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芹
去年暑假,我接任了小學段的低年級語文教學,同時開始的還有區(qū)級實驗課題——“低年級大量識字,提早閱讀”。剛開始,我很犯難,因為低年級的孩子知識儲備太少了,特別是識字水平參差不齊,雖然自己認為困難多多,但我還是在摸索中前進,現(xiàn)將平時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國家教材與實驗教材相結合
我們所使用的國家教材一年級語文是部頒教材,先識字再學拼音,識字相對少一點。我采取了與實驗教材相結合的方法,當學生學拼音精神頭不大時,我便開始教同學們實驗教材的內容,可以一行,也可以是兩行,并不強調學生認字,而是先讓學生感受韻文的節(jié)奏美,以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二、不急不躁,循序漸進
實驗教材的文章有的一篇很長,如第1課《天文》有8行,共計64個字,實認60個字,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難度挺大??吹竭@種情況,我不急不躁,先讓學生學會前兩行,背熟韻文,認識14個生字,這樣應該是不難了吧,但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可不是容易的事,特別是聯(lián)想定位,他們并不容易感受到,但是把一篇課文分成幾塊去學,總還是分解了難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時間長了,學生慢慢感受到了學習方法,識字效率就會提高了。
三、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因班內學生的水平不一,教學中,我要求學習差一點的同學可以少認幾個,比如別的同學需要認30個,他們只要認識20個就可以了。再如部頒教材上識字很困難的同學,可以先不讓認實驗教材上的。這樣的同學畢竟極少,每班應該不超過3—4名同學。
四、注重結合,引導學生多種方法識字
在兩套教材之間迂回,我并沒有覺得忙亂,相反,我在兩套教材之間找到了結合點。如在部頒教材上遇到實驗教材上的字,我便會問學生:“這個字我們在實驗教材上學過,誰能說出在哪句話里?”這樣,不僅復習了實驗教材內容,也鞏固了人教版教材上的生字。我還倡導學生多種方法識字,如歸類識字, “雹、霜、雷、霧……”告訴學生這些帶雨字頭的字都與自然現(xiàn)象有關;熟字加偏旁的,如“皇+忄”還念“huánɡ”;比較法識字,“嘗——黨——棠——賞”… …多種方法讓學生加強了對生字的識記。
五、識字過程中注重評價
識字過程中,我很注重評價,采取了梯級評價制,每認識過一次生字,得一顆“星印章”,連得兩次“星印章”得一個“月亮印章”,每得兩個“月亮印章”得一個“太陽印章”。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之老師的口頭表揚,如某某同學進步了;某某同學又全認識了。形成了積極向上的識字氛圍。
一路走來,到現(xiàn)在為止,我班43名同學對識字教材的課文篇篇都能熟讀成誦,個個都能認識生字,就連上學期一個字也不認識的同學都能全部認識生字了。回頭再看走過的實驗路程,我滿是收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