加工,圖書館員要充分發(fā)揮自身情報素質與學科專長,服務于科研工作。
研究型大學與一般大學相比,發(fā)展重心更偏向于科研。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可將情報分析技術與學科專業(yè)研究工作相結合,從情報視角對學科研究現狀進行揭示,在“項目選題——項目申報——項目進行——項目結題”的整個科研流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用嵌入協同方式為科研提供情報服務,將情報服務貫穿始終,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嵌入協同式情報服務框架如圖3所示。在項目選題階段,情報人員可以通過資料調研、情報分析手段為科研工作者確認研究方向提供數據支持;待科研工作者進一步分析確定具體研究內容后,進行項目申報階段工作時,情報人員通過定題檢索、情報分析協助收集資料,對項目進行立項查新,避免科研工作的重復研究,準確定位項目研究目標;項目進行的過程是一個較長階段,由于情報具有時效性,選題與申報時的情報資源呈動態(tài)發(fā)展模式,因此,在這個階段,隨著對項目內容的不斷深入研究,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可以通過文獻咨詢、競爭情報、情報預測方式進行嵌入式情報服務;項目結題階段,情報人員可以通過結題查新、評估、評價方式為科研人員提供成果鑒定服務,對于科研成果,協助科研人員完成專利分析,并提供相應的學術出版與傳播服務,以保護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并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在整個科研流程中,情報人員在提供情報服務的同時,還要對各環(huán)節(jié)進行數據數字化處理,加強對數據的收藏與管理,并且要充分發(fā)揮情報分析優(yōu)勢進行數據加工,對項目研究方向的未來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預測,為科研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情報依據。整個過程是一個連續(xù)、循環(huán)的過程。
除了可以服務于學校的科研工作,深層次情報服務同時還應包括通過情報分析與評價對學校發(fā)展建設的規(guī)劃與分析提供決策依據,對人才引進、梯隊建設進行評估,對學科發(fā)展歷程的情報分析與展示。通過授課、講座及立項等方式培養(yǎng)并激發(fā)科研人員的情報敏感度,提高情報分析能力,做到基礎情報服務讀者自助化、深層次情報學科館員高水平化,充分發(fā)揮圖書館員的學科優(yōu)勢,利用現有技術與平臺,促進文獻資料分析智能化,縮短讀者與情報間的距離,高效服務讀者的情報需求。
圖3 嵌入協同式情報服務框架
圖書館員要充當高校其他學科發(fā)展的情報尖兵,從情報學角度分析整理學科前沿熱點,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做好學科發(fā)展的導向與預測工作,為科研管理和學科規(guī)劃提供決策依據。將學科劃分重點學科、發(fā)展中學科、其他學科,將科研項目按規(guī)模與級別劃分,由重點到一般、有層次地拓展服務。而這些服務要求圖書館員兼具情報學科與專業(yè)學科雙重學科背景,并且具有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方可勝任。
完備的資源加上先進的情報技術是建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兩大基礎,如果沒有先進的平臺與硬件支持,很多服務理念將無法實現。圖4 構建了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服務平臺框架。如圖4所示,新信息環(huán)境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平臺可以分為線上與線下兩種服務模式,其中線上還可以根據終端設備分為計算機與手持移動終端兩種子模式。目前線下服務主要是指讀者到館實體服務,目前圖書館在提供基礎服務方面發(fā)展非常成熟,因而提高館舍舒適度、服務友好度及讀者自助化是線下服務的關注重點。而線上服務是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對資源進行充分的數據挖掘后,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相結合,將多模式數據庫進行資源整合,進行科學分類管理,并通過讀者個性化定制及讀者需求預測,將服務主動推送至讀者。線上服務更多要注重在一站化、便利化、碎片化、即時化、主動推送化、互動化、個性化、延續(xù)化八個方面發(fā)展。線下服務的窗口是館舍,線上服務的第一窗口是圖書館主頁和移動WEB。
