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璇
摘要:《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其塑造很多人物形象,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文臣是三國人物里面的重要部分,對三國的局勢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三國中對文臣的形象塑造,不僅完美呈現(xiàn)了古代文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謀,也體現(xiàn)了我國崇智的傳統(tǒng)。文臣是整個國家的重心,盡管手無縛雞之力但憑借聰慧的大腦三寸不爛之舌為主公立下了汗馬功勞。
關鍵詞:三國演義 文臣 形象 成因 塑造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羅貫中,是四大名著里唯一一本根據(jù)歷史事實改編的小說。被譽為我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的《三國演義》,其在中國歷史通俗小說史上的崇高地位無以替代,具有極大的研究意義和極高的研究價值,故倍受廣大學者推崇。在整篇文章中,文臣文臣是各方成為一方霸主的核心。文臣是整個國家的重心,盡管手無縛雞之力但憑借聰慧的大腦三寸不爛之舌為主公立下了汗馬功勞。例如蜀國諸葛亮,吳國周瑜等都是罕見之才,簡單地說沒有諸葛亮就不會有蜀國。
一、三國演義中文臣形象形成的原因
(一)史傳傳統(tǒng)的影響
中國小說,尤其是歷史背景方面的小說,受史傳影響比較深遠,特別是史傳的文化和敘事特點,在小說內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國史傳跟西方史傳的一個主要區(qū)別就是我國史傳具體重要的人文特性,歷史人物的刻畫在史傳中占有重要部分,尤其是對歷史有重要作用的人,往往會成為史學家描述的主角,而西方史傳著重記錄的是宏大的戰(zhàn)爭。“三國”中文臣對戰(zhàn)爭格局的影響具有局定性作用,因此成為作者敘述的重要對象。
(二)“崇智”傳統(tǒng)的影響
智者在我國始終處于被尊重的位置,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名的智者能臣影響著歷史,像孔孟、商業(yè)、韓非子,再到韓信、劉基等。隨著中國古代長期的朝代更迭,人們對智者文臣有著更強的推崇心里,三國時期更是出現(xiàn)很多足智多謀、影響深遠的智者文臣,像諸葛亮、周瑜、龐統(tǒng)等。
(三)“尚奇”傳統(tǒng)的影響
由于古代人們對一些事情缺乏科學的認識,對這些事情往往進行神化,從而寄托人們對自然的駕馭心里,也是一種精神寄托。因此我國古代出現(xiàn)很多神鬼故事。像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等就是這樣產生流傳下來的。三國的故事,開始也是在街頭巷尾中流傳,在傳播過程中,人們會加上自己的愛憎,這就使得三國故事不斷的被“奇化”?!度龂萘x》在創(chuàng)作中,就加入了很多“奇”的因素,在“智者文臣”塑造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像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草船借箭等故事中體現(xiàn)的特別充分。
二、文臣在《三國演義》中的意義
(一)國家的興盛
三國演義中,文臣扮演著重要的作用,是決定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是國家強盛的重要因素。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演義里重點描寫的戰(zhàn)役,規(guī)模宏大。這幾年針對赤壁之戰(zhàn)的電影電視劇也很多,我們對其也比較熟悉。這場戰(zhàn)役是少有的幾次三國都涉及的戰(zhàn)爭,它集合了魏、蜀、吳三國主要的軍事將領和眾多文臣謀士。這場戰(zhàn)役充分展現(xiàn)了三國文臣的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也表現(xiàn)了三方明的、暗的、政治的、軍事的等等各種斗爭。這場戰(zhàn)爭的參與人數(shù)之多、場面之大、時間之長,在三國時代可以說都絕無僅有的。而這場戰(zhàn)爭中有幾個起決定作用的文臣,包括吳國的周瑜、蜀國的諸葛亮。
(二)國家的衰敗
文臣既能使各方勢力繁榮,同樣也會因為文臣謀士的計策失誤導致國家的衰敗。就拿三國最重要的文臣諸葛亮為例,在劉備時期,由于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使得蜀國慢慢強大起來。不過在劉備死后,劉禪繼位,蜀國由諸葛亮主政,不過由于后來諸葛亮決策失誤,讓蜀國南征北戰(zhàn),多次失誤。諸葛亮在三國人物里面,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代表,其偉大的人格是被后人所敬仰。不過其后期的北伐失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策對蜀國確實是致命的,導致蜀國過早的滅亡。蜀國后期,由于常年征戰(zhàn),國力羸弱,應該避免戰(zhàn)爭,休養(yǎng)生息,慢慢恢復國力。而諸葛亮當時一心想北定中原,恢復漢室,不顧別人的抵制情緒。
所以說三國文臣的某些計策會使得國家衰落,甚至導致滅亡。
(三)歷史影響
三國文臣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三國演義中文臣的形象描寫,展現(xiàn)出來的是各方君主求盡天下人才,重視賢才,注重德、行的社會風氣一直影響著后來的君主或領導層。像魏國曹操,雖然他對司馬懿有異議,但是司馬懿的才華還是深深吸引著曹操。像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親自三顧茅廬,放下自己的身份。吳國孫氏家族,十分重用周瑜。任人唯賢是三國給后人最大的財富。
三、結語
上承東漢清議,下啟魏晉玄談之風,三國時期的文臣們是過渡時代的人物,他們缺乏前期儒士以天下為己任之意識,也不像后期清談名士漸圖所以全身就事之計?!捌叻謱崳痔摗钡摹度龂萘x》中所記載的文臣形象。雖然不乏藝術虛構的成分,但應該承認他們典型而形象地反映了三國時期文臣這一文人群體的歷史命運,別具一種藝術真實感和深沉的文化意蘊。因此, 《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一批文臣的命運多多少少具有一種歷史認識價值。
參考文獻:
[1]陳遼.新世紀三國演義論文集[M].南京:文教資料編輯部,2001.
[2]陳齊欣.名家解讀三國演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3]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河南省溫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