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坤,鄒 偉,王雪琪
(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宅基地在使用和管理方面出現諸多問題,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城鎮(zhèn)轉移,導致宅基地大量閑置、廢棄;另一方面宅基地使用監(jiān)管不到位導致農村“一戶多宅”“建新不拆舊”等現象普遍。農村土地資源低效利用現象嚴重,對中國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危害[1]。加快宅基地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十分必要,其中,引導農民有序退出宅基地是一個重要選擇。在實踐探索方面,浙江省嘉興市“兩分兩換”、江蘇省蘇州市“三置換”、重慶市“地票交易”等模式,引起了各界極大的關注。在政策引導方面,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聯合印發(fā)《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鼓勵探索有償退出或轉讓宅基地的有效方式。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農戶作為宅基地占有、使用的權利主體,其態(tài)度影響著宅基地退出工作的推進。學術界圍繞農戶退出宅基地的行為和意愿展開了大量研究,普遍發(fā)現: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職業(yè)技能、家庭年收入、產權認知、退出補償方式、生活成本等[2-5];農戶宅基地退出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兼業(yè)時間、家庭年收入、政策了解程度、管理制度、生活成本等[6-7]。然而,目前大多數研究為針對農戶退出宅基地行為或意愿單方面的研究,難以解釋現實中一些農戶雖有宅基地退出意愿卻沒有實際退出行為的現象,對于另外一些沒有退出意愿卻有退出行為這一現象,也難以提出合理的解釋。基于此,本文嘗試將行為與意愿聯系起來,探討兩者悖離原因,以全面了解農戶需求、推動有退出意愿的農戶實際退出宅基地、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促進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
計劃行為理論(TPB)能顯著提高對行為的預測力和解釋力,是社會心理學中最著名的行為態(tài)度關系理論[8]。該理論認為行為受到意愿最直接的影響,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控制三者共同影響著行為人的意愿[9-10]。行為態(tài)度指主體對特定行為的價值進行估計后得出的情感判斷,表征農戶對參與宅基地退出的主觀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可能出現正面或負面兩種態(tài)度結果。農戶如果認為退出宅基地能為自身帶來較大收益,其態(tài)度就較為積極,而較低的收益則會降低農戶退出的積極性[8]。主觀規(guī)范指主體對于是否采取某項特定行為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大小,表征那些對農戶宅基地退出行為和意愿決策具有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對農戶決策的影響作用大小。農戶在決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考慮到家人的意見,并且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氛圍影響,重視熟人環(huán)境的農戶還會受到周圍鄰居行為態(tài)度的影響[8]。另外,村干部作為農村政策的直接推動者和實踐者, 其組織號召對農戶的決策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11]。知覺控制指主體根據以往經驗或預期障礙所感知的對特定行為的控制程度,表征農戶個人稟賦的感知對參與宅基地退出的控制和影響程度。農戶若認為自己所掌握的資源與機會愈多、所預期的阻礙愈少,則對行為的知覺控制就愈強[12]?;谏鲜龇治?,計劃行為理論模型可以表示為:
式(1)中:Ai為行為態(tài)度類變量,用退出宅基地“能改善居住條件”(A1)、“使得耕作更加方便”(A2)和“能獲得更多的社會保障”(A3)3個分變量衡量;Ni為主觀規(guī)范類變量,用“家庭成員對退出宅基地的態(tài)度”(N1)、“鄰居對退出宅基地的態(tài)度”(N2)和“村干部對退出宅基地的態(tài)度”(N3)3個分變量衡量;Ci為知覺控制類變量,用農戶認為“退出宅基地的過程方便快速”(C1)、“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參與”(C2)和“家庭收入能夠負擔退出宅基地各項費用”(C3)3個分變量衡量。
