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揚平 張慶平
摘 要 當前,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呈現(xiàn)高發(fā)趨勢,基層檢察院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嚴格落實未成年人特別程序,探索建立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的機制,但在實踐中也遇到困境,本文結合基層檢察院辦理的典型案件,對部分問題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一是簡化附條件不起訴案件的辦案程序;二是社會調查制度中增加未成年人隱私保護要求;三是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四是全社會共同行動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關鍵詞 未成年人 權益保障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67
隨著城鎮(zhèn)化、信息化的發(fā)展,流動、閑散、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犯罪低齡化、作案手段成人化、暴力化傾向明顯,惡性極端案件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隨著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凸顯,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特別程序,強化了未成年人權益保障。本文結合靈寶市人民檢察院辦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情況,對檢察工作中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的做法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據(jù)統(tǒng)計,近四年來,靈寶市人民檢察院共審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47件80人,提起公訴 72件105人。其中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37件56人,不捕10件24人,不捕率為30%,同期成年人不捕率為18.23%,未成年人不捕率遠遠高于成年人不捕率。審查起訴案件中提起公訴案件63件91人,不起訴案件2件2人,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案件3 件6 人。不起訴率為2.1%,同期成年人不起訴率為1.16%,未成年人不起訴率略高于成年人不起訴率。
(一)從候某二人盜竊案看慎用逮捕措施在司法實踐中的困境
1.基本案情。2015年12月3日,犯罪嫌疑人項某(17周歲),四川省達州市人,伙同他人進入被害人毛某家中盜竊3950元現(xiàn)金,在逃跑過程中被毛某等人被抓獲。候某被該院偵查監(jiān)督局批準逮捕,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
2.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本地法院判例中,此類案件多數(shù)情況下會被判處有期徒刑緩刑。但是項某作為未成年人卻被判處實刑,雖然是個例,但是有其特殊的原因。項某雖為未成年人,但為外省籍人員,家庭離異,其父在本地礦山打工,對其疏于管教,無固定住所,又有吸毒劣跡,出于保障訴訟考慮,遂做出了批準逮捕決定。因此,在正確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規(guī)定的社會危險性條件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九條規(guī)定的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的規(guī)定時可能會由于檢察官理解不同而做出不同的決定。
(二)從李某盜竊案看附條件不起訴案件數(shù)量較少
1.基本案情。2016年4月22日,李某在某夜市將被害人郭某的摩托車盜走,經鑒定摩托車價值3600元。后李某在得知被害人報警后,到公安機關投案,積極將摩托車退回。經過社會調查,李某為在校高一學生,學習成績較好,無前科劣跡,父親為公務員、母親為教師,能較好處于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下,且被害人是嫌疑人的朋友,且已經對其表示了解。該院經檢委會討論決定對李某做出附條件不起訴。
2.值得思考的問題?!缎淌略V訟法》第一百七十三條規(guī)定,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缎淌略V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guī)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xiàn)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從法律規(guī)定上看,相對不起訴和附條件不起訴存在交叉適用的案件范圍,但是附條件不起訴的法律事實、犯罪情節(jié)一般更重于適用相對不起訴案件。但在法律實踐中,承辦人出于辦案責任考慮,適用附條件不起訴案件的案件也為犯罪事實較為輕微的案件,也是符合適用相對不起訴的條件的,反倒是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后,不僅僅有復雜的訴訟程序,還有較為漫長的六個月到一年的考驗期,遠不如適用相對不起訴案件訴訟效率高,其實是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同時也導致承辦人出于辦案風險考慮、辦案效率考慮較少適用附條件不起訴,違背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的刑事政策的。
