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玲
【摘要】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幼兒園可以通過明確家長角色定位、創(chuàng)新家長學習方式、暢通家園溝通渠道等途徑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并針對家長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和策略,促進家長教育行為轉變。
【關鍵詞】家園共育 幼兒園 家長 教育意識 教育行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4A-0148-03
家庭是幼兒教育的第一場所,也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一直以來,我們十分重視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fā)掘家長資源,爭取和鼓勵家長積極與幼兒園合作開展家園共育。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對家園共育內(nèi)涵的理解不斷擴展,由最初的“幼兒園、家長、社會對幼兒的教育”,到“家長、幼兒、社會對教師的教育”,再到“幼兒園、幼兒、社會對家長的教育”,從而清楚地看到幼兒、家長、教師三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成長的,而共同成長是家園共育最核心、最根本的價值指向。本文就如何在家園共育中提高家長教育意識、促進家長教養(yǎng)行為轉變,從而促進家長成長談談可以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高家長教育意識
(一)明確家長角色定位,確立教育責任主體
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無時無刻不與環(huán)境發(fā)生著聯(lián)系,而幼兒的生活范圍不僅是在幼兒園,更多的是在家庭和社會,因此家長要做好恰當?shù)慕巧ㄎ?。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引導家長。
1.做一名教育者。家長應明確自己也是幼兒的老師,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幼兒學習的榜樣。
2.做一名合作者。家長是一名合作者,應該與教師成為平等的教育伙伴,和教師一起擔負起教育幼兒的責任。
3.做一名學習者。家長不一定是專業(yè)的教育工作者,但應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學習一些有價值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經(jīng)驗,盡可能地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科學育兒的理念和技能。
(二)創(chuàng)新家長學習方式,建構“多元”學習網(wǎng)絡
1.引導家長在思考中學,向書本學、向專家學。我園通過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推薦一本好書、開設家園專欄、發(fā)放《家長手冊》、播放教育視頻等多種方式,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科學的保育教育知識等,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薦給家長。如利用多媒體教室和幼兒刷卡機,定時向家長播放家教錄像,內(nèi)容有園內(nèi)幼兒的一日活動、演出及家園親子活動等。有的從正面反映了我園家長教育子女的正確教育觀、教養(yǎng)態(tài)度和行為,對此我們引導家長借鑒學習;有的展示了家長教育子女的一些明顯的錯誤觀念,對此我們引導家長自己進行對照、檢查,并提高認識;也有的反映了容易引起爭議的家庭教育行為或孩子在園的表現(xiàn),對此我們組織家長進行辨析,讓家長充分發(fā)表意見,在不斷思考中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2.引導家長在交流中學,向教師學、向其他家長學。我園通過組織經(jīng)驗交流會、開設家園論壇、建構網(wǎng)絡聯(lián)系互動等,為家長提供相互借鑒的機會,使家長們在熱烈的討論中豐富經(jīng)驗,提高認識,取長補短。如通過“世界咖啡屋”的形式組織家長相互交流經(jīng)驗,增進家長之間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為家長提供相互交流教養(yǎng)經(jīng)驗的機會。家長們根據(jù)自己與孩子之間發(fā)生的日常生活小事、孩子在家的所作所為等,分析自己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也分析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以及教育孩子方法中的“利”與“弊”,通過一個問題引出多個解決方法,在熱烈的討論和分享中豐富經(jīng)驗,各取所需。
3.引導家長在實踐中學,向孩子學、向自己學。我園通過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舉辦親子開放活動和特色家園活動、推廣使用《家庭親子保教操作手冊》、開展家庭親子閱讀和親子游戲等活動,鼓勵家長走進幼兒園、走進孩子的生活,養(yǎng)成觀察、分析、研究孩子的習慣,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為。如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引導家長和教師共同做好對孩子的個案分析,共同商議有針對性的策略,請家長記錄自己教育的過程及教養(yǎng)心得,撰寫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等,結合孩子身上發(fā)生的變化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識。