目前研究主要認為農戶分化是指一定區(qū)域內的農戶由同質性的經營農業(yè)戶分化為經營農工商等異質性農戶的過程[13],并且伴隨著農村社會的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yè)轉移,擁有不同的技能水平和稟賦的農民選擇從事不同職業(yè),就業(yè)多樣化帶來收入多元化,農戶分化趨勢逐漸加深加強[2,13]。
本文借鑒劉洪仁[14]的分類方法,將農戶分化分為職業(yè)分化和經濟分化。農戶分化的主要特點是職業(yè)的差別[2]。根據從事的職業(yè)類型,可以將農戶劃分為純農戶、一兼農戶、二兼農戶和非農戶[6]。錢龍等對溫州試驗區(qū)的調查發(fā)現職業(yè)分化導致農民對宅基地功能認知的差異,從而導致不同的宅基地處置行為[15]。職業(yè)分化會讓一些非農化程度高的農戶部分或完全脫離農業(yè),投身二、三產業(yè),其居住和生活地點由農村轉向城鎮(zhèn),此時農村宅基地的居住和保障功能相應弱化,這部分農戶更傾向于退出宅基地。而非農化程度低的農戶需要進行農業(yè)生產,對宅基地的生存居住功能、生產輔助功能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不愿意退出宅基地。職業(yè)差別又進一步影響著不同階層農戶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結構。盡管農戶收入對宅基地退出行為和意愿的影響較為復雜,但仍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1]:低收入農戶可能無法承擔退地帶來的生產生活成本增加的風險,傾向保留宅基地,但也有部分低收入農戶期望通過退地來獲得一筆進城創(chuàng)業(yè)或補貼家用的資金,傾向退出宅基地。收入高的農戶能夠支付起較高的生活成本,再加上更為便捷的城市生活和優(yōu)于農村的社會福利的吸引,傾向于退出宅基地,但收入高的農戶也會考慮保留宅基地能帶來諸如方便養(yǎng)老、避暑和休閑等長遠收益,從而傾向保留宅基地[15]。
計劃行為理論在行為決策領域得到廣泛研究與運用,其理論模型假設行為人的行為受到行為意向最直接的影響。但這一假設前提并不完全正確,在不同研究中均有發(fā)現行為意向并不能完全預測行為。有研究指出,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控制只能解釋在不同領域39%的意圖變異和27%的行為變異[16]。并且,從行為人產生退出意愿到最終行為發(fā)生,行為人的考慮重點會發(fā)生改變,如農地整理項目建后管護方面的研究發(fā)現,理性行為人在意愿向行為轉化的過程中考慮重點從“知覺控制”轉移到“主觀規(guī)范”上來[11]??梢姡媱澬袨槔碚撝械娜齻€前置因素本身也會導致行為主體行為與意愿的悖離。另外,現有研究發(fā)現,農戶家庭收入和兼業(yè)程度等分化特征對其宅基地退出行為和意愿均有顯著影響[7,17-18]。伴隨著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日益寬松化、多元化的外部環(huán)境使得農戶的選擇理性得到充分釋放,不同分化程度的農戶由于職業(yè)、收入等階層構成特征的不同,他們對宅基地功能價值的認知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了其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控制產生差異,而這進一步使得農戶對待宅基地退出有不同的行為和意愿選擇[19]。農戶分化可能成為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行為與意愿悖離的原因。基于此,本文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引入農戶分化特征對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的決策因素進行有效改進,嘗試探討行為與意愿悖離原因(圖1)。
圖1 分析框架Fig.1 Analytical framework
本文所指農村宅基地退出特指“一戶多宅”的超標宅基地和閑置宅基地。研究區(qū)域選擇時,遵循3個基本條件:一是開展了宅基地退出工作,包括已完成和正在開展的區(qū)域;二是農戶自愿選擇,農戶根據自身條件做出選擇,政府不得強制推進;三是要有區(qū)域差異,即通過對比不同地區(qū)情況,更好地了解政策對于不同地區(qū)群體的適用性。
江蘇省常州市和淮安市均開展了宅基地退出試點、退地經農戶自愿選擇,并且蘇南和蘇北區(qū)域差異明顯等方面特點符合本文研究需要,因此選擇這兩市為研究區(qū)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常州市地處江蘇省南部,區(qū)域面積4 385 km2,常住人口470.8萬人,2016年城鎮(zhèn)化率達到71%,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5 773.9億元。2014年底,常州市武進區(qū)被確定為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區(qū)之一,在宅基地有償使用和退出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嘗試。