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是一個人具有君子風度的表現(xiàn)。在幼兒教育中,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家長、幼兒園、社會應共同促進兒童謙讓品質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幼兒品德的良好發(fā)展。
關鍵詞:謙讓;品德教育;幼兒教育
作者簡介:劉琴,安徽省阜陽市政府幼兒園教師。(安徽 阜陽 236000)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07-0118-02
幼兒品德教育在社會、家庭和學前教育中順利開展,是三方合作的結果。謙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處處流傳,倡導從兒童啟蒙時期就開始對兒童的謙讓品質進行培養(yǎng)。但目前,由于多元文化的影響,一部分幼兒出現(xiàn)了謙讓品德缺失的情況,對此,筆者總結了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幼兒謙讓品質淡化的原因
1. 幼兒的年齡特點導致其難以理解謙讓的內(nèi)涵。七歲前的幼兒在心理上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認為把東西讓給別人,就是等于失去,所以他們并不理解謙讓的內(nèi)涵,不知道謙讓其實是一種分享。
2. 家人過度重視。目前,很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盡享獨占的特權,但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卻相對較少。在教養(yǎng)過程中,家人往往過多關注幼兒的生活和教育,由此,便導致幼兒過分在乎自身感受,并養(yǎng)成不肯吃虧的性格。
3. 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改變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F(xiàn)在社會的各行各業(yè)都存在很大的競爭,優(yōu)勝劣汰的理念深入人們的思想。家長都希望孩子做強者,即使在幼兒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家長也總是教育幼兒不要吃虧,更有甚者,引導幼兒在與他人發(fā)生沖突時,要以強勢的態(tài)度或行為進行反擊。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幼兒的自衛(wèi)意識得到增強,但是也容易導致他們養(yǎng)成自私自利的思想,導致其認知不清,從而不利于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二、開展謙讓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諺語,可見人的行為培養(yǎng)在少時十分重要,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從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出發(fā),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實踐證明,適時、合理地對幼兒進行謙讓品德教育,能夠為他們謙讓品德的形成、發(fā)展和鞏固奠定良好的基礎,并幫助其成年后順利地融入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當前,幼兒教育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然而家長在教育方式上常以不愿自己的孩子吃虧為主,這就導致幼兒園教學中的糾紛現(xiàn)象增多。另外,家長的強勢,又導致教師在處理此類問題時處于弱勢方。
場景一:幼兒園里,一個男孩哭著跑過來跟老師告狀,說自己被打了。教師詢問打人的幼兒為什么打人,該幼兒振振有詞地說:“他搶我玩具,我媽媽說,誰要欺負我,我就打他,我媽媽說的是對的,我不能吃虧?!?/p>
場景二:戶外活動時間,幾名幼兒在玩老鷹抓小雞,當時有四名幼兒要當老鷹,當小雞的三位總是被抓。小雞喪氣極了,眼看著游戲就要進行不下去,教師便與孩子們商量游戲規(guī)則:“游戲里老鷹最多有一個,愿意先當老鷹的可以用剪刀石頭布來決定,輸了的先當小雞?!睅讉€要當老鷹的幼兒開始比畫起來,最后一名幼兒贏了,而其他幼兒卻惱羞成怒,手一甩,大喊“我不要玩了!”無視伙伴跟老師的呼喚,頭也不回地跑開了。很顯然,中班的幼兒已經(jīng)清楚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但這些最后跑開的幼兒卻缺乏愿賭服輸及謙讓的精神,只覺得自己不能當老鷹很受挫敗,而忽略如果當時選擇互相謙讓,那么游戲就會很順利地進行下去,大家也都能體驗到游戲的快樂。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幼兒在角色扮演或者游戲過程中出現(xiàn)的爭執(zhí)較多,表現(xiàn)為幼兒要求非贏即輸,真正懂得謙讓的幼兒往往是鳳毛麟角。謙讓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更體現(xiàn)出一個孩子的教養(yǎng),這與我們倡導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在幼兒教育中,謙讓品質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
三、培養(yǎng)幼兒謙讓品質的策略
幼兒因受到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在進入幼兒園時,他們就已經(jīng)具有了自身的性格特征。因此,幼兒是否能很快適應集體生活,學會謙讓,和同伴友好相處,與其入園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而入園后,學校教學則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此時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論述培養(yǎng)幼兒謙讓品德的策略。
1. 改善家庭教育,轉變教養(yǎng)觀念。首先,不給孩子特權,讓孩子眼中有他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改變以孩子為中心的觀點,讓他們感受到每個家庭成員都需要相互關愛,使之學會分享。
其次,家長要發(fā)揮榜樣力量,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家庭中,家長要尊老愛幼,與他人相處時要真誠、友善、相互謙讓。由此,便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孩子在與人相處中更加寬容和謙讓。
再次,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培養(yǎng)孩子的寬容之心。孩子間發(fā)生矛盾時,不能引導他們一味為自己開脫,還要和他們一起分析整個事件出現(xiàn)的原因。對待自己的錯誤要勇敢承擔責任,并教會他們獲得對方諒解的方法,促進孩子間更好地交往。
最后,要多為幼兒提供交往機會。平時,家長可多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或者請朋友到自己家做客,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美食、玩具。由此,讓幼兒在交往中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并學會分享、謙讓。
2. 學校教育應有針對性地突出謙讓品德的教育。幼兒園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具有針對性。例如,物品謙讓、角色謙讓、空間謙讓、玩伴謙讓、機會謙讓、玩具謙讓,等等。在此過程中,應讓幼兒發(fā)自內(nèi)心地學會謙讓,并因此感到快樂,而不是為了得到表揚做出虛假謙讓。此外,教師還應該鼓勵發(fā)自內(nèi)心地表現(xiàn)出謙讓行為的幼兒,讓他們聽從內(nèi)心的真實自愿。
首先,把謙讓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中,引起幼兒的關注。在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講解謙讓的故事,如《小羊過橋》,由此,引導幼兒共同討論故事中行為的主旨。比如,學習《謙讓歌》,就可以讓幼兒在頭腦中形成謙讓的概念,知道謙讓是一種美德。
其次,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謙讓行為。在開始游戲前,教師可先講清規(guī)則,讓幼兒形成約束意識。在此過程中,如果有幼兒幫助對方,要及時引導受幫助的幼兒學會感激,由此,他們不僅能到體驗到游戲的快樂,還能促進心情的愉悅。同時,教師也要對表現(xiàn)出謙讓行為的幼兒給予表揚,使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豪,從而促使其他小朋友效仿。
總而言之,只有抓住每個教育契機,傳播謙讓的正能量,讓學會謙讓的幼兒感受到快樂,同時發(fā)揮這部分幼兒的榜樣作用,就可以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觀念,從而達成培養(yǎng)其謙讓精神的目的。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曾說:“人的成長其實就是處理各種關系:父子關系,母女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等,各種關系的處理要隨時而變才能運轉自如,不能固執(zhí)己見唯我獨尊。”謙讓,是一種相處之道,能夠減少幼兒相處間的矛盾,培養(yǎng)同伴間的友誼。培養(yǎng)幼兒的謙讓精神需要我們成人的智慧與修養(yǎng),帶領幼兒守住謙讓的底線,這樣才能感受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謙讓所帶來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馬玉鳳.幼兒禮儀教育探究[J].成才之路,2010,(19).
[2] 彭月婷.基于游戲的幼兒心理禮儀教育實踐策略[J].現(xiàn)代經(jīng)濟息,2017,(13).
責任編輯 朱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