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景
【摘要】國家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語文教學的發(fā)展,研究其中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問題,對于提升語文的整體教學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本文介紹了經(jīng)典閱讀對于提高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作用,及其對教素養(yǎng)的要求,并提出了開展經(jīng)典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途徑,望對相關工作的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語文教育 經(jīng)典文學 作品閱讀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192-02
引言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并廣泛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對經(jīng)典文學作品閱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其相關課題展開深入研究與探討,以指導相關工作的開展與實踐,基于此,本文從概述相關內(nèi)容著手本課題的研究。
一、經(jīng)典閱讀對于提高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作用
閱讀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心智活動,在閱讀過程中,人的大腦時刻在進行思考,并從中汲取豐富的知識。不斷地進行文字閱讀可以使我們的視野開闊,認識能力提高,而且還能夠陶冶情操,培養(yǎng)品德,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高品位的思想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提倡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語感、儲備豐富的語言素材、強化大學生的交際能力,而且能抵制網(wǎng)絡垃圾文化對學生的侵害。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把優(yōu)秀的文化傳授給學生,用正面的文化影響學生。經(jīng)典作品對于提高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作用:
1.誦讀經(jīng)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葉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語言訓練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蔽覈?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詩詞歌賦飽含語言的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集中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語言的藝術魅力。如果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配合音樂來誦讀經(jīng)典,讓學生在抑揚頓挫中感受語言之美,必然能夠提高學生自身語言的美感,從而提高他們對語言藝術的感悟能力。
2.閱讀經(jīng)典能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素材
不善言詞是當前很多學生的一個通病,根源在于他們沒有語言素材方面的積累,導致語言駕馭能力低下。經(jīng)典作品是裝滿精美詞句的“語言倉庫”,語文閱讀教學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發(fā)掘“語言倉庫”的最佳途徑,熟讀經(jīng)典作品之后,學生們在表達時才能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筆下有神,出口成章。
3.閱讀經(jīng)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
現(xiàn)代教育觀認為:高等教育不僅是“專才教育”,同時也是“通識教育”,即“素質(zhì)教育”?,F(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在交往中需要快速、準確、規(guī)范地來傳達信息,這要求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必須具備較高的駕馭語言能力?!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即是對表達文采的要求,假如我們提供給別人的都是干癟生澀的詞匯,必然會降低別人對你的關注度,影響自身有效地對外傳遞信息。如果我們能夠從經(jīng)典作品中汲取語言的精華,并在交往中自然、得體地加以運用,含英咀華、銜華佩實,在社交場合中就會多一分儒雅風趣的談吐,少一絲無言以對的尷尬,從而讓高超的語言技巧為自己的交往服務,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顯然,這對于學生來時是非常有益的。
二、經(jīng)典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對教師素養(yǎng)的要求
1.情感素養(yǎng),飽滿豐富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對其情感世界也有一定要求,他們的情感必須飽滿而又豐富。對于人生、生命和藝術始終要有激情,要抱著一種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只有教師本人做到了這一點,才能把這種情感貫穿于生活,帶入到課堂,感染到學生,從而也就不知不覺地對學生產(chǎn)生正面影響,以無形的力量促進學生成長。
另一個方面,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能夠敏銳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品味感動,然后盡可能地把這份感動傳遞給他的學生。如果一個老師體味不到這種情感,自己都覺得無動于衷,那么他又如何能將這份文學藝術感動傳授給他的學生呢?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必須是激情的、能夠感受到經(jīng)典文學中所包含的強烈情感,可以領悟同時感染學生,如此才能打造高雅藝術的教學氛圍,學生們才能夠充滿激情地去學習、誦讀經(jīng)典,把自己想象成文學作品的“主角”,這樣,教學的成效才會大大地提升。
2.語言修養(yǎng),豐富多彩
經(jīng)典文學作為漢語文學中的典范,體現(xiàn)了高度的語言藝術,必將與教師的魅力展現(xiàn)相映生輝,帶領學生欣賞到語言藝術的動人風姿。因此,提高自身的語言水平是語文教師“一招絕活走遍天下”的不二法門。教師要盡量運用清新而有活力的語言,這種語言指的是教師不僅僅要注意語言的創(chuàng)新,同時,對于辭藻的運用要有一定的技巧,要用大家都比較熟知的語言,盡可能地避免用些生澀難懂的詞語,盡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使學生們清楚明白。同時要充分發(fā)揮語言藝術的作用,語言要盡可能地精彩,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獲得豐富的語言素材,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的情感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傳統(tǒng)文化中。
3.品德涵養(yǎng),廣博深邃
