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丹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必須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目標來組織教學。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只有會用才能到學習的目的。教師要找準字詞練點,破譯表達密碼,學生動筆創(chuàng)作,引領(lǐng)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關(guān)鍵詞 語言文字運用;品味實踐;領(lǐng)悟方法;凸現(xiàn)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1-0089-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教師必須明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語文課要圍繞這一目標來組織教學過程。當前我們很多語文課“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這就導致了我們的學生學了語文后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能力均沒有得到鍛煉與提高,這是造成語文課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只有會用,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下面就從識字、閱讀、習作,分別從不同的課例中解讀“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找準字詞練點,品味實踐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chǔ),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如果學生在低年級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就會給一生的語文學習帶來先天性虧損而很難彌補。可是每課的生字詞很多,不可能逐一關(guān)注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解讀教材時,要去選擇有語言訓練價值的字詞,引導學生去品味。
二、破譯表達密碼,領(lǐng)悟方法
到了中段,我們的教學重點逐步從關(guān)注字詞轉(zhuǎn)為關(guān)注文章重點段落。在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理解作者如何組句成段,如何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選擇材料,如何選擇恰當?shù)谋磉_形式是中段課文教學的重點。下面是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燕子》時的片段教學設(shè)計
1.趣讀外形,感知寫法
(1)讀第一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么?(2)了解寫法。是的,小燕子是一種很常見的鳥,鄭爺爺就這么幾句話讓大家更喜歡它了,到底是怎么寫的呢?(3)自讀探究,感知寫法:“抓特點,加一加”。(4)指導朗讀和背誦。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果敢地引導學生學習實踐語言文字,感悟語文現(xiàn)象。當我們教學的大量時間是用在說教、理解上面,而忽略了引導學習或破解文章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為什么這樣表達的等語文現(xiàn)象,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失去很多實踐語文的時間,連語言積累也難以落實,直接影響了孩子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p>
2.質(zhì)疑探究,驗證寫法
(1)自讀第二自然段,提出問題。(2)突破難點:指導第二句的朗讀。通過對“柳”這一長句的研讀,進一步了解作者“抓特點,加一加”的方法。(3)學法遷移,學做批注。自主學習,圈出有春天特點的詞。(4)多形式讀,再一次驗證“抓特點,加一加”的寫作方法。
三、動筆進行創(chuàng)作,凸顯能力
大部分的習作課都很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內(nèi)容可寫,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習作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給學生動筆寫作的時間太短了,將寶貴的時間大量用在習作指導上。習作課應該是復習運用閱讀課上學過的方法,留著時間用于學生的動筆寫作,用于學生習作后的評講和修改。下面是一位臺灣老師習作的教學活動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能分析以第一人稱“我”的語氣及“擬人化”的寫作形式和方法。
2.能將說明性的文章改寫成第一人稱敘述的記敘文。
3.能運用自述的口吻,寫出特殊觀點和感受的內(nèi)容。
教學重點:
(1)比較不同的敘寫角度。(2)句式仿寫練習。(3)內(nèi)容仿作練習。學生準備:課前閱讀《聽神木在說話》《鱟的愿望》《榕樹》三篇文章。
教學年級:四年級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1.準備活動——比較不同的敘寫角度
(1)讀出寫法:透過提問,讓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及寫作手法。
①這三篇文章各是用第幾人稱介紹自己?②《聽神木在說話》這一課的神木說些什么話?請用筆畫下來。③《鱟的愿望》這一課鱟表達了什么愿望?請用筆畫下來。④文章中的樹和鱟像人一樣會說話,這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方式敘寫?⑤小結(jié):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就是把動物、植物、物品等當作人,讓它具有人的想法,知道人的喜悅,會做人的動作。
(2)比較寫法:比較兩種不同敘寫角度的寫作手法及其效果。
小結(jié):擬人化寫法可以讓文章生動有趣,描寫的事物形象鮮明,讓人對所描寫的事物更有親切感,產(chǎn)生動人的效果。
2.發(fā)展活動——由讀到寫
給料仿寫——全班共作
(1)說明任務:如果要請你當福州市的市樹——榕樹的代言人,把自己假想成榕樹,你會如何介紹自己呢?
(2)示范仿寫:將榕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寫成榕樹自己對生活環(huán)境的感受。
步驟一:從段落中選出有趣的句子。
步驟二:將句子轉(zhuǎn)化成用第一人稱“我”的語氣,以擬人化方式敘寫。把榕樹當作人,找出它和人性特性相似的地方,自己融入角色中,再寫出榕樹的感受和想法。
步驟三:讀出文章中描寫神木或鱟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感受的句子。
步驟四:找出句式仿寫:在我的枝葉間有( ),還有( )。我喜歡( )
(3)小組合作:第1、2組改寫生長習性;第3、4組改寫形態(tài)特征;第5、6組改寫特殊功能;第7、8組改寫精神象征。
(4)作品分享:分組呈現(xiàn)共做成果,并欣賞各組創(chuàng)作之美。
3.學習回顧——布置作業(yè)
(1)關(guān)于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還有什么疑問?
(2)回家獨立完成《榕樹的代言人》為主題的一篇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準確定位,給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擺脫跟著課文內(nèi)容講課文的教學怪圈,真正將重心轉(zhuǎn)移到語言文字上來,將精力集中到教會學生閱讀上來,將學習積累和實踐運用的理念融合在每節(jié)語文教學中來。課堂一定會高效,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陳全席.海西教育文叢.探尋“能力為重”.海峽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