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莉
摘 要:冥想源自心理學,被廣泛運用于瑜伽訓練。“二度體驗”是習作教學方法,強調(diào)個體對已有經(jīng)歷或體驗的再體驗,是兒童生活和習作目的之間關系互動及其結構的自組織過程。從當下兒童豐富生活與貧乏表達的矛盾沖突入手,剖析原因,并描述將冥想訓練與習作教學融合與創(chuàng)新的實踐過程,呈現(xiàn)并分析學生口頭及書面表達的作品。從腦科學、寫作學、作文教學等方面探析冥想引入習作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冥想;習作;二度體驗
“冥想”源自于心理學,當今被廣泛運用于瑜伽訓練。其核心本質(zhì)在于通過一系列訓練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于個體內(nèi)心的某種體驗。它能促進個體降低干擾,使注意力更集中于認知任務。二度體驗是習作教學方法,是個體對已有經(jīng)歷或體驗進行回憶、篩選、加工,從而獲得新的意義和感悟的過程,是兒童生活閱歷、生活場景和習作目的之間關系的互動及其結構的自組織過程。心理學中“冥想”訓練的引入,有助于學生的“二度體驗”,讓習作教學窮本溯源,產(chǎn)生了令人震驚的效果。
一、生活與習作的矛盾沖突
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很多學生并不缺乏多彩的經(jīng)歷,習作時卻依然如鯁在喉,甚至無米下鍋;完成的習作也泛泛而談,缺乏個性。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與空泛的習作之間的矛盾沖突越發(fā)凸顯。筆者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主要原因有四:(1)對照習作要求想不出合適的寫作材料;(2)有寫作材料,但只有粗疏印象,缺乏細節(jié);(3)無從落筆,雜亂無章;(4)缺乏個性化體驗與表達。而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又過于急功近利,看中結果,忽視過程指導。要解決這些問題,首要在于如何引領學生再度設身處地,以身體之,以心感之,進行充分而有效的“二度體驗”?!摆は搿闭亲寣W生有意識、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讓心靈和頭腦重回境地,同時在習作要求指引下進行回憶、加工、重塑、細化等過程,獲得新體驗、新感悟的“二度體驗”策略。
二、冥想與習作的適恰融合
在參加心理成長工作坊的過程中,老師多次運用語言引導學員通過身心放松、調(diào)整呼吸、重復詞語、想象畫面等方式進行冥想訓練,在冥想過程中,參與者很快排除外界干擾,情緒松弛,并根據(jù)老師的引導自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身體部位或某些畫面。在多次經(jīng)歷中,筆者體驗到冥想過程讓身體器官更加敏銳,對畫面的想象、聲音的辨析以及自身的感受能力奇跡般地增強。筆者想,如果在習作過程中借助冥想技術,提升學生“二度體驗”的能力,不失為一種突破和創(chuàng)新。
1.冥想讓畫面清晰靈動
內(nèi)容:二年級學生人物外貌寫話訓練。
方法:第一步:明確要求,本次習作訓練是描述一個熟悉的人的外貌。
第二步:調(diào)整呼吸,選擇一個舒服的坐姿,輕輕閉上眼睛,長長地呼吸,讓自己很放松。
第三步:引導選材,教師語言引導:“像播放相冊里的照片一樣,在眼前浮現(xiàn)出生活中熟悉的人,媽媽、爸爸、爺爺、外婆、某一個親戚、某一個同學或朋友、校園門口的保安叔叔或者還有其他人……在這些人中選擇一個你最熟悉的,或者樣子最特別的,讓他站到你的眼前來……”
第四步:放松交流,睜開眼睛,說一說“剛才誰最后站在了你的眼前”。
第五步:想象細節(jié),再次閉上眼睛,調(diào)整呼吸到放松狀態(tài)。根據(jù)老師的語言引導,開始冥想“在你的眼前浮現(xiàn)你最熟悉的那個人,他用什么樣的表情看著你?給你什么感覺?下面,我們先來看看他的身材,你看到了嗎?他的身材怎樣?再來看看他的五官,頭發(fā)什么顏色?長不長?什么樣子?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你看到的是什么樣子的?最后再看看他喜歡穿什么樣的衣服,這衣服有什么特別之處嗎?仔細地看,不急不忙地看,等你都看清楚了,就把眼睛睜開”。
第六步:交流分享,說一說你剛才看到的這個人的樣子。
發(fā)言實錄:
強強是我的好朋友,他正對著我生氣呢!瞧,他叉著個腰,瘦得跟細竹竿兒似的,衣服顯得太大了。他的臉很瘦,本來眼睛不大,嘴巴也很小,跟花生粒兒差不多,可是你看他一生氣,眉毛朝下,擠出一堆皺紋,“花生米”嘴巴一下變成了“大洞穴”,完全不像他本來的樣子。
——蔣雨航
我的爸爸個子中等,皮膚很白,好像再白一點就能跟畫畫的卡紙作比較了。他帶著一副黑框眼鏡,看上去很有學問。大腦門上閃著銀光,如果家里停電了,他的腦袋肯定可以當個大燈泡!
