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 要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具有直觀明了、學生易懂的特點,同時具有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興趣,引發(fā)求知欲,使教學輕松,實現(xiàn)師生、生生的合作與交流,這必是教育發(fā)展的大勢所需。
關鍵詞 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3-0019-01
為全面扭轉農(nóng)村教育相對滯后,城鄉(xiāng)之間發(fā)展不均衡、區(qū)域內教育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打造高效課堂教學。我市完成了覆蓋中小學的“班班通”、電子白板、希沃一體機、計算機配備等工程。隨著時代的迅速發(fā)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使學生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工具,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礎。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本人就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情景,積極學習
教學中,可以利用媒體來創(chuàng)設、優(yōu)化教學場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欲望,使學生在學習情景中產(chǎn)生探究學習的動機,引導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既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又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使學生感到學習也是一種樂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以語文教學為例,現(xiàn)行的語文學科教學內容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學內容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局限于時空、地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往往所寫之事,所繪之景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而且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本身又具有片面性,缺乏必要的知識間聯(lián)系,所以此時如能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勢必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的《司馬光》一文,本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但文中所寫的人和事距離學生較遠,所以,如果只將文章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難免會使學生的感受停留于表面,但如果在課前引導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尋一些關于司馬光的資料,勢必會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使他們在掌握、收集存儲信息的同時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
二、學科整合,促進學習
信息技術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吨行W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說“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利用它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同樣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仍以語文教學為例,縱觀小語各冊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因受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局限,在同冊教材中我們很難看到那些描寫同一景觀,同一事件,同一風格的,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很難對每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風土人情輔以有利的佐證。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跨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語文學科教學中,還要強調課內、課外教學活動的統(tǒng)一性,改造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
如:教學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在充分考慮學生知識基礎、接受能力的同時,將作者的另一首風格一樣,同是描繪西湖美景的古詩《六月二十七望湖樓醉書》搬上了課堂,并為其配上了動聽、舒緩的音樂,找到了符合詩意的圖畫。當主課內容學完后,自然地將它呈現(xiàn)了出來。頓時,還沉醉于西湖美景中的學生們又被眼前的詩情畫意陶醉了,都不知不覺地融入到詩文中,連平時最怕朗讀的學生也入情入境地朗誦了起來,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參與不僅可以實現(xiàn)以一篇帶多篇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而且也加大了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使教材真正鮮活了起來。
三、制作實效課件,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課件的制作應以學科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fā)點,以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為目的,選用合適的技術,充分考慮到課件要圍繞教材重點設計,必須符合教學大綱和文字教材的要求,要明確:為什么編制這個課件,怎樣解決教學上的問題,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制作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我們成功了》一課的教學課件時,我考慮到這是一篇激情昂揚的美文,但由于文中所描述的歡慶場景對于沒有身歷其境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以想象的。那么,自然也難以引起學生共鳴,讀時難免顯得空洞。然而,有感情地朗讀該文既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我將網(wǎng)上下載的北京申奧成功后,人民上街慶祝的有關錄像、照片制作成視頻,配以相對應的文字、音樂呈現(xiàn)了出來,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覺需求,使他們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領悟了文章的中心,再讀起來,自然飽含激情。
四、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以生為本的學科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與信息加工能力帶來了理想的環(huán)境,同時,學生學習的方式也隨著學習環(huán)境、資源的改變而轉變。學生將通過自主實踐、主動探索的方式來得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展示和共享,可以說,網(wǎng)絡與信息技術也給課堂帶來了全新的展示與交流方式。傳統(tǒng)課堂上師生、生生的言語交流立體性不強,交流面不廣,信息量不大,而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通過學習平臺上的學習展示區(qū),可以讓學生把學習成果即時地發(fā)上去,用平臺將這些學習成果管理起來,所有的學生通過這個平臺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并進行互動,形成學習中的互補。
總之,通過這幾年的教育實踐,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學中,教師們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輔助下的課堂,具有直觀明了、學生易懂的特點,同時具有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興趣,引發(fā)求知欲,使教學輕松,實現(xiàn)師生、生生的合作與交流,形成感知-理解-記憶,從感性到理性升華的過程,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作為教師輔助教學工具出現(xiàn)的,作為老師和學生信息交流研究的重要載體。這必是教育發(fā)展的大勢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