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互動中,那些沒有激發(fā)學生深度數(shù)學思考教師就急忙幫扶、以部分學生的互動成果代替全班學生的互動水平、夸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等“偽互動”現(xiàn)象,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降低了課堂效率,造成了隱性的教學質量下降。因此在教學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切實的真問題和形式上的簡化,讓課堂更真實。
關鍵詞:深度思考;偽互動;思維發(fā)展;真問題
一、典型案例分析
1.問題瑣碎,缺少趣味,互動淪為形式
“認識線段”課中:學生在紙上折出一條折痕。
師:能看成線段嗎?為什么?
生:能,因為折痕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師:能折出一樣長的線段嗎?短一點的?長一點的?折出一條最長的?這兩位同學誰折得更長一些?最長的是怎樣折的?
生:斜著折的(對角折法)。
師:讓我們也用這種折法折出一條最長的線段。
老師問得過多,由于學生得到的不同折痕大小不一,正好讓孩子去比較,發(fā)現(xiàn)比線段長短時要一端對齊,要折得比同桌的長要再做怎樣的調整,激發(fā)孩子主動思考,而案例中孩子只是機械地去思考老師的問題。細碎的問把原本有趣、有難度的操作割裂成了單調的執(zhí)行,互動流于形式。
2.引導不精,評價不準,學生思考不深入
如“認識11~20”課中:要能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棒。
a. | | | | | | | | | | | |
b. || || || || || ||
c. |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 | | | | | | | |
師:喜歡哪種擺法?
生:兩根兩根擺,2、4、6…這樣數(shù)一數(shù)就知道是12了。
生:兩邊都擺6根,因為6加6等于12。
生:擺了三堆,5加5再加2就是12。
師:很好,但這樣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還有2根,更容易一眼看出是12根。
由于沒出現(xiàn)重點擺法,老師不得不自己做,看似合理卻沒有真的讓學生思考,認同這一方法的優(yōu)越性。教師若捕捉到不同,精準評價,學生就會去比較不同擺法的異同,以達到相互溝通和理解,并在比較中尋找合理、簡便的擺法來培養(yǎng)優(yōu)化意識。
二、“偽互動”的應對策略
(一)真問題帶來真互動
互動離不開問題情境,實踐中更應關注:
1.問題的層次性、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
層次性是指問題里有難、中、易,適合各層面學生的需要,淺層的記憶性問題可供單純的機械模仿;深次的理解性問題可供掌握和鞏固新知識;最高層的問題可引導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正如黃愛華特級教師提倡的大問題教學[1]。
挑戰(zhàn)性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面對枯燥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時,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話,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數(shù)學是一件有趣的事,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開放性是指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定義,不受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局限,不受現(xiàn)有答案的局限,從不同的角度、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去思考的問題。放寬了思維的限制,有助于學生擴大思考,鼓勵學生突破傳統(tǒng)、權威,發(fā)表新見解,進行思維的移植和組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2.問題的生活味
數(shù)學問題源于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設計的數(shù)學問題和活動要與學生能體驗到的生活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這樣思考有依靠,才會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是有用的。
(二)互動由形入神,達到內外兼修
互動要互動出知識、情感、智慧、信心等積極的學習正能量。
1.以學生的需要為本,摒棄華麗的雕飾
尊重學生的意愿,從需要出發(fā)進行明確的引導,如,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需要互動,這時解決問題才有意義,那種被設計的裝飾性互動要摒棄。
2.構建高效的學習小組
小組合作探究是互動的主陣地,一些值得借鑒的方法如下:(1)規(guī)定好發(fā)言順序,一人發(fā)言,其他組員傾聽,不能打斷,發(fā)言完畢,才可以提出疑問和補充;(2)每組安排一個組長,協(xié)調組內的討論,在動手操作時進行人員分工;(3)組內選好發(fā)言人,梳理語言,做好發(fā)言準備。此時亦是鍛煉孩子反思和表達能力的好時機,做到清楚地表達,有效地互動。
3.研學情,握良機,搭建高效的互動情境
課前思:(1)學生是否具備新知學習所必需的認知基礎?(2)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數(shù)、內容、程度怎樣?(3)哪些內容自己能自學?哪些內容需要相互交流討論?哪些內容需要教師點撥和引導?課中抓:交流的時機:如在產(chǎn)生疑難問題時析疑解惑,在知識構建時,明確事物的本質特征、相近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在總結概括時,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
參考文獻:
[1]黃愛華.“大問題”教學的形與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2]鄭毓信.以“深度教學”落實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J].小學數(shù)學教師,2017(9):4-10.
作者簡介:翟安(1982—),男,漢族,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陽光分校、小學一級、碩士、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研究。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