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臘梅
什邡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四川德陽 618400
手足口病屬于兒童中比較常見的一類具有傳染性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兒感染腸道病毒所引起的,致病原因中多以患兒感染柯薩奇16型病毒以及71型腸道病毒等常見,手足口病已經被納入到丙類傳染病的管理體系中。手足口病在5歲以下兒童群體中的發(fā)病率較高,病程時間通常為1周,為自愈性疾病,患兒的臨床癥狀集中表現(xiàn)為手足部及口部周圍出現(xiàn)皰疹、低熱、疼痛及厭食等,對患兒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1]。病情嚴重時可能引起患兒出現(xiàn)腦膜炎、心肌炎以及肺水腫等,甚至可能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2]。該次研究選取2017年1—12月收治的9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患兒的外周白細胞計數(shù)、超敏C反應蛋白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等將為患兒病情監(jiān)控以及治療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將該院兒科診治的手足口病共計90例作為研究樣本,根據患兒的臨床病癥嚴重程度將患兒分為兩組,分別定義為重癥組、普通組,各組均為45例。重癥組:男26例,女19例;患兒年齡4個月~7歲,平均年齡(3.12±0.27)歲;患兒的臨床癥狀集中表現(xiàn)為高熱不退、心力衰竭、呼吸困難以及抽搐等。普通組:男24例,女21例;患兒年齡5個月~6歲,平均年齡(3.06±0.21)歲;患兒的臨床癥狀集中表現(xiàn)為低燒、食欲不振以及精神萎靡等。兩組患兒常規(guī)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比較。
患兒入院后于患兒空腹狀態(tài)之下在清晨分別抽取其靜脈血液2 mL,并存儲于EDTA-K2抗凝試管當中,另外再抽取3 mL靜脈血液放置于普通的生化試管當中。以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全自動生化儀和免疫散射比濁法分別進行外周血的白細胞計數(shù)檢測、空腹血糖水平檢測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陽性判斷標準為>10×109/L;空腹血糖水平陽性判定標準為>6.1 mmol/L;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陽性判定標準為大于10 mg/L。
該次研究數(shù)據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重癥組患兒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的檢測結果均顯著的高于普通組患兒。兩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比較結果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各項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各項檢測結果比較(±s)
組別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10×109/L)空腹血糖水平(mmol/L)超敏C反應蛋白(mg/L)重癥組(n=45)普通組(n=45)t值P值16.31±3.94 10.37±3.06 4.267 0.000 9.24±4.12 7.29±3.17 4.151 0.000 18.72±7.91 15.33±5.27 3.064 0.001
重癥組患兒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陽性率、空腹血糖水平陽性率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陽性率分別為48.89%、37.78%、35.55%,分別高于普通組的13.33%、11.11%、15.56%。兩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比較結果見表 2。
表2 兩組患兒各項檢測結果的陽性率比較[n(%)]
手足口病是臨床中比較多見的急性傳染性疾病,該疾病的傳染性較高,傳播速度快,特別是在5歲以下的兒童當中發(fā)病率非常高,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發(fā)病率達到最高。手足口病的病程時間比較短,通常在1周內患兒能夠自行痊愈,但是患兒患病期間需要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和干預,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例如心肌炎、腦膜炎以及心力衰竭等,甚至導致患兒死亡[3]。當機體感染了腸道病毒之后,發(fā)生兩次病毒血癥之后就會對患者身體系統(tǒng)和器官等造成比較強大的牽拉作用。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是由于肝臟在合成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現(xiàn)象,該水平的變化情況同患者急性感染程度及損傷程度呈現(xiàn)正相關性,因此通過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的變化水平能夠對患者的機體感染程度進行有效的判斷,該反應水平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征[4]。若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低于正常人群血液濃度時,應該發(fā)生于患者機體組織遭受損傷以及細菌感染等情況下,通常會在感染后的6~8 h內其濃度出現(xiàn)迅速升高,并且在24~48 h內達到峰值的最高點。手足口病患兒,其超敏C反應蛋白通常會同患兒體內的腸道病毒相結合,因此身體系統(tǒng)中的相關聚合物將被逐漸激活,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5]。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是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中炎性細胞當中的一種,也是組成人體自身機體防御系統(tǒng)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手足口病患兒其淋巴細胞的水平比正常兒童要高,并且患兒患病之后出現(xiàn)的應激反應也會進一步刺激茶酚胺的大量分泌,使得茶酚胺水平迅速升高,因此刺激了儲備池后大量釋放中性粒細胞 ,隨著血液的流動而進入到患兒血液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當中,進一步刺激了炎性反應率的升高,白細胞水平也隨之升高。因此通過檢測患兒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能夠最為判斷患兒早期病癥情況的重要依據,對患兒的治療有重要幫助作用[6]。
當手足口病患兒的血糖水平升高,并且出現(xiàn)四肢無力等癥狀時,需要格外注意患兒腦干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手足口病病變累及。在現(xiàn)階段中,并沒有完全明確手足口病患兒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機制,但是臨床研究普遍認為,這可能與患兒患病后,機體受到了炎癥因子以及應激反應的強烈刺激等因素有關,因此導致患兒的交感神經變得異常興奮,這將進一步刺激患兒的茶酚胺大量分泌,因此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于患兒的血糖水平形成刺激作用,因此出現(xiàn)空腹血糖水平迅速升高的現(xiàn)象,進而導致患兒出現(xiàn)胰島素拮抗反應。因此通過檢測手足口病患兒的空腹血糖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能夠對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癥治療和干預[7]。該次研究中分別對重癥組患兒及普通組患兒進行了檢測,研究結果顯示重癥組患兒的各項水平均明顯的高于普通組患兒,這表明隨著患兒病情程度的加重,空腹血糖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均呈現(xiàn)顯著的上升趨勢,并且該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重癥組患兒的各項檢測陽性結果均較普通組患兒更高,進一步說明這三項檢測指標可以作為判斷患兒手足口病的重要依據,對于診斷準確性的提升有重要幫助作用。并且以上三項檢測內容的檢測操作相對比較簡單,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給出檢測結果,這對于給予患兒及早治療并提高治療效果、預防患兒并發(fā)癥等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越高,其外周周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空腹血糖水平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也更高,且檢測陽性率隨之升高,因此通過對以上三項檢測項目進行檢測,可以判斷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對患兒病情監(jiān)控及治療均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