(三)打造“五好”通道平臺,打通家園溝通渠道
家長通過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實踐,可以目睹孩子的生活、游戲和學習,獲得孩子不同于在家的成長經(jīng)驗,從而加深對幼兒權利的認識和對幼兒發(fā)展的理解,促進其教育意識的提高。對此,我們的做法如下。
1.推薦一本好書。每學期向家長推薦一本好書,如《怎樣教育孩子更出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家長篇)》《陪孩子一起成長》等,并開展讀書心得比賽,讓家長從書中吸取有益的教育經(jīng)驗,提升教育理論水平,進一步反省自己在孩子成長道路中應該扮演的角色、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為對幼兒成長的影響等。
2.開辟好一個專欄。每班設置家園共育專欄,內(nèi)容有服務承諾、專題研討、熱門話題、專家支招、家長經(jīng)驗交流、教學計劃、班級活動、幼兒情況反饋、衛(wèi)生保健知識等。各個板塊獨具特色,互動性強,家長們通過不同版塊內(nèi)容更全面地了解幼兒園的各項活動,為之后的理解和支持做好準備。家長、教師可以就某一現(xiàn)象或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剖析問題的根源、反省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同時可以借鑒和采納專家的建議和意見,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育兒水平。
3.開好一次教育論壇。各班根據(jù)班級幼兒的當前問題進行主題討論,家長們圍繞中心話題,各自發(fā)表見解和觀點,共同探討適宜的教育方式方法。給家長們提供交流平臺,使更多家長從中得到啟發(fā),從而更好地看待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采取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
4.辦好一個專題學習會。我們充分發(fā)揮好“家長學?!逼脚_的積極作用,使家長學校成為傳播育人知識、傳遞教育理念的途徑與窗口。如外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和答疑,請有特長的教師組織家長學習相關技能,聘請有專長的家長對全體家長進行培訓等。專題會通過家長作業(yè)、講座、家長會等形式,幫助家長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增強家園共育意識,同時也提高家長們的綜合素養(yǎng)。
5.用好網(wǎng)絡QQ和微信平臺。各班在網(wǎng)上申請創(chuàng)建QQ群、微信群,并推選兩名班委成員與教師一起成立管理小組,把家園活動的最新信息、班級近期動態(tài)、熱點和通知及時發(fā)布在群公告中,充分發(fā)揮其宣傳與溝通互動功能。教師參與群聊,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家長宣傳家教知識,還有針對性地與家長進行私聊,因材施教,與個別家長探討育兒經(jīng)驗和方法,既促進了家長和教師的溝通,又提高了家長的教育意識,豐富家教方法。
二、促進家長教育行為轉變
(一)轉變父親的教育意識和行為
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爸爸參與意識不足的現(xiàn)狀,我園開展了定向式活動,使爸爸認識到教育和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更多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
1.加強理論指導。如邀請桂林市家庭教育公益講師團巡講專家到園,特別組織爸爸專場活動——《不應缺失的父愛》。
2.開展定向活動。如舉辦“我運動,我快樂,我健康——家園親子環(huán)保運動挑戰(zhàn)賽”(即“超級奶爸”運動會,要求由爸爸帶領孩子參加)。
3.開展“讓位”實踐。如請擔任消防員、交警、醫(yī)生、警察等職業(yè)的爸爸及有特長的爸爸走進幼兒園,協(xié)助教師上課,或組織幼兒教學和游戲,或帶領幼兒進行實踐,同時引導爸爸在家庭中開展“重溫童年游戲”“親子閱讀——悅讀”等活動,鼓勵爸爸在家中多多陪伴孩子,媽媽適當“讓位”。
通過定向式活動的開展,爸爸們增強了參與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在參與中學會理解孩子、理解家人,體驗到與孩子共同游戲、陪伴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
(二)轉變“包辦式”家長的教育行為
溺愛孩子一方面會影響幼兒應有能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會滋長幼兒過分的依賴心理,使其缺乏進取心,養(yǎng)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針對部分包辦代替過多的家長,我們開展了對比式活動,提高家長的育兒能力。
