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萍 張艷萍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原有的“品德與生活”及“思想品德”課程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課程。本文闡述了“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來源及理念,分析了新教材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的優(yōu)勢所在。基于此,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指出了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重點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以期能夠為“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全面推廣開辟路徑。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興趣教學法;形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9-006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39
一、“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新理念
“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所強調(diào)的新理念,主要包括“道德”與“法治”兩種。根據(jù)國家教育部門的要求,應將該課程的教學目的,設置為“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水平,提高國民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完善性”[1]。
將“道德教育”理念,納入到“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使之能夠在遵守社會公德及秩序的基礎上生活,對學生素質(zhì)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價值。另外,當今社會屬于法治社會,教育階段,如教師未能對學生加以引導,使之認識到違法的嚴重性,學生很容易發(fā)生斗毆、殺人、搶劫及偷盜等行為,進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將“法治教育”理念,納入到“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可有效降低違法事件的發(fā)生幾率,確保學生能夠健康地成長[2]。
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改革途徑
(一)教學內(nèi)容的改革
以“友誼的天空”一單元為例,教師可將“道德知識”與“法治知識”共同納入到教學內(nèi)容中,提高教學內(nèi)容的全面性。
1.道德知識教學
教師可將“道德知識”納入到教學過程中,達到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解有關該課程的知識后,通過提問的方式,要求學生自行將道德知識與課程聯(lián)系起來,使之道德水平得到培養(yǎng)。提問的內(nèi)容可設置為“同學們,學習了上述知識后,大家對友誼有什么感想呢?當我們的朋友在街道上亂扔垃圾、在旅游景點亂寫亂畫的時候,作為朋友,我們能夠做些什么呢”。采用上述方法提問,可使學生自行認識到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的重要性。使之能夠積極糾正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2.法律知識教學
教師同樣可將“法律知識”納入到教學過程中,使“法治教育”的理念得以體現(xiàn)。例如:教師可通過為學生講故事的方法,將A與B作為故事的主角,敘述A與B之間發(fā)生的事件,使學生認識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教師可將A與B的關系設置為朋友,A在學校就讀期間,發(fā)生了斗毆行為,且造成了一名同學死亡。為逃避法律,A懇求B幫其保守秘密。但B卻將A的行為實事求是的告知了警察。教師可在故事講解完成后,詢問學生B的行為是否正確。在此基礎上,向?qū)W生強調(diào)遵法守法的重要性,使之對法治知識的掌握水平得以提升。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以“生命的思考”一課為例,教師可將興趣教學法與項目教學法,共同應用到教學過程中,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1.興趣教學法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我是法官”游戲,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重量,感受到維護社會道德與法治秩序的重要性。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要求部分學生扮演“法官”的角色,要求其他學生扮演“違法者”的角色。其中,“違法者”可包括“蓄意殺人者”“行車肇事者”等。活動中,“違法者”可自行為自己辯護。“法官”則應根據(jù)所學習的知識,判斷“違法者”的辯護依據(jù)是否成立。采用上述方法展開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能夠使之在活動中,更加深入地掌握相應知識,使學生的法律與道德素質(zhì)得以提升。
2.項目教學法
教師可以將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通過為學生設置調(diào)查項目的方法完成教學。例如:可將項目題目設置為“公民對不道德行為的看法”。每一小組的學生,均需利用星期天的時間,通過走訪或網(wǎng)絡調(diào)查等方式,了解公民對“隨意吐痰”“亂寫亂畫”“破壞公物”等行為的看法。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每小組選出一位代表,對小組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進行總結(jié)。采用上述方法完成教學,可使學生深入地意識到公民對不道德行為的憎惡。使之能夠積極糾正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教學評價的改革
教師可將總結(jié)式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共同應用到教學評價過程中,達到提高評價方法的合理性的目的。
1.總結(jié)式評價
教師可以于每學期末,通過筆試聯(lián)合問答式考試的方法,對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水平進行考核。筆試考核方法,可與傳統(tǒng)的考試方法相同。但需適當增加“開放性試題”的比例,使學生能夠闡述自身的想法及觀點,提高其自我思考能力。問答式考試,可于每學期的最后一節(jié)課中展開。教師需設置難度相同的題目,要求學生通過抽簽的方式抽取問題,并給予學生15分鐘時間準備。15分鐘后,學生即可回答問題。采用上述方法考核,可使總結(jié)式評價內(nèi)容的全面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形成性評價
教師應根據(jù)學生每節(jié)課的表現(xiàn)為之打分,提高教學評價的合理性。形成性評價的內(nèi)容,應包括“回答問題的態(tài)度”“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對各類知識的掌握水平”等。針對能夠積極參與每項活動,且能夠按照“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提及的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其物質(zhì)或精神方面的鼓勵。采用上述方法進行評價,可使學生認識到,每一節(jié)課程均極其重要。這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及其對道德知識與法律知識掌握水平的提升較為有利。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教學內(nèi)容不完善、教學方法落后、教學評價不科學等問題,屬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將道德知識與法律知識共同納入到教學過程中,可有效提高教學內(nèi)容的完善性。積極更新教學方法,可使教學效率得以提升。將總結(jié)式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共同應用到教學評價中,對評價結(jié)果合理性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教師應將上述措施應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中,使學生在新教材的帶領下,邁向新的旅程。
參考文獻:
[1] 潘夢霞,劉慧.走出知識教學的困境——基于《品德與生活》和《道德與法治》的比較分析[J].中小學德育,2017(10):43.
[2] 曾文燕.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探新——以粵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7(6):20.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