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熙東
摘 要 本文以廈門地區(qū)大學生愛國意識網(wǎng)絡問卷調查為樣本,結合近代以來不同時期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及行為,對當代大學生愛國情懷的時代特征進行了較深入剖析,提出了從社會、高校和大學生個人方面深化開展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 愛國情懷 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不同時期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及行為分析
愛國意識及行為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和表征。作為民族最覺醒、最先進部分的大學生,亙古不變的是先國后家的濃烈愛國主義情懷和為中華之崛起而奮發(fā)讀書的強烈責任擔當。
1.1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840年中國國門被打開后,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動蕩和內憂外患。隨著清王朝被終結,民國肇造,教育勃興,民智漸開。1895年,中國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在天津成立,隨后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復旦公學(復旦大學)、求是書院(浙江大學)、自強學堂(武漢大學)等大學陸續(xù)建成。從此,大學生作為思想覺悟最高的社會群體之一,高舉著反抗侵略、救亡圖存的旗幟,登上了救國救民的歷史舞臺,每每在國家存亡、民族滅亡的危難時刻總是站在最前線,用他們的愛國熱情喚起社會大眾的覺醒。
1.1.1新中國成立前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北京地區(qū)的學生云集天安門示威,高喊“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等口號,一場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正式爆發(fā)。學生運動雖遭到暴力鎮(zhèn)壓,但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和支持,最終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拔逅倪\動”是大學生引領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偉大愛國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隨后,1925年“五卅運動”、1935“一二·九”運動、1947年“五二O慘案”等學生愛國運動,盡管規(guī)模不盡相同,但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是青年學生用他們的聲音和行動表達對祖國的關注以及熱愛之情。大學生扮演的角色,不是單純的先起者,更是積極的實踐者,極大地推動了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
此外,許多不甘平庸的青年還紛紛求學海外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如茅以升、竺可禎、梅貽琦、“三錢”等,學成回國后為祖國科學事業(yè)獻身,使我國從現(xiàn)代科學的落伍者逐漸走向世界科技前臺。
1.1.2新中國成立之初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高校按照中央要求,針對當時部分大學生中存在的狹隘的愛國思想以及恐美心理等展開國際主義教育??姑涝勾髮W生受到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雙重教育,促進了全國范圍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發(fā)展,也進一步激勵著大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更扎實的行動投身于新中國建設事業(yè)之中。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等特定歷史事件,對大學生們的心理和生理都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很多大學生是在吃不飽的境況下成長起來或完成學業(yè)的,這其中還產(chǎn)生了一個特定群體——“工農(nóng)兵大學生”。這一代大學生們,因為直面和經(jīng)歷了艱辛,能更深地懂得中國國情、更深地了解人民,他們在心底里更迫切地希望國家繁榮強大、人民富裕幸福,這一代大學生們也正是當今帶領中國走向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主體領導力量。
1.2改革開放至上世紀末
80年代,中國正處于剛剛結束文革、撥亂反正、開啟改革開放新征程的新的歷史階段,“振興中華”、“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是當時大學生們常掛嘴邊并身體力行的口號,陳景潤、楊樂、張廣厚、中國女排、張海迪是他們人生的榜樣和仰慕的“明星”,弘揚“五講四美三熱愛”,看《十月》《收獲》《當代》等大型文學期刊和《讀者》、《演講與口才》等思想類雜志是他們的時尚,當時的大學生們都認真思索和努力實踐北師大教授李燕杰在全國各地演講中所倡導的“做真善美的人”,都在豪邁地唱著“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進入90年代,國際冷戰(zhàn)結束,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中國處于加速融入世界、加快擺脫落后的年代,當時的大學生們有更多的渠道了解、關心國家大事,在認同國家利益先于個人利益的同時,更加注重個人發(fā)展,有更多的大學生選擇出國留學、走向世界;而且“下?!?、“跳槽”、“孔雀東南飛”成為時尚,許多大學生都渴望在市場經(jīng)濟中一顯身手。同時,一些特定的歷史事件也使大學生們更加看清了中國在世界的位置,看清了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比如,前蘇聯(lián)解體、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中美軍機相撞等事件,促使部分大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不能聽任西方擺布、強國興軍、光耀中華的思想。