“打鐵還需自身硬”,習總書記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語文教育,人文教育首先是思想的認知,然后是藝術的素養(yǎng),作為教師首先要感悟經(jīng)典,洞悉人生。只有這樣,才能解析傳統(tǒng)與經(jīng)典的廣博和深邃,才能酣暢淋漓于其藝術魅力,進而感化、教育學生。所以,博覽群書應是對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厚德悟道應是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具備了以上能力,語文教師才能把經(jīng)典文學的要旨闡釋給學生。教師成為文學巨匠的不乏其人,如沈從文、朱自清和聞一多等等,他們都曾是大學語文教師,都因為具有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思想而受到學生的喜愛。不苛求教師都成為文學巨匠,富有文學教育的專業(yè)性才是現(xiàn)代教育對語文教師合理的要求。
三、開展經(jīng)典文學作品閱讀的途徑
1.引導學生誦讀詩詞,感受語言
古人的詩詞有很強的韻律,這種韻律只有加上聲音才能被完美地體現(xiàn),誦讀雖然在表面上看只是一種簡單地重復,但是這種重復的作用是非常有價值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學習經(jīng)典詩詞的真諦。倡導學生對經(jīng)典詩詞反復誦讀,有利于他們體會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幫助他們從語音、節(jié)奏上對詩詞進行全面的認識,避免學生囿于無聲的文字而無法去體驗詩詞中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境界。
2.鼓勵學生交流佳句,積累語言
通過學習經(jīng)典作品來積累語言,不僅僅是讓學生讀和聽,更要讓學生記,摘錄下作品中激蕩人心的經(jīng)典語句,然后專門對這些語句進行集中學習,必然能積少成多、積土成山。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摘錄的句子拿出來交流并討論,讓集體的力量在學習經(jīng)典作品中得到充分發(fā)揮。在這種學習氛圍的帶動下,必然有更多學生樂于多采擷,勤積累;有更多學生通過交流和積累,使自己的表達文采飛揚、韻味十足。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讓大學生直接感受到學習經(jīng)典作品的益處,從而吸引更多人來參與到經(jīng)典作品的學習中。
3.情感素養(yǎng),飽滿豐富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對其情感世界也有一定要求,他們的情感必須飽滿而又豐富。對于人生、生命和藝術始終要有激情,要抱著一種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只有教師本人做到了這一點,才能把這種情感貫穿于生活,帶入到課堂,感染到學生,從而也就不知不覺地對學生產(chǎn)生正面影響,以無形的力量促進學生成長。另一個方面,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能夠敏銳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品味感動,然后盡可能地把這份感動傳遞給他的學生。如果一個老師體味不到這種情感,自己都覺得無動于衷,那么他又如何能將這份文學藝術感動傳授給他的學生呢?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必須是激情的、能夠感受到經(jīng)典文學中所包含的強烈情感,可以領悟同時感染學生,如此才能打造高雅藝術的教學氛圍,學生們才能夠充滿激情地去學習、誦讀經(jīng)典,把自己想象成文學作品的“主角”,這樣,教學的成效才會大大地提升。著名詩人徐志摩曾經(jīng)作為大學教師,他的課堂深受學生的歡迎,“帶著感情上課,融入作品教學”這是當時聽課老師對其課堂的評價,但學生對其課堂的評價是“其言語皆詩,其聲韻蘊情,聆聽其講座如身臨其境”。教育學者高喜建曾經(jīng)說“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畫,每一個漢字都是典故,解析漢字就是閱讀傳奇”,教師的作用就是栩栩如生地講述,把故事說給學生。
文學作品閱讀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啟迪心靈,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道德修養(yǎng)、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高職語文中文學作品教學還必須重視學生的情感生活。重物欲、輕精神的社會現(xiàn)實,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以往單調(diào)而沉重的學習生活,以成敗論英雄的評價方式等等,讓學生本應細膩豐富的內(nèi)心變得荒冷,情感變得粗糙。我們要通過對作品的感知,激勵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體會作品對人的終極關懷,讓學生能從中得到心靈的慰藉,情感的陶冶,從而拓展他們的精神空間,幫他們涂好生命的底色,以便能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日后生活、工作中出現(xiàn)的各種苦難和不幸。使學生學會體會小人物的辛酸處境,理解小人物的掙扎和被命運作弄的悲哀,同情心得到培養(yǎng),學會關心,學會關懷。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講梁實秋的《錢》,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4.文學作品重在感悟,因而文學作品的閱讀須遵循復義性原則
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文學作品的美具有飄忽、朦朧的特點,這決定了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當前,語文教學的文本解讀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對文本的解讀概念化,如《荷塘月色》抒發(fā)的情感被加上大革命失敗以后知識分子的苦悶。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用如詩的筆墨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讓人讀來有如夢如幻之感,那份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令人回味無窮。但如你非要加上一句“表現(xiàn)了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大革命失敗后的彷徨、失意的情感”,那么,文本所呈現(xiàn)出的畫面美、意境美就完全被破壞了。語文的文本解讀教條、單一、概念化把學生與文本的聯(lián)系隔開了,把讀者與作者的聯(lián)系隔開了,取而代之的是第三者的政治說教。
四、結(jié)語
通過對大學語文經(jīng)典文學作品閱讀問題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該項工作理想效果的取得,有賴于對其多項影響因素與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充分掌控,有關人員應該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既有優(yōu)勢資源與條件,研究制定最為符合實際的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1]郭成志.論大學語言的教學藝術[J].科教論壇,2016(21):88-89.
[2]董飛.傳統(tǒng)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7(09).
[3]常東臨.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大學生思想分析[J].教育論壇,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