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相比,更注重服務的時效,數字信息的便利使得線上服務更受具有科研情報需求讀者的青睞。而計算機終端作為為線上服務的子模式之一,重點強調界面的友好性與響應的及時性,巨大的信息量與多樣的檢索平臺增加了讀者獲取情報信息的難度與工作量,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應該具備高效、統一、個性化可調的檢索工具,形成具有本館服務特色的數字資源虛擬館。同時,充分利用現有通訊系統與軟件,使線上服務即時化,對讀者的線上需求做出及時的響應。手持移動終端作為線上服務的另一子模式,特別是智能手機,其線上服務發(fā)展要在一站化、便利化、即時化的基礎上,發(fā)揮碎片化與主動推送化特長,通過建立移動論壇、在線響應方式增加與讀者的互動化、主動推送化服務,并根據讀者的信息需求發(fā)展個性化服務。尤其是建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大數據信息環(huán)境,為校內科研工作交流提供數據安全的網絡平臺,將論壇與數據庫相結合,更利于科研工作者對資料內容的交流。其中視頻資料,在交流展現過程中將更流暢與便捷,也有利于館藏資源的宣傳與推薦。通過加強學校內部的學術交流,形成科研大團隊關系網,將對學校的科研工作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圖4 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服務平臺框架
研究型大學圖書館也應是學??蒲谐晒氖詹刂行摹⑿麄髦行募稗D化促進中心。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成果收集與轉化良性循環(huán)機制如圖5所示。圖書館通過建立特色數據庫,對校內各項科研數據進行收割,除了科研工作者公開發(fā)表的文獻、科技成果報告、專利等一級文獻資料外,對于相關的非文字資料(圖片、音像資料等),及項目相關的科技查新、專利分析與預警情報類研究成果資料等二級文獻也要進行收集與分類。同時,對學校建設發(fā)展政策、人才引進等相關評價、調研的情報分析資料也要注重收集。對學校科研數據進行監(jiān)管,提供數據的長期保存、管理及獲取服務,避免數據丟失,提高同課題組成員對資源的使用率,使科研團隊的整個研究過程得以延續(xù)[16-21]。通過對這些特殊資料的整理分析,形成具有學??蒲刑厣臄祿换ブ行?,和學校發(fā)展建設的資料支持中心。
通過圖書館建立學科展示平臺宣傳科研成果,提升社會對高校的科研關注度。對這些資料進行深層次情報挖掘,為科研工作提供諸如文獻發(fā)表、專利申請等系列服務,協助科研工作者提煉科研成果并將其轉化為生產力。這樣做,一方面保障了資料安全性與完整性,為科研工作的連續(xù)開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有利于情報研究人員對學??蒲星闆r進行情報分析,促進提高情報服務質量與水平。
由于充分展示了科研工作的連續(xù)性,更有利于促進科研工作的加速發(fā)展,并為學校的發(fā)展決策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基于所收集資料的內容與表現形式的特殊化,必須保障資料來源的多渠道性,采用讀者共建共享、多層級開放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并加強對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建立具有學科特色的數據庫,注重對資源的推送質量以贏得科研工作者的合作期望,在收集、整理、推送中形成良性科研循環(huán),不斷提高館藏資源數據質量,發(fā)揚學校的學科優(yōu)勢特色。
除了促進其他學科研究成果的轉化,圖書情報工作者也應注重自身科研素質的發(fā)展,首先要有非常敏感的情報意識,對前沿及熱點研究有極強的關注,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高科技平臺與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的情報理論研究水平,積極探索科研服務的新道路,并將之應用到實踐服務中以更好地為其他學科提供情報服務。
圖5 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成果收集與轉化良性循環(huán)機制
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是可對其他學科提供深層次科研情報服務的圖書館,它是一個系統的、有機的情報研究和服務機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不僅對學??蒲杏写龠M作用,館員也應具備較高的科研素質與能力,可以就本職工作與學科進行深入研究,并將其應用到本館的整體發(fā)展建設中。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所擁有的完備的資源儲備可以為自身及其他學科科研工作提供強大的資源支持,高素質館員所具備的高水平的情報技術服務能力是為科研服務的條件保障,在資源與技術的合力支持下,配合上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與平臺,實現圖書館泛在化服務,有效發(fā)揮科研工作的能動力,提高科研效率,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與宣傳,不斷提高學科館員素質,與科研工作者同時走向學科領域的發(fā)展前沿,更好地為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服務,同時也更好地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