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鳳,趙艷君,張君,劉剛,張躍其
重癥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主要為機體針對神經肌肉接頭處抗乙酰膽堿受體(AchR)產生異常自身抗體,其年發(fā)病率為(20~50)例/100萬[1]。MG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段,但其發(fā)病率存在兩個高峰段:第一個高峰為20~30歲,以女性為主,第二個高峰為50~80歲,以男性為主[2]。通常將60歲以后發(fā)病的MG患者定義為晚發(fā)型重癥肌無力(late-onset myasthenia gravis,LOMG)[3-4]。近年來各國LOMG發(fā)病率逐年增加[5-6]。目前國內關于LOMG患者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LOMG患者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及預后,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并為進一步前瞻性臨床研究提供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濰坊市人民醫(y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收治的45例LOMG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的診斷標準[7],均于60歲以后發(fā)病,并有骨骼肌無力表現(xiàn)(四肢無力震顫、眼瞼下垂、延髓球麻痹等),具備癥狀波動、晨輕暮重的特點,并至少具備以下1個相關特點:(1)對注射新斯的明的臨床反應良好;(2)神經肌肉電生理檢查:在2~5 Hz刺激后電位波幅遞減10%以上,或單纖維肌電圖間顫抖增寬;(3)血清抗乙酰膽堿受體抗體(AchR-Ab)高滴度;(4)胸腺CT掃描或磁共振成像見胸腺增生或胸腺瘤[5]。本研究獲上述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患者分型 根據(jù)骨骼肌受累范圍及病情嚴重程度,以Osserman分型將患者分為4個類型:Ⅰ型(單純眼肌受累),Ⅱ型(全身型,無呼吸肌受累),Ⅲ型(重度重型,累及呼吸?。粜停ㄟt發(fā)全身肌無力型)。
1.3 臨床資料收集 對入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記錄患者的性別、首次發(fā)病年齡、診斷時間(從發(fā)病到確診的時間)、首發(fā)臨床癥狀、發(fā)病初期及極期Osserman分型、合并癥(自身免疫功能障礙、高血壓、癌癥等)、實驗室檢查(AchR-Ab、膽堿酯酶抑制試驗、神經肌肉電生理檢查、自身抗體水平、胸腺CT掃描等)?;颊呔邮軅€體化治療方案[8],所用藥物或治療方式包括膽堿酯酶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藥物、血漿置換、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胸腺切除術等。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對入選患者進行出院后隨訪,記錄住院次數(shù)、危象發(fā)作次數(shù)及預后情況。數(shù)據(jù)均由雙人獨立記錄審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單樣本K-S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的正態(tài)性檢驗,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x ±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45例LOMG患者,其中男28例(62%),女17例(38%);首次發(fā)病年齡60~90歲,平均首次發(fā)病年齡(73.4±9.7)歲;診斷時間為1~12個月。
2.2 首發(fā)臨床癥狀及Osserman分型 首發(fā)臨床表現(xiàn)為眼肌受累38例(84%),球麻痹31例(69%),抬頭無力6例(13%)。Osserman分型,發(fā)病初期:Ⅰ型10例,Ⅱ型27例,Ⅲ型8例;極期:Ⅰ型7例,Ⅱ型15例,Ⅲ型21例,Ⅳ型2例。
2.3 合并癥 18例(40%)患者存在與MG相關的自身免疫功能障礙,其中8例(18%)有明確疾病,分別為惡性貧血2例,干燥綜合征2例,橋本甲狀腺炎1例,系統(tǒng)性硬化1例,結節(jié)病1例,克羅恩病1例。41例(91%)患者至少有1種合并癥:高血壓20例(44%);癌癥(緩解期或治療期)12例(27%),其中前列腺癌5例,乳腺癌4例,結腸癌1例,子宮癌1例,膀胱癌1例;股骨骨折術后7例(16%);糖尿病6例(13%);抑郁癥5例(11%);腦卒中4例(9%)。
2.4 實驗室檢查 43例接受AchR-Ab檢測患者中39例(91%)陽性,33例接受膽堿酯酶抑制試驗患者中31例(94%)陽性,33例接受神經肌肉電生理檢查患者中20例(61%)存在異常。10例患者有1種或多種自身抗體水平升高(抗平滑肌抗體5例,抗核抗體3例,抗橫紋肌抗體3例,抗線粒體抗體1例)。42例行胸部影像檢查患者中有7例(17%)顯示胸腺異常,包括2例侵襲性胸腺瘤。
2.5 治療 42例(93%)患者接受抗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36例(80%)患者接受常規(guī)免疫抑制治療:糖皮質激素13例(36%),硫唑嘌呤2例(6%),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硫唑嘌呤17例(47%),皮質類固醇聯(lián)合其他免疫抑制劑4例(11%)(甲氨蝶呤2例,環(huán)磷酰胺1例,美沙拉嗪1例)。在疾病初期或肌無力危象時,12例(27%)患者應用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13例(29%)應用血漿置換。10例患者行胸腺切除術,僅1例切除后對疾病控制有改善。6例患者行胸腺病理檢查,其中胸腺淋巴瘤5例,胸腺退化1例。
2.6 隨訪 對43例(2例失訪)患者進行隨訪,16例(37%)患者死亡,其中8例發(fā)生肌無力危象(肺部感染5例,呼吸衰竭3例);另外8例的死亡與MG無直接關系(癌癥2例,心血管事件1例,腦出血1例,原因不明4例)。
