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彩花
【摘要】語文課堂展現(xiàn)的是語言文化的內(nèi)涵,在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其漢語文化的精髓,其實質(zhì)上就是教會學生如何理解、學會運用、懂得表達的過程。我們大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往往重讀寫練習而輕口語表達的訓練,有的教師以為口語交際能力不用學也會自然形成。其實,口語和讀寫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其對漢語言詞匯、語句、語境的掌握程度。筆者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訓練 巧設情境 妙用學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 11-0092-01
前言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币虝W生熟練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最為基礎的則是說話。實踐中教師把大量的精力都傾注在學生的書面作業(yè)上,而忽視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差,不能清晰的表達問題的真實含義,致使教師的教學工作變得乏味低效。經(jīng)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充分認識到要想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必須從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開始。近幾年來我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下面是我的一些見解。
一、活用文本,采取多樣化方式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
小學課文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都是訓練學生口語能力的最好教材,但有許多教師還未能做到完全充分的利用。
(一)在詞語對比中訓練
教學中我經(jīng)常對一些重點句子進行有意錯誤、變換詞語的改造,學生在對比中很容易就激發(fā)起說活的欲望。如在《圓明園的毀滅》教學中,我故意把“闖進”圓明園換成“進入”圓明園,把“凡是、統(tǒng)統(tǒng)、實在、任意”等詞去掉,聽講認真的同學立即提出我讀錯了,這時聽講不專心的同學注意力很快轉移過來了。我馬上提出問題,文中“闖進”換成“進入”有何區(qū)別?為什么不能進行詞語置換,此時學生們想要展現(xiàn)出表達自己見解的欲望非常強烈,只怕老師不叫他們說,一個同學說完了,其他的同學還爭著說出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見解。有的學生說闖入突出入侵者的殘暴行為,不能換掉,“凡是、統(tǒng)統(tǒng)、實在、任意”等詞感受到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同學們的回答雖然不完美,但是說得有模有樣、句式正確、文辭精彩,此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在無形中進步了。
(二)在回答問題中訓練
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訓練說話是口語訓練的常規(guī)手段,這項訓練關鍵是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如教學《窮人》一課,我在此空白處巧設疑問讓學生口頭回答。問:“桑娜收留了西蒙的孩子后,生活會變得怎么樣呢?”此問猶如投石激浪,學生都變得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有的抱著美好的愿望說:“桑娜收留了西蒙的孩子后,遇到好運了,有人請她到富人家打工,她賺錢了,一家人幸福生活著?!庇械膫牡卣f:“桑娜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了,但是他們不被環(huán)境打倒,一家人相互愛護,熬過艱苦的日子?!边@種巧妙提問激發(fā)說話興趣的方法,效果很好。也讓課后的續(xù)寫《窮人》的小練筆得到訓練,學生在說的基礎上深化,寫起小練筆得心應手。
二、借巧設情境,多渠道進行口語訓練
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上課時有的班里的學生躍躍欲試,爭相發(fā)言,有的班級學生卻星星點點“千呼萬喚難出來”。在總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夸夸其談,需要一定的情景作為鋪設,建立一個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有一種自然、樸實的氣息才能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的情境氣氛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如可以利用游戲、表演、模擬環(huán)境等做法多渠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小學生說的欲望。我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做了些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的頭飾,我自己則制作了一幅很大很大的雪景圖。課上我先讓學生看圖感受雪后大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然后讓學生說說這美景引來了誰。學生紛紛說: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接著,我讓學生帶上頭飾分別扮演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學生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角色。再讓學生說說他們畫了什么畫,學生的答案竟是如此的五彩紛呈:
“我是小雞,我在地上畫了竹葉?!?/p>
“我是小鴨,我在地上畫了楓葉,多美??!”
“我畫的是月牙,你們知道我是誰嗎?”
“汪汪汪,我畫了梅花,你們看,漂亮嗎?”
從此例子可以看出學生有了充足的情感體驗自然就能將自己最有觸動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了。
三、妙用學科的滲透,多手段進行口語訓練
(一)學會運用生動活潑的電教手段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豐富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案例拓展,規(guī)避了教師在授課中的難點問題,如讓學生聽錄音、看投影,使教學內(nèi)容由靜畫變動畫,無聲變有聲,引起學生求知欲,激發(fā)了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我在教《荷葉圓圓》一課時,我利用電教平臺播放課文動畫,并配以有感情的課文朗讀。如此無聲、枯燥的文字描述變成了富有情感的、活生生的視頻播放。同學們就像看電視動畫一樣被畫面所吸引,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真正進入到課文的理解記憶當中去,很好的解讀了課文文本內(nèi)容,有效的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以上做法把說話訓練與電教、美術等學科結合,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說話訓練。在不知不覺中說話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利用辯論的形式來培養(yǎng)說話思維
利用辯論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應變能力及語言的表達運用能力,以鍛煉和提升學生主動說話的思維意識。教學實踐中我們將課文的內(nèi)容要點設計成思考題,進行課堂討論或辯論內(nèi)容,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教材疑點、難點,而且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語言表達的嚴密性、邏輯性。如教學《月光曲》課,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貝多芬沒有遇見盲姑娘,他能譜寫出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嗎?”一下子,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了。反方學生說不能,因為只有盲姑娘那樣的遭遇,才能打動貝多芬,而盲姑娘的音樂天賦和愛好音樂的熱情深深感染著貝多芬。所以,沒有那樣的特定情境,這首巨作是不能誕生的。而正方認為能,因為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藝術家,他經(jīng)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就算遇不到盲姑娘,也許會遇到賣火柴的小女孩,也會深深觸動他的憐憫之心,繼而譜寫出這首曲子。由此可見,辯論或討論為學生提供了說話的機會,有效的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大腦思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口語表達能力訓練是一個綜合性質(zhì)的訓練,要讓學生會說話,說得具體、明白、條理清楚,要說得委婉得體,不能單靠課堂訓練,應堅持課內(nèi)課外結合、聽說讀寫相結合等方式的運用,同時加強教師的指導與引導,將口語與訓練貫穿于教學始終,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李翠英.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之我見[J].學生之友,2012(1)
[2]張雪梅.簡述小學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J].教師之窗,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