截至2017年3月,累計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327戶,整治村莊用地13 170畝,節(jié)余指標4 468.5畝?;窗彩形挥诮K省北部,區(qū)域面積10 072 km2,常住人口489萬人,2016年城鎮(zhèn)化率達到59.68%,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2 745.09億元。2014年,淮安市作為蘇北唯一試點城市確定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并承擔了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任務。截至2017年初,下轄金湖縣銀涂鎮(zhèn)成功退出775處宅基地,退出宅基地面積1 158畝。
2017年5—6月,課題組先后在常州市武進區(qū)、淮安市金湖縣和洪澤區(qū)共計8個鄉(xiāng)鎮(zhèn)26個行政村進行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167 份,有效率95.80%。行為和意愿調查同時進行,33.53%的農戶退出了宅基地。未退出農戶中,高達63.06%的人表示愿意退出,36.94%的人不愿意退出;已退出農戶中,75.00%的人表示當時就愿意退出,但也有25.00%的人表示雖然已經退出,但當時并不愿意參與。由此可見,行為與意愿悖離(無行為有意愿、有行為無意愿)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高達50.30%??梢姡芯哭r戶參與宅基地退出的行為與意愿悖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調查對象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農戶基本特征Tab.1 The sample information
不管是宅基地退出意愿還是行為,農民選擇均可分為兩類:愿意與不愿意或退出與沒退出,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構建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意愿模型和行為模型:
式(2)中:Y表示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是否已經退出宅基地);Ai、Ni和Ci分別表示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控制3類變量;R表示地區(qū)特征;αi、βi、γi和δ分別表示相應的影響系數;b為常數項;ε為隨機擾動項。p/(1 -p)為農戶愿意與不愿意退出(已退出與沒退出)的概率比。
事實上,根據實際調研情況,有相當一部分農戶其宅基地退出行為和意愿發(fā)生悖離。這說明農戶在決定是否退出宅基地的時候,其意愿并不能完全預測其最終行為,意愿與實際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悖離。為進一步探究悖離原因,構建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意愿修正和行為修正模型:
式(3)中:Di表示農戶分化變量;∈i表示相應的影響系數;其他變量解釋同式(2),具體變量涵義及賦值參見表2。為保證模型的準確性,本文采用方差膨脹因子(VIF)來檢驗自變量的多重共線性。結果顯示,各變量的VIF值均分布在1附近,表明所選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可進行回歸。
表2 變量說明和統(tǒng)計性描述Tab.2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variables
運用STATA 14.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得出表3所示結果。模型1、模型2分別表示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和行為模型,模型3、模型4分別表示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修正和行為修正模型。所有模型的偽R2都在0.2左右,準確預測比例在75%左右,這一擬合結果能夠說明本文的研究問題。
3.3.1 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行為與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農戶意愿模型中(模型1),行為態(tài)度和知覺控制是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顯著因素,而主觀規(guī)范和地區(qū)特征變量均不顯著?!巴顺稣啬芨纳凭幼l件”(A1)、“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參與”(C2)和“家庭收入能夠負擔退出費用”(C3)這三方面因素分別在5%、1%和10%的顯著水平下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有顯著影響,方向均為正,這與預期結果一致。表明越是認同退出宅基地有利于改善居住條件、越是感知有充足時間和精力參與退出以及認為家庭收入能夠負擔退出費用的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的意愿越強烈。