——凌晨
站在我眼前的媽媽正在聽我講學校發(fā)生的事情呢!她頂著“雞窩頭”,風一吹更加散亂,可是腦袋一動不動。她聽我講話時眼睛瞪得大大的,特別亮,嘴巴微微張開,還往上揚,在臉上推出兩座“小肉山”,我媽本來就胖,這樣一來,就更顯得胖乎乎的了。她總喜歡穿肥肥的衣服,就像個花布袋子套在身上,讓人想不通!
——陳奕
跟平行班級常規(guī)教學比較,運用冥想策略,引領學生集中注意力,在老師的指引下細致觀察浮現(xiàn)在眼前的人物形象,親近他,感受他,這樣學生對人物外貌的觀察就會更加真實有趣、細膩靈動,表達更加富有個性。
2.冥想讓體驗更富個性
在五年級學生寫事訓練中,采用冥想策略進行“二度體驗”。在明確要求、調(diào)整呼吸后,重點通過冥想進行回憶、篩選、加工。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閉上眼睛,在你的眼前放電影,看誰的電影有聲有色。請跟著老師的引導想象,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周圍環(huán)境怎樣?慢慢地回憶,可以像電影導演一樣,對發(fā)生的故事進行加工。我們繼續(x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接著發(fā)生了什么?主人公是怎么做的?仔細地看,看他的表情,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看看他的眼神,眼睛里流露的意思,看他的手,他的身體動作。他做了些什么?他說話了嗎?說了什么?你覺得他會想些什么?……后來,事情的結果是怎樣的?現(xiàn)在想起這件事,你的感受是什么?……”
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可以發(fā)現(xiàn),在冥想過程中,他們專注投入,身臨其境。再來看看學生冥想練習后的表達:
今天,我走上了地鐵,人不多,還有幾個座位,我隨便坐在一個靠門的位置。
不一會兒,上來一對母子,可是車上只剩下一個座位了,母親就抱起孩子,讓兒子坐在她的腿上。這個小男孩十分活潑,一路上一直在咯咯地笑,不時跟媽媽講些什么。他剃個刺猬頭,穿著白色的運動衫和棕色的長褲,衣服上有許多裝飾文字和口袋,看起來很神氣,兩只眼睛睜得大大的,忽閃忽閃,特別天真。
上海路到了,上來一位老人,白發(fā)蒼蒼,戴著老花鏡,拄著拐杖,走路不穩(wěn),動作太慢,等他上來時,車門已經(jīng)關上了。車廂擁擠起來——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進不來,而坐在座位上的人卻顯得悠然自得。我想讓座給老人,可離家還有好幾站路,再看看老爺爺離我還有一段距離,就索性裝作沒看見。就在這時,小男孩“噌”地跳了起來,在他身邊的人都被嚇了一跳。他毫不猶豫地嚴肅而天真地對老爺爺說:“老爺爺,媽媽的腿讓給您坐!”車廂里仿佛一瞬間安靜下來,有的人被小男孩稚嫩的聲音觸動了心弦,有的人則覺得小孩太天真,睜大了眼睛看著這媽媽該怎么辦。年輕的媽媽連忙起身,微笑著不好意思地說:“爺爺來坐吧!”我感到慚愧,忙站起來說:“來我這兒坐,我要下車了!”擁擠的車廂瞬間露出了一條不大的從爺爺通往我身邊的路,老爺爺沒有推辭,樂呵呵地一邊說“謝謝”一邊走過人群到我身邊坐了下來。
車廂里又恢復了擁擠,小男孩仍然睜著大眼睛看著這個新鮮的世界,老爺爺坐在我的身邊,怡然自得。
——朱靜寒
地鐵車廂里小男孩天真純粹,“媽媽的腿讓給您坐”這樣的純真語言如此動人。學生的表達讓人驚喜,當他們沒有如此專注地通過冥想對過往經(jīng)歷進行回憶與加工,當他們沒有那么細致地看到每一個動人細節(jié),再次體驗曾經(jīng)那些令他們感動的瞬間,是很難生成如此細膩而個性化的表達的。正是在老師緩慢而明確的引導下,在學生充分而放松的冥想過程中,才產(chǎn)生了如此令人欣喜的表達。
三、驚喜背后的科學溯源
1.冥想促進思維效率的顯著提升
