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巍
教學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能否主動地投入,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同樣,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如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只有通過學生本身的積極參與、內化、吸收才能實現(xiàn)。那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學的氛圍
平等輕松的氛圍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的保障,為此,教師要善于調控自己在課堂上的情緒表現(xiàn),事事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用和藹慈祥的目光覆蓋全體學生,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老師重視的、關注的,在這樣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產(chǎn)生情感的遷移,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請看一位教師教學背誦《秋天的圖畫》的片斷:
師:老師要求小朋友回家后把這篇課文背給家里人聽,他們一定會夸你能干。如果你回去背給奶奶聽,該怎么說?我來當奶奶,好嗎?
生:奶奶,今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題目叫《秋天的圖畫》,我背給您聽。
師:(扮奶奶)我孫女兒真乖!背的真好。這篇課文寫了幾種秋天的景物呀
生:四種:蘋果……
師:噢,你能說說幾種到了秋天變得有特點的景物嗎?
生:能,有楓葉……
課文背誦是語文的常規(guī)訓練,形式比較單調、枯燥,學生往往是帶著被檢查的心態(tài),惴惴不安地接受訓練。這位教師將它作為模擬家庭生活中的一件趣事來處理,氣氛活躍,師生平等,學生毫無心理壓力,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自然會樂學,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意愿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訓練語言為主要內容,以靈活運用教法為手段,以“教”為“學”服務為目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可化靜為動。根據(jù)小學生好動的特點,教師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進行動態(tài)處理,變靜為動,讓學生畫一畫、做一做、聽一聽、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積極參與,主動獲知。二可變單為眾。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常有新鮮之感。如: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果都要學生查字典理解,學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師可因詞而異,有的可采用詞素解詞法,有的可用近義比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可用聯(lián)系上下文或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解決等等。在具體閱讀時,也要避免“千課一面”的模式,因課因人而宜,有的可直入重點,中間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導讀;有的可抓住一點,輻射全文。這樣,變單為眾,從而形成生動活潑、有情有趣的學習氣氛,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三、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睘榇?,教師只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shù)姆椒ㄟM行有效的學習,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法指導一般有:注重學習過程,概括學法;教師典型示范,展示學法;舉一反三,遷移學法;緊扣教材特點,指點學法等。就教材和學生而言,學法的傳授要因課而異,因人而異。不同體裁內容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應從教材實際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年級的要求和學習語文的方法體系,制定一個有系統(tǒng)、有層次、有重點的學法指導計劃,把學法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切不可機械、隨意、圖形式。如:學習同類課文和段落相似的課文可用遷移式。像《可愛的草塘》一課,學習“草塘”一段,師生共同將寫景學習方法歸納成“讀課文——抓特點——明寫法——相畫面——悟情感”,五步,然后讓學生運用學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自學“小河”一段。以后碰到寫景文也可用此法遷移。有的課文,學生一下子不易說出用某種方法學習,教師可用“教后悟法”,即結合總結課文,幫助指導歸納學習方法;有的課文可結合教學,抓準最佳契機,畫龍點睛,留有余地地點撥學習方法等等??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讀、圈、劃、議、評等掌握學習方法,主動求知,讓學生自己會學。
四、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學習貴在有疑。通過質疑可以使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對于學生的質疑,無論是課始預習性質疑、課中深入學習質疑,還是課尾回顧延伸性質疑等,教師的態(tài)度應該是:提倡、鼓勵、引導。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于”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在閱讀教學中,對待學生的不同質疑應進行不同的處理,內容簡單和課文有一定關系的可適時解決;和課文重點、語言文字訓練點有直接關系的則納入教師的教學范疇,重點解決,直至人人釋疑為止。在解疑中要打破教師包辦的局面,有的可啟發(fā)學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導學生自己解疑。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的“夏天”一段時,教師安排了如下質疑步驟:①思疑;②質疑;③解疑。在學生思疑、質疑后,教師梳理了學生的問題,分兩種辦法解決:對于一般性的問題,教師發(fā)動學生解決(如“宿舍”、“乳白色”一類詞語);對于關鍵性的問題,教師按照教學思路逐步解決。先學習描寫樹木的句子,解決學生提出的有關樹木詞語的疑問(像“蔥蔥籠籠”、“密密層層”、“封”、“嚴嚴實實”),接著按課文敘述順序理解其它景物,采取放錄像定格辦法解決有關疑問(如“浸”與“千萬縷”等),這樣安排,學生的疑問解決了,課文敘述順序沒有打亂,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充分體現(xiàn)出來。同時,進一步鼓勵學生善學的積極性。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的是個慢功夫,只有因勢利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講求靈活多變的方法才能夠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