農戶意愿修正模型中(模型3),行為態(tài)度類變量A1和知覺控制類變量C2和C3仍然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影響農戶的宅基地退出意愿。此外,由于添加了兩個分化變量(D1和D2),其結果與模型1出現了差異:表示“鄰居對退出宅基地的態(tài)度”(N2)的主觀規(guī)范類變量和表示“經濟分化程度”(D2)的農戶分化類變量均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影響農戶的退出意愿,方向均為負。表明周圍鄰居態(tài)度越不積極、家庭收入越少的農戶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越強烈。鄰居態(tài)度與預期結果不一致,這是因為鄰居的態(tài)度只是農戶做決策時的參考,并不占主要作用。另外,收入越少的農戶越愿意退出宅基地,這可能是因為收入較低的農戶更看重退地帶來的經濟價值,期望通過退地來獲得一筆進城創(chuàng)業(yè)或購置住房的資金,因此愿意退出宅基地。
農戶行為模型中(模型2),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控制均是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行為的顯著因素,地區(qū)變量仍然不顯著?!巴顺稣啬芨纳凭幼l件”(A1)、“村干部態(tài)度”(N3)和 “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參與”(C2)這三方面因素分別在5%、1%和10%的顯著水平下對農戶宅基地退出行為有顯著影響,方向均為正,這與預期結果一致。表明越是認同退出宅基地有利于改善居住條件、村干部組織號召越積極和越是感知有充足時間和精力參與的農戶其退出宅基地的行為越多。
表3 行為與意愿模型計量結果Tab.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willingness model and behavior model
農戶行為修正模型中(模型4),行為態(tài)度類變量A1、主觀規(guī)范類變量N3和知覺控制類變量C2仍然分別在10%、1%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影響農戶的宅基地退出行為。同樣,由于添加了分化變量(D1和D2),表示“職業(yè)分化程度”(D1)的農戶分化類變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影響農戶的退出行為,方向為正。表明非農化程度高的農戶其宅基地退出行為越多。這是因為非農化程度高的農戶多數長期在外居住,對宅基地居住和保障功能的依賴程度較低,因此更多地退出了宅基地。
3.3.2 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行為與意愿悖離結果分析
對比模型1、模型2發(fā)現,行為態(tài)度和知覺控制對農戶的宅基地退出行為和意愿均有顯著影響,但主觀規(guī)范僅對退出行為產生影響,這與計劃行為理論的假設稍有差異。對比農戶模型3、模型4發(fā)現,由于添加了分化變量(D1和D2),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控制均對農戶的宅基地退出行為和意愿產生顯著影響。顯然修正后的模型更加符合計劃行為理論的假設,分化變量的添加使得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的行為和意愿影響因素的種類趨于一致??梢姡r戶分化特征是造成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行為與意愿悖離的主要原因,并且該類特征本身也是顯著影響農戶退出行為和意愿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計劃行為理論的3方面特征和分化特征均是影響農戶退出行為和意愿的因素,但表征這4類變量的具體分變量卻對行為和意愿的影響控制程度不同:只有行為態(tài)度類變量“宅基地退出能改善居住條件”(A1)和知覺控制類變量“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參與”(C2)對農戶的宅基地退出行為和意愿均影響顯著,這說明農戶對宅基地退出的主觀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以及對自身勞動時間和身體狀況的判斷在農戶意愿決策和行為決策中同等重要,也即行為態(tài)度和部分知覺控制類變量不是導致農戶行為與意愿悖離的原因。除此之外,其余變量則僅對行為和意愿的某一方面造成影響:主觀規(guī)范類變量中,“周圍鄰居態(tài)度”(N2)對農戶意愿影響顯著,“村干部態(tài)度”(N3)則對農戶行為影響顯著;知覺控制變量中,“家庭收入能夠負擔退出費用”(C3)僅對農戶意愿影響顯著;農戶分化類變量中,“經濟分化程度”(D2)對農戶意愿影響顯著,而“職業(yè)分化程度”(D1)對農戶行為影響顯著??梢?,意愿決策的結果與周圍鄰居態(tài)度相關,也與農戶對退出費用的判斷以及家庭收入狀況有關。而農戶在進行行為決策的時候,會弱化鄰居的行為態(tài)度,強化村干部的組織號召作用,并且會重點考慮自身的職業(yè)特點而忽視其經濟條件,因此,村干部態(tài)度越積極或者非農化程度越高的農戶更多地選擇退出了宅基地。這說明農戶分化、主觀規(guī)范、部分知覺控制類變量是造成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行為與意愿差異的原因。
