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燕
【摘要】小學時學習的基礎(chǔ)階段,小學時期是孩子的品德修養(yǎng)成型的關(guān)鍵時期。語文作為是傳播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民族使命的重要載體在小學教育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德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小學語文的新課標更是明確指出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在此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作為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重視德育,滲透德育。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滲透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220-02
引言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是一門復雜的藝術(shù),他對于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個教材都具有深遠教育意義,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優(yōu)秀素材,對其三觀和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也具有深遠意義。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在簡單的文字,將道德教育滲透,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得到精神的滋養(yǎng)、品格的陶冶呢?
一、教學背景中滲透德育教育
詩人作家們喜歡以文載道,小學課本中的文章大多蘊含著極強的哲理和教育意義。要讓學生們直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精神含義是很困難的,所以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自身條件。由于不同的歷史造就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者表現(xiàn)不同的品格精神。如果將課堂大部分重點放在創(chuàng)作背景上就會影響教學進度,所以在講授創(chuàng)作背景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課下了解,當學生對文章、作者都有了一定了解時,老師在課堂上的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設(shè)身處地的感受作者當時的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例如在講授《最可愛的人的時候》,讓同學們了解了當時的國際戰(zhàn)爭背景,國家抗戰(zhàn)的歷史,在上課時通過老師激昂的講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志愿軍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中感悟,在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我們該如何繼承和弘揚他們的精神,增強對祖國的熱愛。深層次的了解作者的高尚精神品質(zhì),并從中得到啟發(fā),利于對學生道德教育的進行。
二、課文解讀中滲透德育
小學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有他的目的,教材編排過程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它對應的角度,從不同的角度來達到德育的目的,要讓學生充分領(lǐng)會教材內(nèi)容,就要求教師在分析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掌握文章內(nèi)涵,靈活分析,借助不同載體滲透道德教育,便于實現(xiàn)育德育人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桃花心木》時,文中講到:“不只是樹,人也同樣,在不確定中生涯的人,能比擬經(jīng)得起生涯的檢驗,會熬煉一棵獨立自立的心”這句話具有深刻的德育意義,在講授時可以采用學生誦讀,學生聽后分享產(chǎn)生的情感,老師可以對句中的“不確定”提出問題,這個“不確定”到底不確定的是什么,樹的不確定是什么,人的不確定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再聽老師誦讀,老師在讀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表現(xiàn)句子情感,便于學生的思考分析。這樣的雙層分析可以使學生由書本聯(lián)系生活,由物聯(lián)想到人,是學生可以明白一個人要生長、要生存,就要決絕依賴,去接受現(xiàn)實的考驗。課文解讀過程中除了語言的聲情并茂外,也要同情景活動教學相結(jié)合,例如在講授《我不能失信》這類略讀課文時,可以由學生角色扮演,將課文內(nèi)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自我表演中,明白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我們應該如何取舍。課文解讀的過程是老師和學生融合的過程,老師通過互動分析來了解學生的心理,分享正確的三觀,解讀課文背后的含義,將德育工作貫穿于課堂始終,為建立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精神品格領(lǐng)航。
三、課外閱讀中拓展德育教育
小學的語文教學并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講授,教師在課本教學進度完成的情況下,可以帶領(lǐng)學生進行課外拓展的閱讀活動。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小學階段學生不必閱讀過于復雜的文章,例如伊索寓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成語故事,將這類簡單易懂且具有道德教育意義的文章作為課外延伸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量,拓寬思維,對于其品格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程門映雪的成語故事,在課外閱讀拓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積極參與討論,在閱讀程門映雪的故事后,對楊時的行為有什么樣的感想,從中學到了什么,表示自己以后會怎么做。讓學生從程門映雪的故事中領(lǐng)悟到尊敬師長,虛心求教對于學業(yè)進步的重要性。課外閱讀往往比課內(nèi)教學更吸引學生的目光,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德育的滲透同樣貫穿始終。
四、結(jié)束語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做好德育工作,要求老師認真研讀教材編排體系,深入研討課文內(nèi)涵,挖掘思想教育點,抓住學生興趣點,將課文的講解富有生動性的同時將文章內(nèi)涵表達出來,將文章突出的道德教育傳達給學生。總之只要老師具有足夠的耐心、細心、用心將德育多渠道的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足以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zhì)形成熏陶,提升其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識。
參考文獻:
[1]何靜慧.語文教學滲透無痕德育的嘗試[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73-74.
[2]宋瑞瑞,任美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5(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