2.7 不同首次發(fā)病年齡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根據(jù)首次發(fā)病年齡將患者分為3組:60~69歲組14例、70~79歲組24例、≥80歲組7例。不同首次發(fā)病年齡患者性別、診斷時間、眼肌受累、抬頭無力發(fā)生率、極期Osserman分型、自身免疫功能障礙、高血壓、癌癥發(fā)生率、AchR-Ab陽性率、膽堿酯酶抑制試驗陽性率、神經肌肉電生理檢查異常率、自身抗體水平升高率、胸腺CT掃描異常率、胸腺切除率、隨訪期間住院次數(shù)、危象發(fā)作次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首次發(fā)病年齡患者球麻痹發(fā)生率、發(fā)病初期Osserman分型、病死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70~79歲組患者球麻痹發(fā)生率、發(fā)病初期Osserman分型Ⅲ型發(fā)生率、病死率高于60~69歲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8 不同預后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43例患者獲得有效隨訪,16例患者死亡。死亡與存活患者平均發(fā)病年齡、診斷時間、眼肌受累、球麻痹、抬頭無力發(fā)生率、發(fā)病初期Osserman分型、自身免疫功能障礙、高血壓發(fā)生率、AchR-Ab陽性率、膽堿酯酶抑制試驗陽性率、神經肌肉電生理檢查異常率、自身抗體水平升高率、胸腺CT掃描異常率、胸腺切除率、隨訪期間危象發(fā)作次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死亡患者極期Osserman分型高于存活患者,癌癥發(fā)生率、隨訪期間住院次數(shù)多于存活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人口老齡化及人均壽命的延長增加了LOMG的發(fā)病率。最近的研究均顯示LOMG發(fā)病率逐年上升[9-10]。既往多項研究表明LOMG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11-12],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論一致。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LOMG患者有較高比例的眼肌受累及延髓球麻痹表現(xiàn)。有研究認為,老年患者中的上瞼下垂癥狀及聲音嘶啞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衰老導致,這可能會延遲LOMG早期癥狀的及時識別和判斷,從而延誤LOMG的診斷[2],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LOMG患者存在AchR-Ab陽性率較高(91%),并且膽堿酯酶抑制試驗陽性率較高(94%),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先前并未診斷MG的老年(>75歲)患者中有相對較高的AchR-Ab滴度,表明在老年人群中有可能存在更多未識別的LOMG患者[13-14]。
表1 不同首次發(fā)病年齡患者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ges of onset
表2 不同預后患者臨床資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rognosis
本研究中91%的LOMG患者合并多種疾病,由于LOMG患者常伴有腦血管疾病、帕金森病或運動神經元病等肢體無力疾?。?5],進一步增加了LOMG診斷的困難性。合并疾病中除了常見的高血壓或糖尿病,40%的患者有自身免疫功能障礙,其中近一半的患者為自身免疫性疾?。ㄕ伎側藬?shù)的18%)。既往研究顯示,LOMG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比例為12%左右[16-17],而DURAND等[18]研究中該比例為17.5%,本研究與其類似。
LOMG患者普遍存在糖尿病、白內障和骨質疏松癥等疾病,限制了皮質類固醇使用,并且老年患者對MG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耐受性差,在LOMG患者治療過程中需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19]。本研究中93%的患者應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80%的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ALKHAWAJAH等[8]認為潑尼松隔日維持劑量低于25 mg時,患者多會出現(xiàn)病情復發(fā)或進展,而高于50 mg時2/3的患者會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聯(lián)合使用硫唑嘌呤有助于減少潑尼松維持劑量。此外,硫唑嘌呤干擾抗凝血酶藥物的代謝,要達到治療水平的國際標準化比值華法林使用劑量需增加10倍[8]。
LOMG患者多存在胸腺異常[20],本研究中胸部影像檢查發(fā)現(xiàn)17%的患者存在胸腺異常,并且胸腺切除后僅1例患者癥狀有改善。目前雖然胸腺切除術在MG患者中廣泛應用,但其作用,特別是LOMG患者的作用尚未明確[21]。ROMI等[22]在LOMG患者中發(fā)現(xiàn),胸腺切除組和非切除組患者的肌無力嚴重程度無明顯差異,2年后兩組癥狀均明顯改善,提示LOMG患者胸腺切除術無明顯獲益。
LOMG患者的病死率與肌無力危象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發(fā)生肌無力危象的病程時長與MG的發(fā)病年齡有關,年齡是發(fā)生肌無力危象的危險因素[23]。本研究中病死率為37%,其中約一半患者是由MG導致呼吸衰竭或吞咽障礙造成吸入性肺炎所致,而使用免疫抑制劑也可能增加病死率。本研究表明發(fā)病年齡對死亡有影響,70~79歲組較60~69歲組病死率升高。另外死亡患者極期Osserman分型高于存活患者,提示全身型受累患者死亡風險更高。
總之,LOMG患者具有多個特點:咽喉肌群易受累,表現(xiàn)形式多樣,多合并有自身免疫疾病,胸腺切除術治療效果不佳。由于LOMG的臨床表現(xiàn)、免疫學特點、治療等方面均不同于青年型MG,有學者提出了LOMG可能是與青年型MG不同的疾病假說[3]。由于LOMG臨床癥狀復雜多樣,多有合并疾病,在臨床工作中易誤診,并且由于70歲以后LOMG病死率明顯升高,對有肌無力表現(xiàn)的老年患者需要特別關注,做到疾病的早診斷早干預,以改善患者的預后。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本研究中樣本量相對較少,對于我國LOMG特點尚不具有典型代表性;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對數(shù)據(jù)的收集存在不可控因素,可分析因素相對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要大樣本量的縱向研究來進一步探討LOMG患者多項臨床特點及相關預后,以更好地指導臨床診斷治療。
志謝:感謝北華大學王鵬副教授對本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作者貢獻:夏春鳳、張躍其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的分析與解釋,
撰寫論文,論文的修訂,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趙艷君、張君、劉剛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趙艷君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