(三)從崔某等四人搶劫案看未成年被害人隱私權的保護不足
1.基本案情。2015年10月10日,崔某(16周歲)等三人在某職業(yè)學校宿舍內對同學劉某(16周歲)采取扇耳光、踢打等方式對劉某進行毆打,并強迫劉某脫光衣服跳舞,用手機拍裸照、錄像,并進行其他一些侮辱性行為,隨后搶走其58元。
2.值得思考的問題?!缎淌略V訟法》第268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jù)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開展社會調查可以全面、客觀的反映未成年被告人的平時表現(xiàn),其調查內容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社會危險性、是否做出批準逮捕決定、是否提起公訴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是同時方式不當,可能造成對被告人本人犯罪信息或者被害人信息的傳播,會對未成年人心理造成比較嚴重的傷害,甚至會嚴重影響到其以后的矯正和回歸社會。在該案件中由于犯罪手段極為惡劣,對被害人精神造成一定的影響,檢察官建議對被害人做出精神病鑒定,但是被害人父母拒絕配合,理由是由于公安機關在對犯罪嫌疑人做社會調查時沒有注意對被害人隱私的保護,間接傳播了案情,擴大了社會影響,對被害人及其家庭增加了心理負
擔。因此,社會調查制度必須增加隱私保護相關規(guī)定,才能在保護犯罪嫌疑人權利的同時,同時保護更為弱勢的未成年人被害人。
(四)從王某等三人強奸案看現(xiàn)行法律援助制度的形式化
1.基本案情。2014年1月12日,犯罪嫌疑人王某(16周歲)伙同他人將被害人馬某(13周歲)帶到一賓館內采用威脅手段,強行與馬某發(fā)生性關系。
2.值得思考的問題。該院在審查逮捕該案件時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王某沒有委托辯護律師,要求公安機關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為其指定辯護人。高某作為被指派的援助律師向檢察機關提交一份辯護意見,提出犯罪嫌疑人王某與馬某發(fā)生性關系是其自愿情況下發(fā)生,因此不構成強奸罪,提出的辯護理由完全沒有尊重客觀事實。而該案件有大量的證據(jù)材料,共有兩名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證言、14名證人證言且證據(jù)之間相互印證,該律師的辯護意見沒有從案件事實證據(jù)出發(fā),更像是一場作秀表演。
(一)簡化附條件不起訴案件的辦案程序
為了提高適用附條件不起訴案件的數(shù)量,第一,建議提高附條件不起訴適用的案件的起刑點,該類案件的犯罪事實和情節(jié)要高出輕微刑事案件的范圍,區(qū)別適用相對不起訴的條件。第二,簡化附條件不起訴案件的辦案程序。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都是比較輕微的案件,社會危害性不大,犯罪嫌疑人悔罪,且聽取了各方意見,因此應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附條件不起訴的程序設置。第三,建議縮短附條件不起訴案件的考驗期。檢察機關公訴部門長期以來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缺少足夠的人力開展考驗期內的相關工作,同時也增加了辦案風險,不利于該項制度的積極推行。
(二)社會調查制度中增加未成年人隱私保護要求
社會調查過程時,需要辦案民警或者基層組織走訪鄰居、學校、朋友了解其表現(xiàn),在這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方式不當,泄露案情,尤其是涉及隱私的案件,未成年人嫌疑人或者未成年人被害人的隱私被泄露可能會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因此,要更加細化社會調查制度的程序和標準,尤其是要增加未成年人隱私權的保護的要求。
(三)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
我國當前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模式采用的混合模式,其中的法律援助主體包括援助中心專職人員、社會律師、社會團體等,由于不同的法律援助主體承擔著不同的責任,而且其專業(yè)水平、職業(yè)道德等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要對法律援助主體進行統(tǒng)一的培訓,尤其是針對未成年人等特殊的援助對象,法律援助機構還應該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更好地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
(四)全社會共同行動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司法機關對未成年人的人權保障主要體現(xiàn)在刑事司法程序之中,案前預防和案后幫教延伸都無法獨立完成。這不僅需要司法機關的積極參與,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家庭的教養(yǎng)、學校的教育、社會的包容作用是刑事司法所無法替代和實現(xiàn)的,反之,未成年人在經過刑事司法程序后,最終要回歸家庭、重返學校、融入社會,家庭的失責、學校的失管、社會的排斥,會使刑事司法對未成年人保護前功盡棄。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刑事司法在未成年人人權保障的局限性,應著眼于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未成年人特殊保護格局,為其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環(huán)境,才是做好未成年人人權保障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