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冰清 單晨
【摘要】 目前,在不孕患者中,子宮腺肌癥的診斷頻率越來越高。雖然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子宮腺肌癥與不孕之間的關系尚未完全確定,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子宮腺肌癥對女性生育能力有負面影響。一些研究也表明,治療子宮腺肌癥可以提高生育率。本文就子宮腺肌病發(fā)病機制進行探討。
【關鍵詞】 子宮腺肌病 不孕 發(fā)病機制
子宮腺肌癥是一種良性子宮疾病,是子宮內(nèi)膜腺體和間質(zhì)侵入子宮肌層形成彌漫或局限性的病變,與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一樣,屬于婦科疑難病。子宮腺肌病多發(fā)生于30~50歲左右的經(jīng)產(chǎn)婦,但也可見于年輕未生育的女性。其特點是子宮肌層存在異位性子宮內(nèi)膜腺體和間質(zhì),子宮肌層周圍平滑肌細胞反應性纖維化。
1.1 內(nèi)膜細胞侵襲
在過去的80年里,許多理論描述了子宮腺肌癥是如何發(fā)展的。目前,最普遍的假設是,子宮腺肌癥起源于子宮內(nèi)膜的內(nèi)膜組織進入子宮肌層。有研究表明這種基底細胞的侵襲會沿著子宮內(nèi)膜淋巴系統(tǒng)進行[1-2]。
1.2 上皮-間質(zhì)化生
有研究認為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是一種異位子宮內(nèi)膜組織啟動的化生過程[3]。實驗室數(shù)據(jù)顯示,異位子宮內(nèi)膜與正常子宮內(nèi)膜相比,其中波形蛋白的表達更高,提示間質(zhì)細胞的來源為陽性,驗證了該學說。
1.3 雌激素及其受體
由于60%的絕經(jīng)后婦女長期接受三苯氧胺治療,它似乎可以重新激活已經(jīng)存在的子宮腺肌癥的病變,表明這種情況是雌激素依賴性的[4-5]。有研究證實雌激素對異位子宮內(nèi)膜組織啟動具有促進作用,且E受體拮抗劑可以阻斷它的化生及遷移增殖作用,提示了雌激素與異位上皮組織化生在子宮腺肌病中的關系密不可分[6]。
1.4 基底膜內(nèi)陷
子宮腺肌病患者的MRI提示:子宮腺肌病的發(fā)生與交界區(qū)不規(guī)則增厚有一定的關系。交界區(qū)即子宮肌層中內(nèi)陷的子宮內(nèi)膜區(qū),隨著基底膜的內(nèi)陷,被外周增生肥大的肌組織包裹。
1.5 血管生成
子宮腺肌病的患者多有月經(jīng)增多和進行性加重的痛經(jīng)。Liu[7]等研究證明在子宮腺肌病患者中,對于血管生成有促進作用的組織因子顯著表達。
從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來看,大量的出生、自然流產(chǎn)和子宮內(nèi)膜增生與罹患子宮腺肌癥的風險增加有關。與子宮腺肌癥相關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吸煙和外科創(chuàng)傷,如剖宮產(chǎn)或刮除。
綜上所述,子宮腺肌癥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病因不明。多項研究表明,子宮腺肌癥的存在可能會影響子宮輸卵管的運輸,改變子宮內(nèi)膜功能和接受能力,從而影響生育能力。一些間接證據(jù)表明,與沒有子宮腺肌癥的女性相比,患有子宮腺肌癥的女性的生育能力較差?;谟邢薜默F(xiàn)有證據(jù),有報道稱,患有子宮腺肌癥的不孕婦女在接受不同的治療策略后懷孕,間接揭示了患有子宮腺肌癥的婦女的不良生殖結(jié)果。此外,手術對有體外受精失敗史的子宮腺肌癥患者有效,盡管后者的發(fā)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因于較高的早期流產(chǎn)率。
然而,在臨床情況中,仍然難以確定子宮腺肌癥是否是導致不孕的原因,需要更好的研究來確定子宮腺肌癥患者的植入失敗的分子機制以及子宮腺肌癥對有無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的不孕婦女的影響。
參考文獻
[ 1 ] MollR,Levy R,Czernobilsky B,et al.Cytokeratins of normal epithelia and some neoplasms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Lab Invest. 1983; 49:599–610.
[ 2 ] Sahin AA,Silva EG,Landon G,et al. Endometrial tissue in myometrial vessels not associated with menstruation. Int J Gynecol Pathol. 1989;8:139–146.
[ 3 ] Ferenczy A. Pathophysiology of adenomyosis. Hum Reprod Update. 1998;4:312–322.
[ 4 ] Vercellini P, Viganò P,Somigliana E, et al. Adenomyosis:epidemiological factors.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2006;20: 465–477.
[5] Bergeron C, Amant F, Ferenczy A. Pathology and physiopathology of adenomyosis.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06;20:511–521.
[ 6 ] G.Leyendecker, A .Bilgicyildirim, M.Inacker,et al.Adenomyosis and endometriosis. Revisiting their association and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autotraumatisation . An MRI study[J].Arch Gynecol Obstet. ,2015; 291(4): 917–932.
[ 7 ] Chen YJ, Li HY, Huang CH, et al.Oestrogen-induc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enomyosis[J].J Pathol,2010,222(3):26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