時勢造英雄,危機凝人心。在我的父母他們這一輩大學生的那個年代,面對開放的世界,看到國家之間巨大的差距,對于正百廢待興的祖國,愛國的責任感、緊迫感和激情更加強烈。訪談中,許多同學的父母都表示,看到當今的中國一天比一天強大,發(fā)自肺腑地為祖國和民族感到驕傲和自豪。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意識,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愛國意識強烈的父輩們的言傳身教,這也使得雖然隨著時代的改變,大學生的愛國方式在變化,但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以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1.3進入二十一世紀
當時代的列車行駛到二十一世紀,中國的綜合國力與日倍增,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更多地體現(xiàn)在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在充分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同時,更加關注國家的建設、改革和發(fā)展。特別是經(jīng)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有了更加切合實際、更加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和團結最大多數(shù)人的新內涵。因此“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了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以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集中體現(xiàn),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成為當代愛國主義的最重要體現(xiàn)。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統(tǒng)一是歷史形成的,是在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救亡圖存、奮發(fā)圖強的進程中逐步形成并確立起來的特有的民族精神。
新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fā)生轉變。我們這些“90后”正以富有時代色彩的奮斗為自己正名,事實說明,今天的“90后”“00后”在實踐愛國主義的道路中行進得更具活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一方面,當代大學生仍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都有以個人的成長進步推動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為實現(xiàn)遠大理想而不懈奮斗的堅定信念。但同時,新時代條件下,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也有所更新,愛國主義的形式也在發(fā)生變化,更多地轉變?yōu)樯钊肷鐣?、了解世情、國情,努力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以自己的“微行動”,把愛國熱情轉化為立足崗位、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
2當代大學生愛國情懷的時代特征分析
2.1當代大學生愛國情懷的時代特征:情感熱熾,但部分大學生也表現(xiàn)出易偏激和不夠理性
2017年,筆者就“薩德”、“美聯(lián)航”等事件開展了“關于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意識現(xiàn)狀”網(wǎng)絡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主要是廈門大學及廈門地區(qū)其他大學的學生。
問卷調查顯示:面對網(wǎng)絡上詆毀、抹黑中國的偏激言論,49.09%的大學生會選擇理性指責對方并同對方講道理;19.09%的大學生認為這些言論是惡意詆毀,會堅決抵制并一鍵舉報。當問到出國留學的動機是什么時,49.09%的大學生是為了感受多種文化,豐富提升自我;28.18%的大學生選擇學習先進知識,學成后回國報效祖國。在被問及自己的愛國方式時,有58.18%的大學生會有外在的行動和內在的理性思考,將愛國作為學習生活的動力。另外,86.36%的大學生認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與愛國最相關的行為。而在談及對于抵韓做法(如廈航等公司下架韓國游、停飛中韓航班;樂天超市封鎖;韓劇下架等)的看法時,45.45%的大學生表示無論生活是否受到影響都非常支持,自己也參與其中,覺得這樣是理性的愛國行為;24.54%表示心里支持,但未參與其中,如果自己的游玩計劃等因此受影響,會有怨言但能夠理解。這些數(shù)據(jù)充分說明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多數(shù)大學生在重大事件面前能夠理智地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尤其是在韓國部署“薩德”這件大是大非事情上,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表現(xiàn)出了積極理性的態(tài)度,傾向于先了解“薩德”的部署對中國的影響、發(fā)起抵制樂天公司運動的理由,同時也愿意以“不支持、不接受韓國提供的產(chǎn)品及其相關的服務但不鬧事”來作為自己愛國的準則。
