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琦
摘 要 互動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實驗教學實踐模式。在課堂實驗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實驗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實驗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 新課程;互動實驗教學;問題情境;探究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1-0028-01
一、創(chuàng)設有效的物理問題情境
新課程告訴我們,課程是由教師、學生、教科書、環(huán)境等要素互聯互動、共生共創(chuàng)、整合建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運用頻率最高、規(guī)則性最強的是互動。互動實驗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基礎,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在實驗教學活動中實現真正有效的互動交往,才能促進實驗教學相長,促進課堂實驗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使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同時,時時閃現生命的靈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態(tài)度價值觀。
《物理課程標準》更為明確地指出:“物理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币粋€好的物理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物理思考。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
1.問題要有真實可見性——構建現實生活中物理情景情境。構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發(fā)現那些身邊的物理現象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zhàn),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尋找身邊物理現象活動中。
2.問題要有思考性——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設計的問題必須要有思考性,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
3.問題要有指向性——指向有關的物理學習內容。物理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對物理知識和規(guī)律的理解,學習有關的物理知識,并形成物理思考的能力。因而,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有指向性。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內容的“物理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抓住其核心和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注意為學生提供一些物理知識的“模型”問題,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物理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總之,具有物理情境的課堂影響著學生的心靈與人格,在每一個高中生的內心不斷建構一方美麗的精神樂土;具有物理情境的課堂,能釋放出無窮的魅力,在高中生的心田上綻放美麗的花朵;具有物理情境的課堂,能讓物理規(guī)律的精彩在課堂上涌動。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實驗教學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要在課堂有效的時間與空間里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的組織尤其重要。
具體做法是:
1.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理探究情境。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物理規(guī)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起源于新穎的問題、情境或材料,因此,在物理課堂學習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營造接近高中生的探究情境,幫助高中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復雜而靈活的挑戰(zhàn)性問題來學習物理知識和物理規(guī)律。
2.靈活多樣的探究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愿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3.教師要積極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和教師一決高低。
因此我們要搞好物理課堂互動式實驗教學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切實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授人于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從教學生“學會”到生“會學”是實驗教學上質的飛躍。而這“漁之技,學之法”不能單靠灌輸獲得,必須教師多方設法引導學生“自求而得之”。以往“應試教育”的講述式實驗教學,教師精力基本傾注于“講深,講透”,力求把學生“教會”,而互動式實驗教學模式的“重頭戲”是提出問題和引導探索討論。問題要能體現揭示事物矛盾或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價值,要提得適時適宜,緊扣實驗教學目的。在討論中,要時時留意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和對討論解答進行評價。所有這些教師必須在吃透教材基點上,根據學生知識現狀及學習心理、情感,而后深思熟慮地設計問題和隨機進行應變調控,充分發(fā)揮“導”的技巧和藝術,實驗教學才有可能成功。
2.真正體現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體意識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培養(yǎng)?;邮綄嶒灲虒W模式,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通過自己去操作實踐,小組討論,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途徑,讓學生全身心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發(fā)揮他們主觀能動作用和創(chuàng)造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們要和學生一道努力的去探索“偉大事物”的奧秘,我們一起和學生合作,大家一起發(fā)錯誤,一起發(fā)現新的東西。要做到這些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學習,終生的學習。我們在上課的某一個發(fā)問,不是你看了幾本你所教學科的教科書里能給你的。我們的某些奇妙的實驗教學步驟設計的誕生,不是你啃你所教課本得到的。我們也絕對不可能從某個所謂名師那里學到什么對你非常管用的“教學技巧”,所有這一且都靠你自己去學習,去探索。
基金項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術裝備和實踐教育研究立項課題(編號:PZS124(河南省教育廳教技裝[2016]35號))論文。
參考文獻:
[1]陸昌然.新課標科學探究性教學實例[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