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要: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提升日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的學習從單純的行為參與轉向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注重體驗性、交互性和生成性將是廣大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當重點思考的內容。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合作探究;有效;樸實
說起課堂探究,我們往往會與復雜的情景、豐富的材料、曲折的過程、深刻的思辨等聯(lián)系起來。公開課上課堂探究隨處可見,家常課中,課堂探究則往往難覓蹤跡,我們大多會以準備太煩,引導太難,效率太低為由,壓縮、消除、甚至丟棄常態(tài)教學中的課堂探究。而事實上,探究作為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我們無需追求形式的華麗,而更應該關注其內在隱含的力量。無論公開課還是家常課,形式簡約,內容真實豐富都應是我們數(shù)學課堂探究的價值追尋。
一、樸素自然的問題情景,讓課堂探究事出有因。
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生動、張弛有度的理想氣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激發(fā)起來時,也就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
比如《按比例分配》教學片段有位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會分東西嗎?
生:會
師:六三班體育老師要我把18根跳繩分給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你們能幫老師分分嗎?
生:男同學9根,女同學9根。
生:我和他的分法一樣。
師:大家分的一樣多,這種分法叫“平均分”可以嗎?(可以)大家都得9根跳繩,你們有沒有意見?(沒有學生表示有不同意見)真的沒有意見?
師:可是六三班的同學意見很大,因為六三班的男同學有28個,女生只有16個。(學生開始躁動起來)
生:這樣太不合理,男同學人數(shù)多,但他們只分到9根,所以他們有意見。
生:我也認為這樣不合理,應該按男女人數(shù)的多少來分,人數(shù)多的多分點,人數(shù)少的少分一點。
師:我贊成大家的意見,這里按人數(shù)的多少來分,也就是按人數(shù)的比來分,這樣的確比較合理一點。
此案例沒有華麗的開場白,也沒有亮麗包裝的“情境創(chuàng)設”,更沒有花哨的教學手段的應用,樸素自然的課堂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利用簡單、有效的的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不同的分法的爭議中,感悟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這樣的數(shù)學課堂毫不矯揉造作,充滿著數(shù)學的真實美和智慧美。
二、從學生生活體驗切入,還原真實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探究。
新課程指出,教師的作用在于學生知識獲取的引導,而不是知識的傳授,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在日常中,我們常聽老師們抱怨:這些問題反復的講了好多遍為什么還是要錯,其實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學生理解沒到位,通常只是我們自己講完了,但其實學生并未理解,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例如:我們在教學小學二年級教材中用兩種方法解決連減問題時,我們有共同的體會是不管你怎么強調,有一部分學生老是掌握不了這兩種算法,其實這個知識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如果教師非常抽象地對學生說:“這種連減問題,我們可以從被減數(shù)中減去第一個減數(shù),然后用它們的差減去第二個減數(shù),再得到它們的差。也可以先把后兩個先加起來,再用被減數(shù)去減相加的和,”這就把一個簡單的問題搞復雜,學生難免就云里霧里了。
對于這個問題教學,我的設計是這樣的:課堂伊始,教師創(chuàng)設了兩個不同生活情景。一個是媽媽帶孩子上菜市買菜的情景:媽媽帶了100元錢,買了一個西瓜,花了20元,接著又去烤鴨店買了一只烤鴨,花了40元,那么還剩下多少錢呢?”另一個情景是:媽媽帶了100元,和孩子去新世紀超市購物,買了一個20元的西瓜和一只40元的烤鴨,還剩多少錢?
我先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購物在付錢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學生馬上就明白了,因為學生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在菜市購物由于商品屬于不同的獨立個體所有,所以在付錢的時候,買一樣就得付清一樣的錢后才能離開去下一個商家處接著買,這時用的錢就是前一次買后剩下的錢來接著支付;而“我們去超市買東西,超市是怎么收銀的呢?是一次性收的,先把你買的所有東西的錢全部加起來以后,用100 元去減這個數(shù),這個一起減的過程就是找錢的過程?!比缓笠龑麄冇懻摻涣髟鯓佑盟闶矫枋鲞@兩個購物的過程,在交流探索中把算式與頭腦中的形象記憶聯(lián)系起來,再自主探究出解題的辦法,學生很容易理解這一知識,自然就輕而易舉的掌握了這類問題的不同解題方法。只有像這樣通過自身思維的主動參與數(shù)學活動而獲得的知識才是最清晰、最深刻、最難忘的。
三、在細膩指導中跟進,讓課堂探究有思考。
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其最基本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學會數(shù)學地思考,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對處于未成年狀態(tài)的學生而言,方向需要引領,疑惑需要教師來點撥,重點需要教師強化,深度需要教師來促進,在以生為本的數(shù)學課堂里,教師適時的價值引領尤為重要。充滿數(shù)學味的點撥,可以引領學生聚焦問題本質,一步步往問題的縱深處探索;可以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努力證明或解釋自己的觀點;教師通過不斷拋出的階梯式問題,讓學生在學中思、思中悟、悟中創(chuàng),提升思維層次,有效避免思維流于表面的現(xiàn)象發(fā)生。
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天真。真實的課堂也許不是完美的課堂,但只要是真正的為學生著想,真正的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即使不完美,也像斷臂的維納斯、像傾斜的比薩塔,同樣具有一種獨特而真實的生命本色,一如“銹跡”的古錢幣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要保留了自己的生命本色才最有價值。數(shù)學教學,請保留課堂的真實本色!
參考文獻:
[1]薛正斌.小學數(shù)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4(1):57-58.
[2]郭朝悅.小學數(shù)學“自主、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實踐[J].飛(素質教育版),2012(12).
[3]李行兵,李立兵.淺談小學數(shù)學自主合作探究的導學案教學模式[J].中華少年,2016(17).