但是,當代大學生中,也存在一些民族情緒過于高漲、盲目愛國的學生。如前幾年的釣魚島事件,一部分公民對日本的反感敵視情緒高漲,選擇了打砸日系車并打傷車主等極端、不理性的方式來表達愛國情緒。有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及行為,由于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以及自身認識的片面,導致缺少理智的現(xiàn)象不鮮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對領土爭端與歷史遺留問題的全面認識,以及較少對經(jīng)濟、政治、外交方面的了解,容易受到情緒和周圍人的影響而采取很多不理智甚至是極端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無益于爭端的解決,反而會增加國家和社會的負擔,同時會對國家形象產(chǎn)生惡劣影響。
2.2造成部分大學生不理性愛國行為的原因分析
2.2.1新時代觀念的改變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一定意義上,“全球化”格局對愛國主義帶來了沖擊。“全球化”意味著國家概念弱化,國家主權意識被削弱;全球化進程中,外國文化走進來,更容易被國人接觸到,因此可能滋生崇洋媚外的心理,沖擊愛國主義??茖W技術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愛國主義精神,又因為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強,更容易受到影響。科學技術的網(wǎng)絡虛擬空間的普及,讓“愛國主義過時了”“超國家主義”等觀念有了可乘之機,科學技術發(fā)展使得信息自由傳遞,宇宙飛船等技術的發(fā)展,更弱化了國家安全及空間觀念,“無政府主義”觀念滋長。另一方面,由于規(guī)范力度不夠,一些不良的思想文化借助新興傳播媒體扭曲弱化愛國主義精神。一些西方思潮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些腐朽的思想更加隱秘,若無法鑒別則受其影響;西方國家為遏制中國,宣傳與愛國主義不相符的內容。
2.2.2受突發(fā)事件網(wǎng)絡輿情不當引導
大學生作為應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高素質群體,在網(wǎng)絡信息獲取便捷性方面具有很大優(yōu)勢,更容易在第一時間獲取和處理各類網(wǎng)絡信息,促進網(wǎng)絡輿情的形成和傳播。同時,大學生群體在思想和心理方面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懷有一定的政治抱負和期許,但缺少實現(xiàn)途徑,在思想認識上和政治方向的辨別上較易產(chǎn)生困惑與迷茫;心中充滿政治熱情,但缺乏社會閱歷、政治經(jīng)驗和理性分析能力,容易產(chǎn)生偏激思想和沖動行為。當他們被某些不良網(wǎng)絡信息和過激言論所迷惑,錯誤地認為這些信息會促成個人期許得到回應,個人的政治抱負找到了實現(xiàn)平臺,便會在大是大非面前盲目跟風錯判方向,通過網(wǎng)絡發(fā)泄個人的不滿情緒和偏激言論,為突發(fā)事件網(wǎng)絡輿情的形成“推波助瀾”,甚至出現(xiàn)不理智的行為。在關于“你對在抵制日貨中,有人砸傷日系車車主事件的看法”的調查中,有6.3%的大學生表示無法判斷這是否是理性的愛國行為,此外還有14.4%的大學生認為這是表達愛國情懷感的合理行為。大學生作為最先進向上的群體,應該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應該懂得如何科學合理的表達愛國情懷感。對于這樣明顯的極端的非理性的愛國行為,很多大學生受到網(wǎng)絡上某些輿論的引導,這些偏激的情緒在網(wǎng)上相互激發(fā),使大學生在愛國言行中的非理性情感膨脹,無法判斷應如何理性愛國。這些網(wǎng)絡輿情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形成非理性愛國思想產(chǎn)生了影響。
2.2.3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日益減弱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多元文化不斷進入我國并得到很快發(fā)展,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人。當被問及在成長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今流行的境外思想意識哪一個對自己影響大時,45.95%的大學生選擇了傳統(tǒng)文化,54.05%的大學生選擇了當今流行的境外思想意識,可以看出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今流行的境外思想意識并駕齊驅,兩者都在深深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兩個數(shù)據(jù)接近且境外思想意識占比更高,足以說明大學生受境外文化的影響至深至極,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必然。對于大學生而言,接受外來文化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夠保持客觀理性的頭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被問到面臨出國留學和在國內的選擇時,27.93%的學生選擇了出國留學,55.18%的學生選擇了留在國內,選擇出國留學的比例還是相當大的,可見同學們對異國文化充滿了好奇和憧憬,愿意去開拓視野,渴望去國外學習鍛煉和提高自己。
2.2.4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不足
