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特點,遵循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進行教學才能事半功倍。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并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直觀教學思考;學生思維特點
一、 學生的思維特點
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維,思維是人的大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因為思維使人類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與內在的規(guī)律。而在人類的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同時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并不一樣。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發(fā)展有它獨特的規(guī)律。皮亞杰將人的心智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7歲~11歲)。這一階段的兒童心里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但是思維的活動還是要依賴于具體內容。這一階段的思維特點具體如下:
(一) 有著直觀形象思維
這時期的兒童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很感興趣,并且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年級學加減法的時候,當你問“3-1=”時有很多學生不能夠馬上給你答案,但是當你擺出3根小棒,再從中拿走一根的時候,再問還剩下幾根?很多學生就會馬上告訴你等于2。在他們認知事物的時候,他們會把題目與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脫離實際物體的支撐他們難以想象出來。
(二) 有著初步抽象思維概括能力,但是不夠深入
低年級的學生概括能力不強,當?shù)搅烁吣昙壍臅r候,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概括能力。當做到“2、6、10、14、18、”學生很能夠很快的知道接下來的數(shù)應該填22,他們分析題目并且進行概括,知道每個相鄰的數(shù)差4。這個時期的學生雖然具備了初步的思維概括能力,但是在思考問題時不夠深入,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在做到“2、3、5、、12、17”時大部分學生就找不出這些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了,他們不能夠發(fā)現(xiàn)數(shù)與數(shù)之間的差也是變化的,這與學生的思維特點有一定的關系。
(三) 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短
小學生的控制能力弱,不容易使自己的注意力長時間集中,上課容易走神,容易被身邊的事物所吸引,有時候一個小動靜就能使他不注意聽課。
(四) 思維的靈活性不夠
小學生經常不考慮客觀條件的變化。“王阿姨做一個底面半徑是3.2dm,高是5dm的圓柱體的紙筒,她想給紙筒的側面貼上彩紙,至少需要多少彩紙?(得數(shù)保留整數(shù))”在做題的時候,學生能夠根據側面積的計算公式計算出來,3.14×3.2×2×5=100.48(平方分米)≈100(平方分米)但是在保留整數(shù)的時候只記得以前的四舍五入的方法,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來保留整數(shù)。具體到此題中保留小數(shù)的時候應該是約等于101平方分米。
二、 直觀教學的思考與策略
小學生處在具體運算階段,他們的思維要以具體形象為依托,所以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fā)采用多種手段進行直觀教學。
(一) 利用事物演示,增強直觀
觀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形式,特別學習到生活中較少接觸的事物,讓學生憑空去想象很難想象出來,教師可以借助實物展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學習圓柱體積之后學習圓錐的體積的時候。借助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容器,讓學生發(fā)現(xiàn)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體積的關系,從而發(fā)現(xiàn)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即V=Sh/3。通過實物的展示,學生自己總結概括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不僅加深了對圓錐體積的理解,還增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增強直觀
因為條件有限無法讓學生觀察到實物,這時候我們可以借助我們的電教手段,例如,講到圓的面積時借助多媒體展示圓怎么轉化為長方形的動畫,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圓與長方形的轉化,從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中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三) 放手讓學生操作,增強直觀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知識的本身就是活動。”小學生都有著好動的特點,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實踐操作。教師應該注意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多給他們動手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有多個器官進行協(xié)同活動,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領悟。
(四) 重視直觀感知,培養(yǎng)學生直觀能力,突出畫圖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從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畫直觀的示意圖來幫助理解題意,特別是在解決稍微復雜的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題目中。假如不采用畫圖的形式很難搞清楚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例如“一根兩米長的圓柱形的木材,截去一段2分米的小圓柱后,這個木材的表面積減少了 12.56,原來的木材的體積是多少?”在做這道題目的時候,學生很難從題目中發(fā)現(xiàn)減少的表面積跟圓柱的體積的關系,通過畫圖,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減少的表面積就是減少的2分米長的圓柱的側面積,從而可以求出這個圓柱木材的底面周長,進而求出原圓柱木材的體積。又如“一條馬路長200米,小亮和他的小狗分別以均勻的速度從馬路的起點出發(fā),當小亮走到這條馬路一半的時候,小狗已經到達馬路終點,然后小狗返回與小亮相向而行,遇到小亮以后再跑到終點,到達終點以后再與小亮相向而行……直到小亮到達終點,小狗從出發(fā)開始一共跑了多少米?”畫圖進行分析可以知道小亮一共走了200米,而小亮的速度是小狗速度的一半,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小狗走的路程是小亮的兩倍,所以小狗走了400米。從畫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成我們可以直視的圖形,將復雜的問題具體化的過程。
(五) 重視直觀圖形與數(shù)學符號的轉換
在學習了反比例的意義后,教材安排了反比例圖像的初步認識,借助了直觀的圖像來了解反比例函數(shù)的變化特點。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利用描點法連線的方法,根據例題給的數(shù)據,描出各個點,從而畫出大概的圖像,通過觀察圖像中各個點之間的變化,清楚地知道圖像中兩種量的變化關系,進一步加深對反比例函數(shù)的理解。
(六) 重視數(shù)形結合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安排了《數(shù)與形》例題2“12+14+18+116+132+164+……”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利用以前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采用了通分求和的方法,但是最終也沒有人能夠做出來。在這個時候在展示數(shù)形結合的解題策略,出示教材中展示了如何利用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題目,展示了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也就是題中的12,接著又將其中12的分成兩份即14,接著又將其中的14分成兩份即18……這樣依次推算出這個例題的答案是1。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解答“1-12+14+18+116+132+164=”,經過例題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可以根據圖像算出這個題的答案是164。這樣讓學生明白數(shù)形相結合方法解題的優(yōu)點,引導學生試著用這種方法來解題。
總而言之,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發(fā)育特點,在平時的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的直觀教學手段,來優(yōu)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
賴桂珍,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縣華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