1.推廣使用《家庭親子操作手冊》。在手冊中,我們將幼兒期心理特點及容易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如嫉妒、孤僻、自卑等羅列出來,通過親子心理診所、親子心理處方呈現(xiàn)相應的案例及解決策略,方便家長及時觀察和了解孩子的行為,以便做出科學引導。同時根據(jù)小、中、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導下分別從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三個方面,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將3—4歲、4—5歲、5—6歲幼兒各年齡段要達到的目標、指導策略及指導要點整理出來,并在園內(nèi)向家長們推廣實施,指導家長從中了解各階段幼兒應該做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fā)展水平,為家長指明了在家保教的方向,同時列舉一些能夠有效幫助家長學習與運用的教育途徑和方法。
2.開展“生活自理對對碰”系列活動。家長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以及與別人的差異,能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生活技能指導。如舉辦“我長大了”生活自理親子競賽活動,根據(jù)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分別舉辦小班穿脫鞋襪和衣褲的“生活小巧手”活動;中班舉辦了收拾書包、整理柜子的“我能做,我會做”活動;大班舉行了折疊整理衣物的“自己事情自己做”活動。
3.組織“家務小能手”交流會。由家長用視頻形式,將幼兒在家進行家務勞動的場景拍攝下來,在班級組織家長與幼兒進行觀摩交流,并請優(yōu)秀家庭進行經(jīng)驗分享。
通過對比式活動,家長更清晰地看到孩子行為轉變的過程,由此意識到包辦代替對孩子發(fā)展的阻礙作用,從而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三)轉變“揠苗助長式”家長的教育行為
不少家長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社會也存在“神童”情結。針對一些拔苗助長的家長,我們通過開展研究式活動,引導家長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歸因和調整,從教育專政者轉變?yōu)榻逃齾f(xié)同者。
1.引導家長蹲下來看孩子。讓家長了解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明確孩子在什么年齡段該做什么事。如向家長發(fā)放《指南》的家庭版,讓家長學習并研究其內(nèi)涵;開展《指南》專題講座幫助家長解讀;通過班級論壇幫助家長調整方向,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2.進行個別化指導。用具體的案例幫助家長辨別是非。如采取情景模擬、錄像片段讓家長了解拔苗助長的危害;用知識搶答、辯論賽等方式讓家長樹立正確的意識,通過交流分享讓家長了解多種教育方法,將家長帶入孩子活動的現(xiàn)場,使家長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孩子學習發(fā)展的特點和目標,清楚地了解自己問題的癥結,從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3.行為指導修正。引導家長從家庭教育行為的觀察記錄中認識自己的不足。如通過家庭觀察記錄幫助家長分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弱點,讓家長學習《從案例中看家庭教育之策略》了解更多的教育途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方式,對孩子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端正自己的行為。
通過研究式活動的實施,家長學會采取不跟風、不盲從、多理解、多溝通的方式對孩子實施教育,以“領著蝸牛去散步”的心態(tài),靜待花開,和孩子共同快樂成長。
(四)轉變“貴養(yǎng)式”家長的教育行為
許多家長迷信“貴養(yǎng)”等于舍得“砸錢”,這可能會滋長孩子不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百F養(yǎng)”的重點并非金錢,而是教育智慧和教育方式。針對部分“貴養(yǎng)”孩子的家長,我們通過疏導式活動,引導家長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適度滿足孩子的需求,實現(xiàn)從無原則給予到理性育兒的轉變。
1.增強家長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通過園級、班級的玩具分享、繪本漂流,鼓勵家長建立合理消費觀,不鋪張浪費,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2.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通過種植、自制美食等親子活動,幫助家長建立起培養(yǎng)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吃苦耐勞的意識,走出舍不得孩子吃苦的教育誤區(qū)。
3.倡導送溫暖獻愛心活動。通過組織慰問福利院孩子,和貧困山區(qū)孩子“手拉手”活動,向家長、孩子傳遞大愛無疆的正能量,豐富了愛的內(nèi)涵。
通過疏導式活動的實施,家長學會以不盲目、不攀比的方式對孩子實施教育,改變家長無條件傾注的現(xiàn)狀,讓孩子不畏難、懂交往、會合作。
總而言之,家長的成長需要幼兒園和教師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需要時間和過程,需要有適合其成長的相應元素。因此,尋找適宜的家長成長之路,是打造具有特色品質幼兒園的必經(jīng)之路。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