在我們針對家長的網(wǎng)絡問卷調查中,34.84%的家長認為年輕人愛國意識減弱的原因是因為愛國教育的匱乏;當被問及希望教育孩子怎樣的愛國主義時,95.48%的家長希望愛國主義教育涉及關心國家大事、理性愛國。當前,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宣講中國古代和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英雄事跡,缺乏現(xiàn)今時代的鮮活案例,沒有理論深化與內容創(chuàng)新。這種與學生當下生活脫節(jié),違反了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內容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容易讓學生認為愛國主義的形式和內容已經(jīng)定式化,或認為愛國主義只有做出御敵于國門之外的轟轟烈烈的大事才是愛國,而難免造成理性愛國的缺失。同時,由于近代中國史是一部屈辱史,會引起大家的悲憤和激動,因此當再次遇到我們國家民族的利益受到侵犯的事件時,大學生的愛國可能建立在一種“仇視”心理等過分強烈的情感之上,缺乏理性。
2.2.5依法愛國法制觀念的缺失
理性愛國首先是依法愛國,而不是違法愛國。非理性愛國是中國公民社會建設滯后的產(chǎn)物,民族國家的建構與公民社會的形成往往具有同步性,但在中國,兩者之間卻存在較大的落差。我國還不能完全稱之為“法治”國家,人們的法治觀念不夠強烈,基本上還是依靠“德治”,很多時候依靠“道德”的力量來解決生活糾紛。相比于硬性和理性的“法治”,“德治”是軟性和情感性的,容易情緒化,容易沖動,容易走極端。由于“法治”的缺位,“情緒化”的現(xiàn)象便時有發(fā)生,而愛國的不理性正是情緒化的一種極端情況。在社會主義轉型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對國內出現(xiàn)的種種矛盾不能科學地進行分析并產(chǎn)生偏見,加上國外反華勢力的煽動,部分大學生把正確的不滿情緒轉變?yōu)椤皭蹏涡?,甚至變?yōu)榘l(fā)泄個人情緒的違法舉動。
鑒于上述,當代大學生愛國意識存在若干現(xiàn)實影響因素,雖對大學生主流價值觀不會產(chǎn)生沖擊,但問題不容忽視。這是全社會的問題,不是某個部門某個機構能夠解決的,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聯(lián)合起來共同努力 。只有使我們的大學生變得更理性,才能使大學生提高認識,才能夠客觀公正地認識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以及身邊的一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愛國。
3在當代大學生中積極倡導理性愛國的若干建議
3.1社會方面
倡導愛國主義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增強大學生愛國意識的重要途徑。
第一,倡導愛國主義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防止一些國家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影響。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大力倡導能夠統(tǒng)一思想、凝聚人心,激發(fā)他們的政治信心和行動熱情,具有巨大的社會整合功能。
第二,有效發(fā)揮輿論作用,增強國家工作的透明性,讓大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國內外形勢。另外,應正確且充分發(fā)揮輿論的引導作用,合乎時宜地、實事求是地、準確地對大眾加以引導。
3.2高校方面
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86.3%的大學生僅僅只是通過主題班會受到愛國主義教育,21.82%的大學生認為這樣搞愛國主義教育是形式主義,缺乏意義。這說明隨著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大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思想更加獨立,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應該只局限于口頭上的講座、書面上的強硬說教,而應該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愛國教育。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完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要讓學生了解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國家的歷史,熟悉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輝煌成就,使其在理性和感性結合的基礎上認同自己生存于其中的國家。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對國家實際狀況認知水平也是提高其愛國熱情,增強愛國主義意識的基礎。這一點我們可以向有關國家學習,在對廈大海外留學生的問卷調查中,43.1%的外國大學生表示,在自己本國的學校接受到了很多的愛國主義教育;52.63%的外國留學生認為自己的愛國意識在出國學習后變得更強烈了,并表示會一直掛念著祖國;72.41%的外國留學生認為中華文化對自己產(chǎn)生了影響但比本國文化少。與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向往外國文化相對比,這些數(shù)據(jù)反映了學生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美國、法國、新西蘭等國家的愛國教育從小抓起,從點滴滲入,涉及每個人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了愛國教育深入民心,這值得我們借鑒。
第二,建立完善的愛國主義教育體制,真正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成為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大學生愛國實踐平臺,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參加愛國實踐的機會,以此提高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同時,要提高教師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意識,以老師的言傳身教來帶動學生,給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