寫作是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思維貫穿整個寫作過程。思維的敏捷、廣闊、靈活、縝密、獨創(chuàng)等品質(zhì)決定著寫作水平的高低。現(xiàn)已證明當大腦處于阿爾法腦波狀態(tài)時,是一個人學習思維效率最適宜的波態(tài)。阿爾法腦波在大腦中有時出現(xiàn),有時消失,并不總是存在。當一個人處于激動、焦慮或恐懼狀態(tài)時,大腦中沒有阿爾法腦波。小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常常處于焦慮煩躁的狀態(tài),極大影響著思維水平。而研究表明,冥想降低了個體情緒體驗中的焦慮狀態(tài),增加了正性情緒。冥想過程中個體的大腦阿爾法腦波相對功率顯著增高,思維效率明顯提升。由此可以解釋,學生在習作中引入冥想訓練,放松了情緒,提升了專注度,提高了思維效率,習作能力得以飛躍式發(fā)展。
2.冥想讓作文指導潤物無聲
葉圣陶先生在《以畫為喻》一文中談到:“畫圖,有時候為了實用,有時候并不為實用。借圖畫的情形來比喻文字,要記載物象,就畫前一類圖,要表現(xiàn)感興,就畫后一類圖?!睙o論是做哪一類文字,都須是真切地見到,還需圍繞中心,下一番取舍的功夫。冥想,就是給學生寧靜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的學生回到不同的情境,真切地見到。同時,冥想又不是漫無目的地暢想,教師用輕柔、平緩的引導語言,引領學生在豐富的經(jīng)歷中關注重點,關注細節(jié),讓原本模糊的畫面逐漸清晰,讓原本粗疏的經(jīng)歷逐漸細致,訓練學生在廣角與特寫鏡頭中自由切換。摒棄了問答式習作教學的松散和碎片化,改進了自由作文的隨意性。冥想訓練中,教師的引導語言逐漸減少,引導逐步弱化,學生的自我覺察逐漸放大,最終實現(xiàn)根據(jù)不同的需要,靈活運用冥想方法幫助寫作。
3.冥想有助于由內(nèi)而外的個性化表達
在《關于兒童自由傾吐和個性化表達的對話》一文中,楊再隋先生表示“作文作為一種‘傾吐應是發(fā)自內(nèi)心、無牽無掛的。然而當前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卻是束縛太多,捆綁太緊。一是學生怕寫作文,被動習作,二是作文教學重形式輕內(nèi)容,三是對小學生作文‘思想性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要求,以致作文本上眾口一詞,千篇一律,無思想火花,無情感波濤,無個性色彩”。冥想讓作文擺脫了框架的束縛,摒棄了形式的套用,完全喚醒和呵護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鼓勵童眼看世界,實現(xiàn)了我手寫我心,這種自內(nèi)而外的個性化表達是最難能可貴、最富有魅力的。
冥想,將學生引入奇妙的“二度體驗”,充分親近與感受,自主完成對生活經(jīng)歷的再現(xiàn)、篩選與加工等過程,獲得新的認知與感悟,讓學生獲得關注內(nèi)心的能力,擁有觀察世界的眼光,學會個性化表達的本領。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怎樣寫作[M].中華書局,2007:76-78.
[2]任俊,黃璐,張振新.基于心理學視域的冥想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0(5):857-864.
[3]楊再隋,劉俊祥.關于兒童自由傾吐和個性化表達的對話[J].語文教學通訊,2016(7-8):11-15.
[4]唐虹.體驗的闡釋與二度闡釋:“文藝心理學”課程之綱[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0(3):66-67.
注:本文為江蘇省“十三五”青年專項課題《二度體驗:促進兒童個性化表達的習作教學研究》課題研究系列論文之一。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