從產生退出意愿到最終行為發(fā)生,農戶有一個重新認識和判斷的過程,其考慮側重點也有所變化。這種變化是農戶對自身權益意識的深化,是更為理性的選擇結果。本文分析了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行為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兩者悖離的原因。主要結論有:(1)農戶分化通過影響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控制,作用于理性行為人的意愿以及最終行為。農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和發(fā)生退出行為,不僅會遵從自己內心對退出宅基地價值的主觀判斷和考慮個人稟賦條件,還會受到外界群體的規(guī)范效用以及農戶分化特征的影響。(2)農戶分化、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控制是造成農戶參與宅基地退出行為與意愿悖離的主要原因。(3)意愿決策的結果與農戶受周圍鄰居態(tài)度相關,也與農戶對退出費用的判斷以及家庭收入狀況有關。而行為決策時,農戶會弱化鄰居的行為態(tài)度,強化村干部的組織號召作用,并且會重點考慮自身的職業(yè)特點而忽視其經濟條件。
在尊重農戶意愿的前提下,需要加強以下幾方面措施:(1)提升吸引力。加強置換小區(qū)建設,充分考慮農村生活習慣。退出宅基地有利于改善居住條件的農戶更愿意退出宅基地,并且其退出行為更多??梢?,提升農戶對宅基地退出所持的正面態(tài)度至關重要。首先,集中居住區(qū)建房的設計要廣泛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讓群眾參與到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滿足農戶生產生活的習慣和要求;其次,搞好集中居住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并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盡可能為小區(qū)住戶提供優(yōu)質的生活服務,由此提升農戶對退出宅基地的好感度與認可度。(2)注重引導。規(guī)范村干部角色定位,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受村干部組織號召影響程度較大的農戶發(fā)生了更多的退出行為。村干部對農戶的行為決策具有顯著的影響力,在政策推進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既要鼓勵村干部挨家挨戶入戶宣傳,積極引導群眾自愿退出,還要規(guī)范村干部職責,使其正確認識自愿與引導的關系,絕不強制和越俎代庖。定期組織對村干部的教育培訓,全面提升村干部的科學文化素質、政策認知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服務群眾的能力等。(3)提高效率。制定詳細實施方案,簡化流程。認為有充足時間和精力參與宅基地退出的農戶更愿意退出宅基地且發(fā)生了更多的退出行為。如果能提前破除退地預期障礙,讓農戶覺得退出宅基地過程方便快速,不會占用過多時間和精力,那么他們則會愿意并且退出宅基地。因此,首先要制定詳細的宅基地退出實施方案,明確列出退出條件、流程、補償和安置方案等,并印發(fā)成冊,分發(fā)到戶,方便農戶自行查閱,提升政策認知。其次,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業(yè)務培訓,合并辦事窗口,簡化退出流程,提高辦事效率,節(jié)省農戶時間,提升退出意愿。(4)降低依賴。加強農民職業(yè)技能培訓,拓展多渠道非農就業(yè)服務。非農化程度越高的農戶宅基地退出行為越多。因此,首先要為農民提供各種形式的職業(yè)培訓,提高其非農就業(yè)能力,為農戶進城擇業(yè)提供技術保障;其次,為農戶提供就業(yè)優(yōu)惠政策,設立專項資金鼓勵非農就業(yè),加強非農就業(yè)相關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多渠道非農就業(yè)服務進一步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zhèn)轉移,從而有效推動農戶退出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