第三,加強大學生的社會教育,實現(xiàn)教育內容多元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情緒的引導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其它社會教育的支持配合,包括信仰教育、人文素養(yǎng)教育、科學精神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教育等。例如“薩德”事件發(fā)生后,有的學校率先在學生中強調理性愛國的重要性;對于發(fā)生部分學生自發(fā)抵制樂天、拒絕韓國游、韓劇等行為,有的學校向學生提出了“不購買、不破壞、不鬧事地理性抵制”的建議和要求,促進了大學生理性判斷形勢、正確辨別是非的能力。
第四,教育方式層級化,集體教育與個案教育相結合。大學生群體具有很高的異質性,整合難度大。這就要求我們實現(xiàn)教育方式的層級化、分層化,走集體教育與個案教育相結合的道路。受教學資源、學生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的限制,集體化和規(guī)?;膼蹏髁x教育和引導是必須的。但是,由于大學生群體在民族、性格、家庭環(huán)境、個人早期經(jīng)歷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針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緒引導的個案教育是對集體教育的必要補充。個案教育是一種借鑒社會工作中的“個案工作”模式,將案中具體情況甄別與診治、輔導與治療有機結合起來的高針對性教學方式。
3.3個人方面
個人的道德和法律素養(yǎng)是愛國主義意識高低的關鍵,要提高個人的愛國主義意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
第一,提高個人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在學習專業(yè)知識課的同時,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青年發(fā)展戰(zhàn)略大講堂等。
第二,注重個人知識經(jīng)歷的積累,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努力豐富自身的個人閱歷。
第三,努力學習國家的歷史,關注當今國家和世界的局勢,對國家有明確的認識。
第四,注重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不為一時的慷慨、沖動而發(fā)表過激言論,以至于損害國家形象,為敵對勢力抓住攻擊黨和國家及大學生的把柄。
大學生理性愛國應該是激情和理性的有機結合。激情是一種非理性的、沖動的、執(zhí)著于某一信仰內核的精神意志,這一信仰內核一般是要建立在某種無形的精神符號之上。大學生愛國激情匯集成愛國洪流,是一種巨大的精神財富,但盲目的缺乏理性制約的愛國激情又是有害的,它容易被別有用心者利用,于國無益,反而帶來損失和負面影響。而理性代表著個體對它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交往、文化蘊藏和制度體系的一種自覺的、穩(wěn)定的、必然的深度思考。大學生理性愛國要用理性點燃激情,用激情照亮理性。
參考文獻
[1] 鐘瑞琴,錢昊.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意識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4(04).
[2] 孫藝分.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及其基本精蘊[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
[3] 蕭若元.香港大撕裂(上):香港命運系列——雨傘運動[N].Hong Kong New Media Limited,2015-05-05.
[4] 劉磊,田志久.當代大學生愛國意識現(xiàn)狀及成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9).
[5] 齊東偉.突發(fā)事件網(wǎng)絡輿情應對與大學生理性愛國意識引導實踐策略[J].管理方略,2014(04).
[6] 周發(fā)勤.中國老一輩自然科學家群體的幾個特點[J].科學與社會,1994(02):48-50.
[7] 夏勁.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特征[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5(02).
[8] 陳勇,梅紅,王歡.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歷史回顧、基本經(jīng)驗和探索創(chuàng)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9).
[9] 陳玲玲.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市愛國公約運動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
[10] 姜宏鋼.網(wǎng)絡時代的青年愛國主義更需要理性[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25(10).
[11] 黃利洪.略論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D].鄭州:鄭州大學.
[12] 嚴煒.論科學技術對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8,10(06).
[13] 施華東.論全球化對愛國主義的影響[J].思想理論教育,2009(05).
[14] 周洲.關于大學生理性愛國的幾點思考[J].學習導刊,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