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靜,彭麗君,賀彩霞,王紅,韓欣,鄒月柳
作者單位:1 266034 青島,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心內(nèi)科;2 266034 青島,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超聲科;3 266000 青島,青島市立醫(yī)院東院干部保健科
糖尿病前期患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餐后2 h血糖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1 h血糖升高是2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那么OGTT 1 h血糖升高是否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是觀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是心腦血管疾病有效預測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討OGTT 1 h血糖與IMT的關(guān)系,以期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1.1 研究對象和分組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青島阜外心血管醫(yī)院及青島市立醫(yī)院東院的健康查體者893例,男性428例,女性465例,年齡40~65歲。納入標準:①年齡≥40歲;②既往體檢健康;③能夠完成所有體檢項目。排除標準:有糖尿病病史、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史;冠心病及有周圍動脈疾病病史;急、慢性胰腺疾病,急、慢性感染者;吸煙、嗜酒及濫用藥物者。所有入選者均行OGTT,按照OGTT中空腹血糖(FPG)和葡萄糖負荷后2 h血糖(2 hPG)結(jié)果分組:正常糖耐量組760例,其中男性364例,女性396例(正常糖耐量NGT:FPG<6.1 mmol/L且2 hPG<7.8 mmol/L);糖耐量減低組133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69例(糖耐量減低IGT:FPG<6.1 mmol/L且7.8 mmol/L<2 hPG<11.1 mmol/L)。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下最大面積確定葡萄糖負荷后1 h血糖升高界值,為9.0 mmol/L;根據(jù)1 h血糖將NGT者分為OGTT 1h血糖正常組(608例)和血糖升高組(152例)。
1.2 臨床觀察指標 測定入選者身高、體重、腰圍(WC)、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計算體質(zhì)指數(shù)(BMI)=身高/體重2(kg/m2)。清晨空腹行OGTT,查即刻、30、60、120 min血糖和胰島素(INS),同時測定血漿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計算穩(wěn)態(tài)模型的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FINS)/22.5,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β)= FIns×20/(FPG-3.5),以葡萄糖負荷后30 min凈增胰島素與凈增葡萄糖的比值(△I30/△G30)評估早期胰島素分泌能力, △I30/△G30=(30 min胰島素-空腹胰島素)/(30 min血糖-空腹血糖)。
1.3 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測定 應用西門子30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對受檢者雙側(cè)頸動脈進行測量,受檢者仰臥、放松,頸部偏向?qū)?cè),充分暴露頸部,從胸鎖乳突肌外緣縱切掃描,超聲顯示血管壁結(jié)構(gòu)分為內(nèi)膜、中膜、外膜3層,內(nèi)外膜之間的距離即為IMT,測定IMT的最厚處和距此近心1 cm及遠心1 cm處3點,平均數(shù)記為IMT。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HOMA-IR、HOMA-β、△I30/△G30為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取其自然對數(shù)后用于分析,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單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間臨床指標比較 血糖升高組和糖耐量減低組體質(zhì)指數(shù)、三酰甘油、收縮壓、空腹血糖、HOMA-IR以及IMT均高于正常糖耐量組,HOMA-β低于正常糖耐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葡萄糖負荷后1 h和2 h血糖,糖耐量減低組高于血糖升高組和正常糖耐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表1)。
2.2 IMT相關(guān)單因素分析 以IMT為因變量,以年齡、BMI、WC、TG、HDL-C、LDL-C、TC、血壓、FPG、葡萄糖負荷后血糖、△I30/△G30、HOMA-β和HOMA-IR為自變量,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糖耐量正常人群IMT與年齡、LDL-C、BMI、SBP、葡萄糖負荷后1 h和2 h血糖、HOMA-IR呈正相關(guān),與HDL-C、△I30/△G30和HOMA-β呈負相關(guā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表2)。
表1 不同體檢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2.3 IMT相關(guān)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IMT為因變量,以年齡、BMI、HDL-C、LDL-C、SBP、1hPG、2hPG、HOMA-IR、△I30/△G30及 HOMA-β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1h PG、LDL-C、HOMA-IR進入回歸方程(P<0.05),標準化偏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0.190、0.090、0.262(表3)。
表2 IMT相關(guān)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表3 糖耐量正常人群IMT相關(guān)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F(xiàn)PG受損可能與早期動脈硬化無關(guān)[2],葡萄糖耐量減低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3]。1 h血糖升高是介于正常糖代謝和葡萄糖耐量異常的一種中間狀態(tài),為OGTT異常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已存在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4,5],葡萄糖負荷后1 h血糖是發(fā)生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是較強的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預測因子。對這部分人群及早干預,可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病率。
本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1 h血糖升高、LDL-C、HOMA-IR與IMT相關(guān),提示除傳統(tǒng)危險因素外,葡萄糖負荷后1 h血糖升高也是不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已有研究顯示血糖升高與血管病變相關(guān),波動性的高血糖對胰島β細胞損傷比持續(xù)性高血糖更為嚴重,造成的血管損傷也更嚴重[6]。IMT是反映早期動脈硬化的客觀指標。葡萄糖負荷后1 h血糖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7],可能與此人群腹型肥胖、脂代謝異常、血管內(nèi)皮功能紊亂、氧化應激、炎癥反應等有關(guān),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OGTT 1 h血糖升高人群,及時進行干預,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亦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